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卫人商鞅,一个影响和改变历史进程的人

导语:卫人商鞅,一个影响和改变历史进程的人 ◎平沙落雁 卫国在历史上是个小诸侯国,由于大部分国土在黄河以北,因此不断受到北方戎狄部落的骚扰和攻击,日渐衰弱。衰弱到哪一地步呢?以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竟把它给忘了,一直到秦二世

卫人商鞅,一个影响和改变历史进程的人

◎平沙落雁

卫国在历史上是个小诸侯国,由于大部分国土在黄河以北,因此不断受到北方戎狄部落的骚扰和攻击,日渐衰弱。衰弱到哪一地步呢?以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竟把它给忘了,一直到秦二世时,不知道哪天一翻地图:靠,怎么还有个卫国?派兵去把它灭了。所以卫国反而是最后一个灭亡。

公元前361年,新君秦孝公即位。他决心励精图治,发愤图强。首先是网罗人才,招贤纳士。他下令道:不论是本国人还是外来人,只要他有办法能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官。

这一招还真灵,果然吸引了不少人纷纷来投。商鞅也在其中。他觉得魏惠王过于平庸,不是干大事的料,于是就带着那本宝贝似的《吴子兵法》到秦国来应聘了。

第一关自然是面试,由于紧张,他先开始有点跑题,又是“帝道”“王道”“霸道”的侃侃而谈,秦孝公始终兴趣不大。直到他说起“强国之术”,孝公这才喜形于色,一连同他谈论了好几天,竟毫无倦意。

商鞅对孝公说: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注重农业,这是根基,同时要重视军事,激励将士。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必须有赏有罚,赏罚分明了,朝廷有威信了,方方面面的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很认同商鞅的主张,就任他为左庶长,还专门下发了一号文件:自即日起,凡制度改革相关事宜,全由左庶长定夺。

商鞅很快就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又怕老百姓信不过他,不照新法令去做。就先让人在都城的南门外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桩,悬赏道:谁能把这根木桩扛到北门,就赏谁十两金子。

这时南门内外已围了好多人,大家议论纷纷,都觉得这十两赏金太容易拿了,左庶长成心在开玩笑,结果没有一个人上来扛。商鞅知道大伙儿还是不相信他的话,又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看热闹的人更觉得不可思议,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当大伙儿七嘴八舌喷的正带劲时,人群中走出一个二球货:我来试试。扛起木桩就走,一直扛到北门。兑现吧。商鞅说话算数,当场掏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赏下去,分文不少,直令在场的众人无不愕然慨之。

这件事迅速传开了,一下子轰动了全城,老百姓都说:这个左庶长

说话办事还真不含糊。从此,新法令逐步得以铺开。

商鞅变法是全方位的,比如整户籍,行运坐。令每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各家相互监督,各选出一人为纠察。这恐怕是历史上最早的居民小组长了。其次是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的土丘、荒地、沟坑全部开垦起来,种上庄稼,谁开垦的荒地就归谁所有。再就是乡村合并,建立县一级政府,由国家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动静最大的要数迁都咸阳了,原来的国都雍城不利于向东发展,便迁移到了渭河北面的咸阳。绝对是大手笔。

线条粗?有细的。他严格规定,以后凡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须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而没有军功的,就没爵位。此外,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一律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导致贫困的,连同妻子儿女统统罚做官府的奴婢。

不得不说,秦国的这一系列改革很有效果,农业生产上去了,军事力量强大了,孝公很满意。不久,商鞅又被提升为大良造,这可是一个武职的官衔,相当于现在的战区集团军司令吧。他正好也想牛刀小试,趁中原各国瞎打一气之机,亲率大军东伐魏国,所向披糜,从西部一直打到河东,将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果应了当年公叔痤所言。

