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齐襄王 战国时齐国君王后是什么人 她曾让齐国几十年不受兵祸

导语:  长平之战,不啻为战国历史的拐点,亦使得一代名将白起的身后名稍稍蒙尘。太史公挖苦道:“君王后贤,……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  前284年,乐毅破齐,齐湣王被杀,儿子田法章流落莒地,在太史敫家帮佣谋生。田法章长得帅,浑身上下

  长平之战,不啻为战国历史的拐点,亦使得一代名将白起的身后名稍稍蒙尘。太史公挖苦道:“君王后贤,……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

  前284年,乐毅破齐,齐湣王被杀,儿子田法章流落莒地,在太史敫家帮佣谋生。田法章长得帅,浑身上下遮不住的贵族气质,让太史敫的女儿大为倾慕,动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心思,私下里常接济衣食,二人很快坠入爱河,如胶似漆地偷尝了禁果。后来田单用火牛阵打败燕军,田法章翻身得解放,做了齐襄王,太史敫的女儿入主后宫,生了儿子叫田建。

  齐襄王在位十九年,没多少建树,但骨头很硬,是个起而行之的实干家,外交上颇为强势,以至于边境始终不太平。《史记》就记载了三次小规模战争,如“(赵惠文王)二十五年,燕周将,攻昌城、高唐,取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齐襄王)十四年,秦击我刚寿。”

  复国不久,需要休养生息,老打仗怎么行?君王后显然汲取了丈夫的教训,在她秉政的近二十年里,除非刀架脖子上,否则绝不出手。前265年,襄王病逝,田建继位,史称齐王建。一个庞大而虚弱,也注定需要她参与博弈与维持的新舞台,如期而至。

  当时能够与强大秦国抗衡的,仅剩下赵国。由于齐湣王的死,齐跟六国都成了仇家,君王后为改变这一局面,不得不进行修补。著名的“赵威后问齐使”的典故,就是君王后积极推动齐、赵传统邦交的一次友好举措。

  赵威后其人,据冯梦龙考证,好像是齐襄王的姐姐,如此一来,齐、赵就是亲戚。可是文艺家言未必可信,即便可信,君王后的分寸拿捏,也丝毫没有将这层亲戚关系当回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比如《战国策》里有个段子叫“触龙说赵太后”,背后的肇事者就是君王后。赵惠文王刚死,秦国就上演“鬼子进村”,燕国又背后使坏,很不地道!赵威后心里急呀,找齐国帮忙。

  然而齐襄王正病入膏肓,国事决于君王后,君王后要照顾老公,不想过多参与别人家的事务,于是乎提出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长安君是赵威后最疼爱的小儿子,哪舍得呀!幸亏触龙老成谋国,晓以利害,长安君才成行,化解了一场危机。

  史家总结君王后的外交,用了七字方针:“事秦谨,与诸侯信。”分析一下,还是蛮有意思的。“谨”,小心、慎重也。就是说,秦国是老大哥,惹不起,所以轻易不跟秦国发生矛盾或纠葛,尽可能躲远远的。

  事实上,秦国想打齐国也不容易,太远,不接壤,中间有大片的战略缓冲带,打就要借道,所以没法打。君王后的这个政策,对秦国而言是巴不得,因为正合乎其“远交近攻”的谋略构想。

  “信”,诚实、不欺也。就是说,跟其他诸侯交往,答应的事儿,绝对兑现,如果没答应,则绝不瞎掺和。这个方针的聪慧之处在于,为了不失信,只能少答应;还有个潜台词,叫“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长平之战,正是君王后作壁上观的一个鲜明例证。赵威后去世,孝成王没了主心骨,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45万军队全报销,致使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遗产损失殆尽。

  那么,孝成王为何不学他老妈跟齐国“合纵”呢?如果齐国出兵,哪怕是造出一种沿黄河西进的声势,白起绝不敢坦然围困赵军四十天;如果提前决战,没有断粮的赵军,战斗力不消说,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犯糊涂或是一个原因,主要原因怕还是请求了也没用,明哲保身的君王后不会答应。这七字方针,使君王后顺顺当当为战国送了终。

  太史公挖苦道:“君王后贤,……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你看,秦与列国打得热闹异常,她连热闹也不瞧,关起门过自家小日子。前221年,秦灭了五国,然后慢悠悠地兵临齐国城下,齐王建投降,战国时代结束,而这个硕大的句号,恰恰是齐王建的老妈给画上的。

  君王后个性叛逆而任性,但文化领悟力确乎不低。齐国作为当时的文化高地,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多了去了,学者云集,君王后受到濡染,想必不算稀奇。《战国策》载有“玉连环”典故,说嬴政派使者送给她一尊玉连环,问:“齐国人才多,能否解开不?”

