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自媒体时代 自媒体时代 我们应该怎么读史

导语:我们应该如何从媒体时代阅读历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为什么要读历史?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还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记载着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替,人物的荣辱,事物的兴衰。它沉淀了人类的智慧和美德,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高贵与卑微,什么是荣耀与耻辱。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融合了一代又一代祖先创造的知识、经

我们应该如何从媒体时代阅读历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为什么要读历史?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还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记载着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替,人物的荣辱,事物的兴衰。它沉淀了人类的智慧和美德,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高贵与卑微,什么是荣耀与耻辱。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融合了一代又一代祖先创造的知识、经验和智慧。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太宗曰:“以史为镜,可知兴亡;看人如镜,能见得失。”。读史可以让我们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让人懂事,辩对错,也就是读史是明智的。“不忘过去,向未来学习”。读历史可以获得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避免重复犯错,走同样的弯路,就是读历史,学当下。

数据过滤=“已过滤”

阅读历史的态度

毛泽东在1941年写给毛、、毛岸青的信中说:“趁着年轻,多学点自然科学,少谈政治。政治是要讲的,但目前还是以多学习自然科学为主,社会科学为辅为宜。以后可以反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

我是理工科的。大学的时候,高考很快就恢复了。那是一个“学好数学物理,无所畏惧周游世界”的时代。当时理科生对文科生有一种明显的自我优越感,对历史政治不屑一顾,偶尔看历史书,都当小说看,看不懂。毕业几年后,文科生开始指点迷津的时候,发现“智商”的价值远远小于“情商”。文科生对历史很熟悉,对世界都很有见识。大部分都比理工科男情商高,在社会上舒服多了。

后来在大学教了十几年书,实在受不了一眼就能看到人生尽头的生活,于是辞职下海。因为工作原因,看了一些经济和管理方面的书,学习了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后来在社会上折腾了很多年,精神磨砺了,野心没了,有了很多时间安静的看一些历史之类的文章。年纪大了,社会阅历多了,知道了一些背景知识,就好读了,年轻时看不懂的东西也能看懂。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兴起,微信一夜之间风靡全国,很多人开始忙于制作公众号。我们也照做了,现在“很有历史意义”。当初被称为“不平凡的日常”,而不是“不平凡的历史”。我不敢看历史的公众号,因为我觉得历史太凝重了,写的是血与火,容不下任何期待。后来因为公众号认证,不得不改名为“非常历史”,于是焦虑地开始了这个历史阅读专栏。我们把它定位为敬畏,求真,从当下学习。

崇敬

记得大学的时候,我看过一本关于成吉思汗的书。有老爹和窝阔台这样的人物,里面有个托钵僧,印象很深。时间久了,我记不住书名了,但我记得当时读起来很吃力,简直像天书。所以我从来没有和任何人聊过这本书里的故事,也不敢评论这本书里的人物。为了什么?历史上的事情,不懂就不能乱说,因为敬畏。

历史是真实的东西。读一句历史上不经意的话,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才能让千千成千上万的人放弃生命。怎么可以嘲讽和恶搞?读历史需要敬畏,尤其是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候。

在过去的两年里,一些人拿董存瑞、邱、刘胡兰等英雄开玩笑。某企业甚至用“烧烤”这种低俗的玩笑来附和侮辱英雄,真是亵渎历史!你连对历史的最小敬畏都没有。你读什么历史?做人不够格!

求真

历史上只有一个真理,但史书记载千差万别。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政治利益的需要、意识形态的偏好以及作家自身修养、知识和道德的影响,史书记载与历史真相并不完全一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会有一千种不同的解读。读史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驱散迷雾,发现历史的真相,这才是正确的读史态度。

前段时间《非常历史》推文《朱德扁担》,关于朱德扁担上刻的字,说:50年代小学课文是《朱德姬》,1990年就成了《朱德扁担,不要乱拿》。这个纠错是几方经过几十年的共同努力召回并认真讨论后做出的。虽然这不是原则上的错误,但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历史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

金坚

读史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服务于今天的现实。如果读史不能服务于现实,读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为了读历史而读历史,会变成读死亡史,历史呆子,还有毛泽东说的一句话:“书读得越多越蠢。”。

如果越读历史越迂腐,越不懂事,越读越不适应社会。

数据过滤=“已过滤”

媒体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读历史?

