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详解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迁都:不仅仰慕汉族文化 详解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迁都:不仅仰慕汉族文化 主要原因为集权

导语:魏孝文拓跋宏迁都中国详解:既仰慕汉文化,又集权。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公元493年,魏孝文帝拓跋宏召集百官,宣称大举讨伐南齐。 这其实只是拓跋宏的障眼法,他真实的目的只有一个:迁都洛阳。 拓跋宏之所以会有迁都洛阳的想法,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一、北方强敌柔然日渐衰弱。 早在魏太武帝拓跋焘时代,柔然就已经被打得远遁漠北了,这也是宋文帝刘义隆第二次元嘉北伐失败的原因之一。

魏孝文拓跋宏迁都中国详解:既仰慕汉文化,又集权。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拓跋宏召集百官,宣称大举讨伐南齐。 这其实只是拓跋宏的障眼法,他真实的目的只有一个:迁都洛阳。 拓跋宏之所以会有迁都洛阳的想法,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一、北方强敌柔然日渐衰弱。 早在魏太武帝拓跋焘时代,柔然就已经被打得远遁漠北了,这也是宋文帝刘义隆第二次元嘉北伐失败的原因之一。 到了拓跋宏时代,柔然更是江河日下。后来的凉州刺史袁翻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迁都洛阳之后,柔然和高车打得不可开交,这使得我国边境地区几十年无战事,真是幸运。” 凉州刺史袁翻以为:「 ”自国家都洛以来,蠕蠕、高车迭相吞噬。自二虎交斗,边境无尘数十年矣,此中国之利也。”——《资治通鉴》·梁纪五 如果柔然依旧强盛,拓跋宏绝不敢冒然迁都,否则必然会导致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离,一个国家搞出两个首都,分裂就不可避免了。 二、汉族影响力剧增。 拓跋珪建立的北魏,不过是一个以游牧经济为主体的国家,虽然幅员辽阔,但比起前秦和前燕这样的国家来说,拓跋珪时期的北魏还差得远。此时的北魏当然也有汉族官员,但影响力必然是远弱于鲜卑族官员的。 可由于汉族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文化上面又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汉族的影响力开始增强。而当时的民族界限并不是难以逾越的天堑,汉族与鲜卑族之间通婚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 在这种背景下,汉族官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肯定会竭力支持拓跋宏的汉化和迁都工作。这不仅可以增强汉族在北魏的影响力,更可以使得北魏更容易被中原人民所接受。 对于拓跋宏而言,他迫切地希望集权,也能感受到汉族官员的强大影响力。与其说拓跋宏是主动汉化和迁都,不如说他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从而做出了这种选择。 但在当时的北魏,上层社会除了部分汉人豪门士族之外,还是以皇族和鲜卑贵族为主。关于迁都和汉化的决议一出,上层社会立刻开始了两极分化:拓跋珪一系的皇族大多持支持态度,而旁系皇族和鲜卑贵族则大多持反对态度。 都是同一民族,同是既得利益集团,为何皇族和鲜卑贵族在迁都和汉化等问题上分歧如此之大呢? 传统历史喜欢用思想和观念来解释,而我则喜欢用利益来解释。 汉人豪门士族希望迁都和汉化不难理解,因为这种政策可以保证汉人豪门士族的地位上升。拓跋宏希望迁都和汉化,固然有他仰慕汉族文化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却是:他们希望从鲜卑贵族的手中把权力抢回来。对于拓跋宏而言,这更是他集权的必要手段。 在迁都和汉化的过程中,拓跋宏颁布了十二大姓为一等贵族。其中有鲜卑八大贵族和汉族四大豪门士族。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资治通鉴》·齐纪六 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自太祖已降,勋着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宫,一同四姓。——《资治通鉴》·齐纪六 从表面上看,这是拓跋宏对鲜卑八大贵族格外优待。但只要仔细一咂摸,就会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鲜卑八大贵族在北魏有多显赫?