  君王后在群臣无人能解的情形下,自己引椎破之。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种举重若轻的能力,若无文化依托,绝对办不到。当然这个典故多半不可信,君王后去世时,嬴政还没即位,怎能相互开展外交活动?不过,嬴政确实应该感谢这个女人!

  秦统一中国以前这段历史被称之为战国,顾名思义,这段时间战火不息,纷争不断,几乎每一年都在打仗。因为历史的原因,这时候的女人是不上战场的。从春秋到战国,打仗可以获得金钱、土地和爵位,为家族和个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又因为打仗的都是男人的事情,因而从士民到大夫,再从诸侯到天子,获取这些利益的是男子,相应的,掌握家国直至天下权力的也都是男子。由于长期处在战争环境当中,一旦战争失败就会失去财产利益甚至整个国家。

  所以这家国王位的继承者一般都是成年男子。这既是父系社会男权主义的观念使然,也是战争环境自身需求的必然选择。但社会从来都不会是以一种面孔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赵国和齐国就有了这种例外。

  说起来,另一位与之同时代的女子也不可小觑。公元前266年,赵国的惠文王赵何死了,由于新即位的孝成王赵丹太小,国家实际上是由王太后执掌,这就是那个有名的赵太后。赵太后掌权,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史记·赵世家》记载的是:赵王刚刚即位,太后掌权。《战国策》中那篇有名的篇章《触龙说赵太后》说的是“太后新用事”,都说明她就是赵国实际上的女王。

  孝成王元年(前265),秦国趁机攻打赵国,很快就攻下了三座城池。赵太后请求齐国出兵相救,齐王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赵太后舍不得,大臣们极力劝阻不听,这就发生了那个有名的“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

  这个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在此不用赘述。尽管赵太后在开始的时候表现的有点儿蛮不讲理,但触龙说透了道理,说服的方法正确,赵太后还是让小儿子去了齐国,齐国也终于出兵。赵太后执政时间很短,两年,但是她却非常懂得治国理政之道。

  齐国有使者来访,书信还没有打开,赵太后就问:“今年的收成好吧?百姓安居乐业吧?你们的大王身体好吧?”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这有点儿先卑后尊吧?”

  赵太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年成不好,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王?岂有舍本逐末的道理?”这和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如出一辙。这是一种“民本”思想,就是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用。

  长平之战,不啻为战国历史的拐点,亦使得一代名将白起的身后名稍稍蒙尘。太史公挖苦道:“君王后贤,……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

  前284年,乐毅破齐,齐湣王被杀,儿子田法章流落莒地,在太史敫家帮佣谋生。田法章长得帅,浑身上下遮不住的贵族气质,让太史敫的女儿大为倾慕,动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心思,私下里常接济衣食,二人很快坠入爱河,如胶似漆地偷尝了禁果。后来田单用火牛阵打败燕军,田法章翻身得解放,做了齐襄王,太史敫的女儿入主后宫,生了儿子叫田建。

  齐襄王在位十九年,没多少建树,但骨头很硬,是个起而行之的实干家,外交上颇为强势,以至于边境始终不太平。《史记》就记载了三次小规模战争,如“(赵惠文王)二十五年,燕周将,攻昌城、高唐,取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齐襄王)十四年,秦击我刚寿。”

  复国不久,需要休养生息,老打仗怎么行?君王后显然汲取了丈夫的教训,在她秉政的近二十年里,除非刀架脖子上,否则绝不出手。前265年,襄王病逝,田建继位,史称齐王建。一个庞大而虚弱,也注定需要她参与博弈与维持的新舞台,如期而至。

  当时能够与强大秦国抗衡的,仅剩下赵国。由于齐湣王的死,齐跟六国都成了仇家,君王后为改变这一局面,不得不进行修补。著名的“赵威后问齐使”的典故,就是君王后积极推动齐、赵传统邦交的一次友好举措。

  赵威后其人,据冯梦龙考证,好像是齐襄王的姐姐,如此一来,齐、赵就是亲戚。可是文艺家言未必可信,即便可信,君王后的分寸拿捏,也丝毫没有将这层亲戚关系当回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比如《战国策》里有个段子叫“触龙说赵太后”,背后的肇事者就是君王后。赵惠文王刚死,秦国就上演“鬼子进村”,燕国又背后使坏,很不地道!赵威后心里急呀,找齐国帮忙。

  然而齐襄王正病入膏肓,国事决于君王后,君王后要照顾老公,不想过多参与别人家的事务,于是乎提出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长安君是赵威后最疼爱的小儿子,哪舍得呀!幸亏触龙老成谋国,晓以利害,长安君才成行,化解了一场危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玛雅人怎么灭绝的 玛雅文明灭绝的原因 真相太惊人!下一篇:怪物之谜 海底人确实存在?揭开深水类人怪物之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