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人们获取信息方便快捷,学习获取各种历史知识不再是一件难事。然而随之而来的,各种破碎的历史故事,历史演义,甚至空编造的谣言,再加上耸人听闻的头条,充斥着朋友圈。你无法判断作者的身份和写作动机,你甚至不知道在课堂上给你说教的是你隔壁邻居家穿开裆裤的孩子还是和他一起玩的金毛。

很难说是真是假。从媒体时代看历史需要注意什么?

数据过滤=“已过滤”

阅读历史离不开历史背景

现在我们来看一些历史文献。先不说古代,只说离我们很近的《毛泽东文选》和《毛泽东文选》。有些文章对我们来说很难读。当时,许多文化水平很低的解放军将领都能读懂毛泽东的文章。我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识字,因为我们受教育程度低。原因是什么?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非常清楚文章当时的历史背景,熟悉文章中的人和事,有的甚至是有经验的人,看完就能明白文章的本质。

所以读历史一定要熟悉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了解历史。

解读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一个历史人物说了什么,他做了什么,都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解读。割裂历史背景解读历史就是耍流氓!

现在从媒体上看到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用穿越时间空的方法来评价历史。用现在的标准评价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比如用现在的法制来评价解放初期的反革命运动和1983年的镇压,用现在的国际环境来谈抗美援朝,用现在的生活水平来评价北京古城的改造。我们不是说这些运动没有问题,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老百姓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中国新政权受到挑战。难道不应该下大力气镇压平叛吗?

以前有个笑话,爷爷对孙子说:小时候经常没馒头吃,受不了。

孙子说:你怎么不吃巧克力?

孙子傻还是爷爷傻?在孙子看来,爷爷宁愿饿也不吃巧克力。但是孙子当时不知道情况,爷爷连巧克力是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无论读史还是释史,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否则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至于为什么媒体圈有大量没有基本逻辑的历史解读文章,我觉得如果不是无知浅薄,就是别有用心的性格问题。

阅读历史不能断章取义

要正确理解一个历史文献或者一个历史人物说过什么,就要全面阅读,并与之接触。不仅要了解谈话的背景,还要了解谈话的语境和对象,以及说话人的性格因素和写作风格。如果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单独阅读,甚至忽略整个对话,只拿自己想要的句子和文字,会严重歪曲说话人的本意,甚至得出与原意相悖的结论。

例如,毛泽东曾经说过,“你读的书越多,你就越愚蠢”。因此,根据这句话,有人说毛泽东反对人民多读书、愚弄人民的政策。事实上,这是毛泽东在1965年6月26日对当时农村缺乏医疗保健和药品感到愤怒时所说的话。原意是批评不能适用,读书不能为人民服务。

还有,毛泽东曾经说过“感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个说法在社会上有各种版本,有争议,有曲解,有歧义,别有用心。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和毛泽东的性格、语言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就不难理解“负师”的含义。

断章取义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文化大革命时期,《毛主席语录》流行过一段时间,断章取义,滥用的现象很普遍。有一个笑话:

文革期间,有同学打架,老师让他上课公开复习。他大声念道:“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就我们最初的愿望而言,我们一天也不想打仗。敌人要打,我们就坚决陪到底!”全班哄堂大笑。

媒体时代以来,断章取义的文章很多,其中也有一些学者。由于其传播范围广,危害和影响更大。断章取义是一种非常具有欺骗性和卑劣的手法。如果不是无知,一般会怀疑作者动机不纯。断章取义,可以误导读者,歪曲历史,丑化历史人物。我们在阅读这样的文章时,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尤其是看到作者引用了一些文字和对话,显然不符合基本的历史常识,不应该轻信。最好查阅相关文献,弄清原文的真实意思。

坚持质疑,独立思考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其历史局限性,人是不断变化的。一个人前半生是好的,后半生可能变坏。坏人能做好事,好人也能做坏事。所以,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容易。

评价一个历史事件,一个政治运动,就比较复杂了。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涉及许多历史人物,有其光明的一面,也有其黑暗的一面。主要看其社会效应,是促进社会发展还是阻碍社会发展。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谬误,就是通过私生活、个人道德、不良行为等不相干的细节来丑化某个运动的领导人,进而否定这个历史事件的正确性。讽刺的是,一点逻辑都没有。如果一个流氓傻子能把一项运动搞得轰轰烈烈,那只能说明这项运动更受欢迎,更正确。这种情况到处都有,我就不举例了。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离我们很远,亲身经历的事情很少。80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的事情你想搞清楚不容易,普通人想搞清楚很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也不容易。

