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陈毅亲自做编剧1952年《南征北战》诞生

导语:引发电影《南北之战》创作的四幕剧《前线》的作者沈希孟,是后来的编剧之一。解放初任华东军区宣传部、第三野战军文艺科科长,后任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院长。《前线》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指战员在华东战场上的

引发电影《南北之战》创作的四幕剧《前线》的作者沈希孟,是后来的编剧之一。解放初任华东军区宣传部、第三野战军文艺科科长,后任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院长。《前线》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指战员在华东战场上的英雄事迹。1951年初由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在南京大华剧院演出,受到指战员和战士的欢迎。

话剧《前线》的出现和反响,引起了最早介入电影剧本《北伐战争》创作的沈和顾两位有志之士的共鸣和关注。当时他们是散叶文化局的创建者,华东军区政治部文艺部的研究者。此时此刻,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最高领导人陈毅看了话剧《前线》的演出后,得出了这样的意见,认为基础很好,如果拍成电影,人民战争思想可以广泛宣传。华东军区和政治部承担了组织实施的任务,时任华东军区和文化部副部长的吴强具体负责指导,于是将话剧《前线》的电影改编由沈和顾各自的战斗改为互相配合,并迅速出了初稿。

吴强及时安排了一次集体会审,在十几个从事文艺创作的同志面前,两位作者朗读了剧本。当时他们并不是很清楚未来的电影应该聚焦于人民战争的性质还是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只是单纯的认为两者密不可分,而在写剧本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前者,因为他们熟悉生活的这一方面。剧本试图涵盖华东战场三年来的所有重大战役,所以从毛主席到重庆和谈,蒋介石撕毁谈判协议,发动内战进攻解放区开始。然后以莱芜战役为基础,写苏北七战七胜后退守山东,再以孟良谷战役为基础,写我军在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后,削弱变强,最后在外敌进攻的背景下大踏步前进,直至准备进入淮海战争。整部剧敌人斗争的故事线索有三条战线:主力、敌后武装和地下工作。两位作者真是煞费苦心。

与会者发表了很多意见,一致主张“重庆谈判”不要写;对于剧本的整体评价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剧本比原舞台剧本更生动丰富,有的说剧本内容复杂,线索多。会后做了决定,两位作者继续修改。

大约一个月后,两个人完成了第二稿,大家都觉得比第一稿好很多,就提交给北京总政治部初审。5月初,总政治部、文化部发回稿件,认为剧本主题需要更加集中,或者写战争性质,即人民战争,或者写毛主席的战略思想。

吴强专门召集作者进行咨询。经过讨论,他接受了总政治部和文化部的第一意见,把剧本的主题集中在人民战争上,即集中表现解放军为人民利益英勇斗争,在人民的支持下消灭敌人取得胜利。基于这种认识,又花了20天时间写完第三稿,送到散叶电影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核。由于内容涉及军事和华东战场的诸多实际问题,故提交陈毅司令员审阅。

陈毅非常重视话剧《前线》的改编。六月的一个下雨的下午,他邀请作者和其他几个文艺工作者去散步。

陈毅认为,这个剧本需要争取更高的成就,要积极大胆地表达战略思想问题,即大踏步地前进和后退,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要争取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他说,与敌人的实力相比,我们有些地方不得不忍痛放弃。这种放弃其实等于不放弃。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必要的退却其实就是前进,因为退却可以为前进创造条件,这就是毛主席战略思想的优越性。我们要用具体的军事斗争故事来表现毛主席的运动战战略思想。

至于故事结构,陈毅提出从鲁南撤军,一直写到莱芜之战。这样才能深刻。什么都不写,什么都不写深。他还详细描述了莱芜战役前后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说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正面描述史实,一种是用虚构的故事。在人物塑造中,陈毅要求集中精力写几个人物,特别提出为了深刻表达当时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可以安排一个人物对运动战的想法感到困惑,从而失去信心和悲观失望。他谈到以现实的方式向敌人展示。敌人顽强,就不应该写成脆弱,敌人也要有性格。他还当场热情安慰作者,说这个剧本的内容原则上没有任何错误,写得很生动。如果能再努力一点,把写作的角度再转一遍,把问题深化,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会更好。

陈毅的建议无疑有很大的引导和启发作用,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增强了修改剧本的信心,另一方面感觉写战略思想的问题太大,他们也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写好。鉴于剧本必须经过大手术,几乎要从头写起。与作者多次讨论后,直接负责的吴强决定增加剧本原作者沈锡盟为作者,与沈、顾共同撰写文学剧本。经过共同努力,第四稿于7月底完成,正式定名为《北伐战争》。

该草案由散叶电影指导委员会审查,然后送交陈毅司令审批。与此同时,它在陈毅的公寓里漫步。陈毅在提出个别场景和对白还需要修改的意见后,认为这个剧本的创作已经基本完成。

但剧本稍加修改后,报京,总政治部与当时文化部电影指导委员会共同审阅,又进行了一轮删改:剧中唯一一个对运动战毫无概念的军人王春,被指责“暴露了我们政治工作的一大软肋”,改为不开小差,我们都是正面人物;剧本结尾,奉命插入敌后的张连长以“主角不宜牺牲”为由要求取消,以防止敌人突围而作出英雄牺牲;原剧本意在通过高颖昌和赵玉敏的亲密关系来表现部队和群众的亲密关系。结果被批评为“一个士兵怎么能在艰难的战争中爱上一个当地的女同性恋者”,于是他不得不换成那种似是而非的关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中国最高的楼 世界十大最高建筑排名,中国六大建筑高楼下一篇:中国最高的建筑 世界十大最高建筑排名,中国六大建筑高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