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研究的扛鼎之作——《元代文学通论》

导语:查洪德教授认为元代文学研究的两大任务:一是以通观性眼光全面把握元代文学。在元代中国这同一时空中的文学创作,无论地之南北、人之华夷、体之雅俗,都必然体现这共有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有这共有文化精神的统摄,元代的中国文学才是一体的,也才有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这一概念。二

查洪德教授认为元代文学研究的两大任务:一是以通观性眼光全面把握元代文学。在元代中国这同一时空中的文学创作,无论地之南北、人之华夷、体之雅俗,都必然体现这共有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有这共有文化精神的统摄,元代的中国文学才是一体的,也才有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这一概念。二是以求真的精神追寻元代文学的本真。元代文学研究应该如何求真?查洪德教授认为:首先,必须切实了解你所研究的时代,必须切实了解那个时代的文人;其次,必须对文献做认真甄别,从大量可靠的原始文献中得出客观的结论。

能够写出元代文学史的新面貌,是查洪德教授的夙愿。

查洪德教授从1990年便开始了元代文学的研究,至今已三十载。在三十年的艰难探索中,查洪德教授意识到虽然20世纪的元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就,尤其是20世纪初对元杂剧价值的发现,是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大贡献,进入21世纪,元代文学研究也呈现出新的气象,但是元代文学研究一直以来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在这些方面,学界并没有显著的突破。

杨维桢《晚节堂诗》

一是三大遮蔽造成元代文学史的残缺。

“华夷之辨”观念之遮蔽,遮蔽了宋元之际、元明之际一批作家,且否定元代文学的整体成就。由于元代是“异族统治”,对元代在很多方面取得的成就,人们不承认或不愿承认。这是古已有之的偏见,而在近代民族情绪激烈时,表现得尤为强烈;“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念之遮蔽,造成近乎元曲以外无文学的认识;重政教功用、 重道德评价之遮蔽,遮蔽掉一大批被认为只表现自我、不反映现实,缺乏批判性、战斗性的作品,且造成对元代文学价值评判的失真。这三种观念,对20世纪的元代文学研究,造成的影响是严重的。

二是通观视野之缺失造成元代文学史的割裂。

20世纪的元代文学研究,将不同文体截然分开,各自严守边界,不关注文学的整体性,其弊端是明显的。而在元人眼里,不同文体之间并没有如此不可逾越的彼疆此界,互相之间有区别,但绝非互不关联。在后世文学史家眼里,体制、内容、审美情趣都远不相同的诗与曲,在元人看来,绝非远不相及。

廼贤《南城咏古》

以不同民族论,近几十年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总是努力寻找少数民族作家群在元代文坛的独特性甚至独立性,淡忘甚至消解元代文坛的一体性。元代有数量众多的蒙古、色目文士、诗人,他们之所以成为士人,乃置根中原文化、师从中原大儒。元代多族士人有着广泛的交游,共同参与文化文学活动,在活动中彼此深度融合,达到心灵的契合,不同民族的文人,具有相同的国家观念与文化观念,有着共同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

查洪德教授认为元代文学研究欠缺的是对多元文化由碰撞、融会而形成的元代文化共有精神的寻找,以及元代各体式、各部分文学在此共有精神影响下呈现的共同的时代特色。对元代文学作整体审视,全面而完整地把握元代文学,进而探寻元代文学独具的特色和独有的价值,就成为查洪德教授治学的目标。

《元代文学通论》中,查洪德教授不囿于成见,从大量的原始文献入手,打破元代文学研究的民族界限、地域界限、时间界限,为我们展现一幅元代文学的立体图景。既有对元代文学的整体把握,又有区域研究、群体研究,以至个体研究。 以通观性视域、实证性文献,对元代文学现象或精神如大元气象、厌乱思治、文与道一、多源归一与多元竞胜、文倡于下、雅俗分流、华夷一体等等,做了精细深微的辨析,涵盖了元代诗歌、散曲、杂剧、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从中准确体察出元代文学特色、文人精神、作家文品与人品、元代文学流派的衍变及特色,点出元代文风、世风及文人的思想与追求,发论深刻,廓清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元代文人及世风的误解。

本书语言流畅,逻辑严密,思辨性强,不乏真知灼见,极具学术价值,填补了元代文学研究的空白,是元代文学研究的扛鼎之作,为元代文学研究打开了新局面。

相关图书《元代文学通论》

关于作者

查洪德,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元代文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元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主要著作有《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姚燧集》、《元代诗学通论》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元代文学研究权威专家查洪德教授十年磨剑之作。全书以通观性视域加实证性文献,对元代文学现象作了精细深微的辨析。内容涵盖元代诗歌、散曲、杂剧、散文等各种体裁,准确体察出元代文学特色、文人精神与文学流派的衍变,全面勾勒出有元一代文学的真实面貌,廓清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元代文人及世风的误解。

文:高淑贤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唐殇 唐殇帝李重茂为何不被承认帝王身份?下一篇:掌掴事件 刘德华东北事件全过程 刘德华被谁掌掴深受屈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