在《汉书·艺文志》之“兵权谋家”中,就录有商鞅论排兵布阵的《公孙鞅》27篇。公元前340年,卫人商鞅被封为商君。

然而,变法是把双刃剑,随着改革力度的日益加大,一些贵族和卿士之家开始吃不消了。他们暗地里煽风点火,挑唆一部分人到都城上访或闹事,一些复古儒生也纷纷跳出来诋毁变革。更有甚者,有几个大臣竟在朝堂之上长跪不起,坚持要秦孝公按传统礼教办事,不可乱了朝纲。商鞅对此毫不妥协,他一方面亲自出马向闹事者宣讲改革的意义和“壮士断腕”的道理,使“众明智者退之”,另一方面,他在征得孝公同意后,果断罢免了那几位老朽大臣的官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有效地击退了保守势力的猖狂进攻。

但这帮人是不会轻易善罢甘休的,他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最后索性直接把太子驷抬了出来,叫嚣“宁死不愿迁都咸阳”,带头以身试法,公然向商鞅发难。商鞅就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令行禁止,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那下面的人就不再信任朝廷了,秦国刚刚有了起色,势必会半途而废。今太子犯法,念他年幼无知,可不予追究,但他的师傅应该受罚。结果,商鞅硬是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了鼻子,另一个脸上刺了字。此外,他还杀了另一位犯法的大臣祝慎,镇压了几百名仇视变法的破坏分子,于是,那些贵族宗室再也不敢触犯新法了。

经过短短几年的光景,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国库充足,兵强马壮,中原各个诸侯国纷纷前来向秦国示好,并一致推举秦孝公为“方伯”,相当于武侠小说中的武林盟主。其中最窝囊的要数魏国了,乖乖的割让出了河西地区的全部土地,把国都迁至大梁。后世有人曾这样评价说: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封建、封闭、封锁,封则退,封则衰;变通、变型、变革,变乃进,变乃兴。变是时代潮流,变是大势所趋。那么,在当时的大背景之下,大家都在试图改变,可为什么只有商鞅变法格外的惊心动魄而又成效显著呢?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变法内容的深刻和变革者人格少见的刚性。

卫人商鞅不仅见识超众,而且意志坚定,作风严酷,这与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很大关系。换言之,正因为商鞅想成就的是一番大业,所以他的变革措施一开始便是锋利的血性的,也是百折不挠宁折不弯的。人们从中可以看出,变法绝不只是一种美好的主张,还必须要靠改革家的执行力和献身精神去付诸实施。他要打破的毕竟是一个原有的利益格局,而遭到那些既得利益集团的拼命反对是必然的。

问题是商鞅太不知道保护自己了,又缺乏策略上的变通,这都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祸根。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驷即秦惠王登基。这一下可有好戏看了,连隐匿八年不出府门的公子虔等人都闻出了甜甜的味道,里里外外活跃起来,他们密谋于暗室,点火于阴沟,利用种种卑劣手段,罗列众多莫须有的罪名,欲加害商鞅,其中最恶毒的一条,是“商君谋反”,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秦惠王本来对商鞅就怀恨在心,正巴不得治他的罪呢,自然对这些谗言求之不得,当即派人去抓商鞅。

商鞅闻讯后立马带上老母出逃,由于变法力度过大得罪的人太多,一直跑到关下,也没人敢收留他。万般无奈,商鞅只好出重金临时收买了几个人,躲进一个院子里准备作最后的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秦兵所掳。就在这年秋天,秦惠王在郑邑用五匹烈马,分别拴住他的头部和四肢,将商鞅“五马分尸”车裂而死。后来,秦惠王还下令杀害了他的全家。

卫人商鞅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但他的改革精神将永存。可以这样说,是他,喂肥了大秦帝国曾经干瘪的裤腰,是他,使得秦始皇最终能够成为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

哦,这像极了桥北街的那棵大槐树,为庇佑家乡的芸芸众生,活着数百年挺立,立着数百年不死,即使死了也留一半枯黄,留一半青绿,站成天地间最性情的真君子,站成人世间最难寻的伟丈夫。

宋代王安石在《咏商鞅诗》中这样叹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精通历史喜欢博览群书的毛泽东也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以来未有之大政策。

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诸葛亮骂王朗台词 上海话版“诸葛亮骂死王朗”,一句也听不懂的我竟然笑成猪叫下一篇:3米10的日本巨人 古代日本人身高:不到一米三竟然就叫巨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