由于历史编纂者的观点、立场、知识水平和道德观的差异,呈现给公众的历史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人读历史,一定不仅要看到别人想让你看到的,还要去思考,去看到自己不想让你看到的。这就要求个人尽可能多的涉猎各种版本的史料,科学的推导,相互参照证明,从而获得历史的真相。

不迷信权威,不迷信神话,不走极端,不为了一件事否定自己的一生,坚持独立质疑和思考,这是阅读历史的重要标准。有的人只相信官方权威,有的人只相信小道消息,有失偏颇。读历史要学会用自己的大脑用逻辑去判断。

历史阅读中的粉丝现象

娱乐圈有粉丝追偶像的现象。有一种粉丝,我们称之为“脑粉”。对他们来说,偶像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偶像做的一切都是美的,偶像放屁的一切都是香的。你一定不能对他的偶像有任何怀疑,否则他会杀了你。

娱乐圈的“脑粉”并不可怕,毕竟是饭后娱乐的一种。但是,这种现象一旦延伸到阅读历史,就会变得非常可怕。读历史的粉丝会严重降低人的智商和判断力,导致对历史真实性的争论无从谈起。让人们无法正确客观地面对历史,并不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在媒体时代,这种“粉丝化”的现象在读史中并不少见。由于个人兴趣和立场的不同,有些人在看文章之前就已经站队了。无论文章讲什么,是否符合史实,是否合理,如果文章支持他们的崇拜者,就会大受赞赏,如果文章对他们的崇拜者有什么坏处,就会捶胸顿足,破口大骂。

更有甚者,有的人只捡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文章,不愿意看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就直接PASS了。所谓“耳听为虚,耳听为暗”,这种预设立场的读史方法,即屁股决定脑袋的读史方法,只会让我们偏离历史真相,对历史做出客观的解读,对历史不负责任。

阅读史中“每M必反,每D必赞”或“每M必赞,每D必反”的现象,是阅读史范化的典型体现。

读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文章,读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文章。对于不同的观点,可以反驳,也可以反思,改正。我们的认识有盲点吗?这样才能越来越接近历史真相。

应该远离什么样的文章?

自媒体历史文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趣味性强。这对我们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快速获取历史知识很有帮助。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的碎片化,这个特点的好处就是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间隙去了解历史。但它也有其明显的缺点,就是这种历史信息碎片化,难以形成清晰的历史轮廓。所以我建议,看了大量的历史文章,如果对一些史实还是有怀疑的,最好找一些历史著作来读。

碎片信息很难看到全貌,大型历史文献阅读起来又枯燥又费力。因此,将媒介历史碎片化的文章与权威的历史著作相结合,应该是阅读媒介时代历史的有效途径。

自媒体的特点决定了自媒体推送的文章是杂糅的,真实性是杂糅的,花与毒草并存。怎样才能利用好宝贵的时间看好文章,避免劣质的历史文章?有以下几点供参考:

远离标题党

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感受,但是看到“牛逼,Word xxx”“惊呆了”“吓尿了”等等,我就扭头走人了。

哗众取宠,胡说八道

本来有一个所谓“最牛中学历史老师”的视频,很有意思,刚开始还挺喜欢的。后来我发现他只是无视史实,信口开河,就再也没有看了,以免被误导。孔子为什么要杀邵正茂?因为异端比杀人放火更大。

侮辱民族英雄

一些自媒体甚至拿民族英雄开玩笑,恶搞为国捐躯的英雄烈士,以此来吸引眼球,牟取暴利。就这样,他们直接带着海关,果断离开。我对历史没有丝毫恐惧。我的祖先可以随意侮辱。你指望他拉出什么好货色?

八卦,粗制滥造。

《手撕鬼子》之类的抗日剧臭气熏天,但这样的文章和八卦并不少见。以常识和最基本的逻辑,我们也可以判断他们不靠谱,所以不要看这样的文章,降低自己的智商。昨天又有朋友信誓旦旦说林彪还活着,消息是军方内部传来的,绝对可靠。By!你能相信吗?!

另外还有一些极端民粹主义,道德绑架之类的,我不是很喜欢。但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阅读标准都不一样,只要你开心就好。但是要知道,读历史和读其他文章是不一样的,你读的文章背后都有很重的历史。

♦【经典重读】小学课文《 朱德的扁担》毛泽东激怒了卫生部,催生了中国的“赤脚医生”

上升姿态:什么是法西斯主义?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的一键关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7月15日大事记 7月15日大事记 唐朝发生马嵬驿兵变下一篇:战国四公子是哪四个 战国四公子是哪四个 魏无忌能力最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