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清华大学的校训 解读清华校训“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导语: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以德为善”。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但还有两句话不为人知——“独立精神,自由思考”。这句话引自清华大学陈寅恪先生《王官堂先生纪念碑》,却以燎原之势传遍中国。在20世纪中国最黑暗的时期,它点燃了无数知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以德为善”。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但还有两句话不为人知——“独立精神,自由思考”。

这句话引自清华大学陈寅恪先生《王官堂先生纪念碑》,却以燎原之势传遍中国。在20世纪中国最黑暗的时期,它点燃了无数知识分子心中的火。

本文选自《先生》一书中关于陈寅恪的一篇文章,你会对陈先生的一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为什么会出现,为谁而出现。原文附在最后。

《第一人生》中的陈

独立精神,独立思考

在他看来,任何人都会在学术上犯错,所以他可以讨论和争论。但是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意志,就不可能弘扬真理,研究学术。

当时很多知名学者都说自己在脱离“旧我”,陈寅恪却坚持用自己的学术生活安顿下来。最后,他没有北上。而他那些“适应时代”的前弟子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从来没有认可过自己的老师。

1911年,陈寅恪通读了马克思《资本论》原文,是当时中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之一,比后来的许多知识分子早了10年。但是,他主张“在研究学术之前不要保存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陈寅恪的观点无疑令人震惊。其实他提倡的是实事求是,他视之为永恒,如日月之光。

陈寅恪晚年,像他这样有高见、有知识的人越来越少,听他课的学生越来越少。

从36岁进入清华国子监开始,陈寅恪就当了一辈子教授。他非常敬业,总是称自己为“老师”。但就在这个时候,他成了“拔白旗”的对象,因政治原因被“裁掉”。

陈寅恪一生中唯一一次主动辞职不想再教书,是因为1958年4月被批判为假权威、腐朽骨、癌症。

陈寅恪不再授课。也曾有人劝他复课,他却这样说:“是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的。 ”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有关元宵节的故事 元宵节怎么来的元宵节历史起源和传说故事下一篇:穷兵赎武 “谥号”是什么 谈谈古代名人的谥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