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李世民为什么要砸毁魏征的墓碑 后来又复立?

导语:唐太宗、李世民、魏徵,历来被视为历代的楷模,是李世民标榜自己接受劝告的招牌。魏徵在世时,唐太宗视他为“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徵死后,唐太宗亲笔题词。然而,在魏徵尸骨未寒之前,唐太宗出人意料地更改了占卜,不仅打破了横山公主与魏徵长子魏淑玉的婚约,还在盛怒之下亲手砸碎

唐太宗、李世民、魏徵,历来被视为历代的楷模,是李世民标榜自己接受劝告的招牌。魏徵在世时,唐太宗视他为“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徵死后,唐太宗亲笔题词。然而,在魏徵尸骨未寒之前,唐太宗出人意料地更改了占卜,不仅打破了横山公主与魏徵长子魏淑玉的婚约,还在盛怒之下亲手砸碎了魏徵的墓碑。

网络映射

有人认为,生前极力推荐的杜、侯相继陨落,伤了的心;有些人认为是魏徵提到了负责写日常生活记录的褚遂良,并为唐太宗立下了忌讳。虽然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根本原因是魏徵屡次出格,使唐太宗产生了“逆反心理”。推到墓碑上,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被打压而表现出来的歇斯底里的发泄。

唐太宗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开明君主。为了建立一个繁荣的唐朝,实现千古称帝的梦想,他给了魏徵“无限的话语权”,让魏徵时刻提醒和劝诫自己。在国家大事上,魏徵就像一个老兵,他口若悬河,口若悬河,仿佛在教训一个没有主见的少爷;在皇帝的私人生活中,魏徵就像一个老人,痛苦而含泪,更像是在教育一个无知的孩子。据史料记载,魏徵为唐太宗效力的十七年间,历史上有二百余次进谏,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往往让太宗无法下台。

网络映射

魏徵比唐太宗大20岁。如果他现在说,就是“60后”和“80后”的关系。年龄的差距,代沟的差距,观点的分歧,必然导致两者的冲突。魏徵在努力的同时,却忽略了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自己的思想、理想、爱好和私生活。唐太宗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开拓精神和自由生活的主权经常受到魏徵的干涉和阻挠。难怪唐太宗曾经当着孙子的面大骂魏徵:“我早晚要杀了这个农民!”魏徵的谏真的太过分了,因为他能把“从谏”的太宗推到这种地步。

唐太宗并不真正喜欢和相信魏徵。他对魏徵的许多忠告表面上被接受并付诸实施,但有时并非发自内心。这是李世民作为政治家的政治姿态。他任命魏徵只是为了自己的皇权利益,他必须忍受来自魏徵的许多直言不讳的建议。他通过容忍魏徵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形象。虽然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主人是主人,朝臣是朝臣,忘记自己的身份,挑战皇帝的威严,这是魏徵在李世民长期委屈之后受辱的深层原因。

网络映射

唐太宗对魏徵的宽容是有限的。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他反复说“魏徵迟早要被斩首”,“我等不及要杀了这个乡巴佬”,他对杀魏徵有很多想法和陷阱。这方面的记载在《子·同治鉴》中。如果没有死在侯案之前,结果将无法预料。

在唐太宗眼里,魏徵的家长式不自量力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很多时候皇帝的话不算数,反而看大臣的脸色。这种日积月累的压抑,总有一天会像火山一样突然喷发,而魏徵的“举人失察”和“举人外流”恰恰是唐太宗“破婚砸墓”事件的导火索。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不听劝,走自己的路,攻打朝鲜失败后,忍不住说:“郑伟在这里,我做不到!”长叹一声,当即“命迟一司少报一狱,复立碑,唤妻易入,赐之”。人们总是明白“忠言逆耳,皇帝也不例外”的真谛。。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北宋开封为何突然城破 用“神兵”抵挡金军下一篇:历史揭秘:到底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事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