这些家族的成员大多封王封公,单论在北魏的影响力,卢崔郑王这四大汉人豪门士族,哪有资格与鲜卑八大贵族相提并论呢? 所谓的北魏,就是以鲜卑拓跋氏为核心,以鲜卑八大贵族为骨干建立起来的。现在让鲜卑八大贵族与被征服地区的汉人豪门士族平起平坐,这不是欺负人吗? 拓跋宏在实施迁都和汉化战略的时候,最喜欢玩这种明升暗降的招数。 鲜卑八大贵族不是傻子,拓跋宏这一套也谈不上多高明。所以在迁都和汉化的过程中,穆泰和陆叡直接起兵造反。 泰不愿迁都,叡未及发而泰已至,遂潜相扇诱,图为叛。——《魏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穆崇 穆陆两人造反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拓跋宏所任用和亲近的都是汉人。这不仅是鲜卑八大贵族不满意,不少皇族也不满意,宗师拓跋丕参与造反的原因就在于此。 在改革之前,拓跋宏颁布了一条政策:拓跋珪一系之外的人不得封王。之前封王的要降爵为公,之前封公的要降爵为侯,之前的封侯爵的要降爵为伯。 乙丑,制诸远属非太祖子孙及异姓为王,皆降为公,公为侯,侯为伯,子男仍旧,皆除将军之号。——《魏书》·卷七下·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在此之前,除了拓跋珪一系之外,能够封王的人基本上只有两类:代王子孙和鲜卑八大贵族。这条政策很明显就是针对这两类人的。 而迁都和汉化有利于拓跋珪一系的扩张,所以拓跋珪一系的皇族基本都支持拓跋宏的决定。 有了汉族和拓跋珪一系皇族的强力支持,拓跋宏的实力自然大增,改革的内外因都已经具备了。 但出乎拓跋宏意料的是:太子元恂公然反对迁都。 汉化其实不算太敏感,通过拓跋珪一系皇族和旁支皇族的表现来看,他们对于汉化似乎是不置可否的。 但迁都实在太敏感了,而太子元恂居然敢带头硬顶他的父皇拓跋宏,本身就是一个劲爆的大新闻。 太子元恂难道吃错了药?他不知道这样做会得罪自己的父皇吗?他当然知道,但他依旧这样做了。 这绝不是因为太子元恂不理解迁都的伟大意义,而是因为皇帝和太子早有矛盾。 是否应该迁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场标准的路线斗争。太子元恂的做法,就是在直接挑战父皇拓跋宏的权威,也是在直接挑战皇权的神圣性。 大家首先应该明白一点:皇帝和太子绝不是什么亲密无间的父子,而是水火难容的政敌。 一旦反对迁都的力量认为己方无力抗拒的时候,一定会想方设法地拉重量级人物下水,这样才更容易把水搅浑。水一旦被搅浑,弱势的一方更容易浑水摸鱼。 其实拓跋宏的迁都并不是简单粗暴就了事,而是做了大量细致工作的。 反对迁都一般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比较温和,就是用一种辩论赛的方式,试图说服拓跋宏停止迁都。对于这种人,拓跋宏也会用辩论赛的方式回应,告诉他们迁都的必要性。 这一类人不难对付,因为在汉族官员的力量和影响力持续上升的阶段,迁都才是政治正确。阻得了一时,阻不了一世。 第二种方法就比较暴力了,那就是用友好切磋的方式,带领军队包围拓跋宏。对于这种人,拓跋宏也会用雷霆手段还击,告诉他们皇权的神圣性。 支持拓跋宏的人固然众多,但反对派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在这种背景下,反对派找到了太子元恂,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于是太子元恂坚定不移地为反对派站台,最后甚至发展到了武装叛乱的地步。 事情既然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那就没什么好谈的了,拓跋宏父子开始骨肉相残。 结果当然也不出意料,太子元恂被废,不久即被赐死,享年仅十五岁。 高祖在长安,使中书侍郎邢峦与咸阳王禧,奉诏赍椒酒诣河阳,赐恂死,时年十五。——《魏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孝文五王 先有穆泰和陆叡起兵造反,后有太子元恂造反,但两次造反都被拓跋宏平定。旁支皇族和鲜卑贵族在经过这两轮斗争失败之后,终于不敢再坚持反对意见了,拓跋宏的改革计划得以顺利实行。 那一年,是公元497年。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 ”魏孝文帝改革”,仅耗时四年就完成了,不得不说拓跋珪一系真是实力强劲。 往期相关文章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有着4800年历史的丝织业 有着4800年历史的丝织业 为何在宋朝时达到顶峰下一篇:历史上三位臭名昭着的人物 历史上三位臭名昭着的人物 如今却被影视剧洗白 变成了好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