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空城计的故事 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在哪座城市 司马懿为何不进空城?

导语:  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是三十六计之一,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大摆空城计,这里的空城指的是哪个城市呢?司马懿为何不进那座空城呢,下面由小编给你揭晓谜底吧

  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是三十六计之一,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大摆空城计,这里的空城指的是哪个城市呢?司马懿为何不进那座空城呢,下面由小编给你揭晓谜底吧!

  《三国演义》中讲,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

  “空城计”又叫“西城弄险”。西城,古县名。汉时置西城县,治所在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西魏时移至今安康。东汉建安二十年西南百二十里的地方。

  《三国志·诸葛亮传》和《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九所载的“亮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的西县,即指此地。这是罗贯中杜撰的,其实并未发生过这场战争。但是“演义”里提到的这个地方是客观存在的。

  空城计的故事:

  故事源自《三国演义》。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司马懿为何不进空城?

  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弄险。但正因为他从不弄险,所以他一旦弄险就可以骗过很多人。按照《三国演义》描述,精明的魏国大都督司马懿就是遵循上述的思路判断诸葛亮在西城必有伏兵,故而不战自退的。诸葛亮也在轻描淡写的抚琴中吓退了魏国的大军。

  但是,司马懿真的是被吓走的吗?或者秀辉说得再露骨一点:司马懿真的没有识破空城计?司马懿真的中计了吗?

  司马懿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其实很聪明

  魏国真正有雄才大略的统帅级智将其实只有两人,一个是曹操,一个就是司马懿。郭嘉、贾诩虽也是军事上的奇才,但毕竟仅是谋士、军师一类,并非帅才。张辽、夏侯渊虽是镇守一方的元帅,但用兵上难以与曹操、司马懿相提并论。说到军事才能,曹操与司马懿可说各有所长,旗鼓相当。但为什么司马懿在智谋方面的评价总要比曹操高一点呢?

  这是因为曹操虽然多智奸狡,但曹操的弱点也很明显——他多疑!曹操的多疑令他的军事生涯增添了不少败笔。比如赤壁兵败后有大路不走,偏偏撞上去诸葛亮已布防的华容道。若非关羽高义,曹操早已命丧荆州;又如汉中之战,诸葛亮也是准确抓住了曹操的多疑症,令曹操对刘备的大决战变成鸡肋,并最终丢掉了汉中。

  司马懿更是孔明心目中最强的对手,怎么可能被空城计吓坏了胆?他很可能是将计就计,把孔明捧得高高的,来增加自己的重要性。

  首先,曹叡对司马懿怀有戒心,这一次复战,是逼于无奈。在无人可抵挡孔明的大前提之下,司马懿才有这样的机会。复生后已经斩杀孟达、攻占街亭,显示具有对抗孔明的实力。如果这一次识破空城计,长驱直入,把孔明活捉或杀死,对他都将非常不利。

  因为孔明一死, 司马懿的利用价值立即减半,不用他也可以。若是有人提醒曹叡,趁机杀掉司马懿,以断绝后患。在原先有疑虑,现在又没有特别用处的情况,并不是不可能。

  再说,曹真和曹叡的关系,更为密切。当初曹丕临终,以三人为辅佐大臣。结果封曹真为大将军,陈群为司空,而司马懿不过是骠骑大将军。孔明北伐时,曹叡也封曹真为大都督。虽然打不过孔明,老关系还在。司马懿表现得愈好,曹真必然愈气愤,也更加嫉妒。

  要出什么坏主意,实在难料。不如留下孔明,使曹叡不敢由于曹真的诡计,而罢黜自己或者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勾当。有时候把对手养在那里,可以增加自己很多的筹码。

  一句吾不如也,便可以获得很多好处,何乐而不为呢?还有更大的安全作用,便是曹叡不敢逼他做任何动作。既然司马懿不如孔明,逼他还不是送死?

  所以要不要打?要怎么打?悉由司马懿自己决定。领薪水、不做事,老板居然还不敢催促,或者施加压力。这真是天底下最好的差事和待遇,司马懿轻松地说一句吾不如也,便做到了。

  完全站在显秩序的立场,几乎没有人愿意替司马懿说好话。我们站在隐秩序的角度,才会这样推测。看不见的手,要保护一个人的时候,经常给他一些意料之外的念头。不是正思考,也不是逆思考,而是正反综合之下,一种灵感,一种出乎常理的判断。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北洋军队是支什么样的队伍?为什么清政府不能指挥北洋军?下一篇:清朝时期的八旗都统到底是什么官职 这个官职是多大的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