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图解经典伏击战例 图解经典伏击战例 明明有上千伏兵 一个妙招让敌人无法发现

导语:举例说明经典的伏击战案例,显而易见,埋伏的士兵有数千人,一场政变阻止了敌人发现以下文字材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越南土龙木省中部有个叫根丹的小村子,一条13号公路从南至北贯穿其中,向北通向禄宁基地,向南通向美一师的莱溪基地,,5月,美一师通过13号公路陆续向禄宁增兵,经常都有不少车辆载着军人和物资往返这条公路之间,于是越南人开始打起这条公路的主意,计划在根丹桥附近伏击一批运送

举例说明经典的伏击战案例,显而易见,埋伏的士兵有数千人,一场政变阻止了敌人发现以下文字材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越南土龙木省中部有个叫根丹的小村子,一条13号公路从南至北贯穿其中,向北通向禄宁基地,向南通向美一师的莱溪基地,,5月,美一师通过13号公路陆续向禄宁增兵,经常都有不少车辆载着军人和物资往返这条公路之间,于是越南人开始打起这条公路的主意,计划在根丹桥附近伏击一批运送物资的车辆,赚点零花,不过越南人兵力在这一带并不占什么优势,手里没有正规军,只有一个地方武装的番号叫2团的团级部队,下辖4.5.6三个营,和迫击炮连,无坐力炮连,高射机枪连各一个,只有6门迫击炮,6门无坐力炮,9挺高射机枪,人员一千多,想在这一带成功伏击可不容易。 经过一番调查,越南人选中了根丹附近作为伏击地点,公路路面很低,到达根丹村时有一条公路桥,叫根丹桥,公路东边全是低矮的灌木,而西边则是莽莽的原始森林,根丹以南还有一条桥,叫倒欧桥,整个伏击地段长约三点五公里,按照越南人学来伏击要「 ”堵头、斩腰、截尾”的战术,他们将4营部队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负责堵头,一部分在负责阻击自南方而来的敌人援军,一部分部署在根丹桥南北各五百米地段负责帮助5营,而团指挥所和5营则全部集中在在4营和6营之间的一公里地段负责斩腰,6营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负责截尾,一部分在负责阻击自北方而来的敌人援军,还有一部分作为预备队,另外在距离阵地的两端两公里外各设置一个观察哨,负责了望,提前通报敌情。 5月24日半夜,所有伏击部队进入根丹,但没有进入公路西侧的伏击阵地,因为美国人吃过太多伏击的亏,经过可疑地段必定动用空、炮火力对公路两侧火力侦察,同时各种侦察技术也会对可疑地段仔细搜索,确认安全无事才会通过,如果现在就在进入伏击阵地极易被发现,所以伏击部队在远离公路4公里处选了一片丛林作为待机地域,在待机地域东面三公里,距公路500米处修建了有工事的展开地域,然后静静的等待敌人的到来,谁知等了一天又一天,除了零星车辆经过外,根本没有什么值得打的目标出现,就这样足足等了半个月,不过没关系,待机地域可以吃住休息慢慢等, 直到6月7日晚,猛烈炮击对伏击阵地一带狂轰了几小时,等于大声通知伏击部队我要来了,到了8日8时30分,美国人的一队工兵先行来到根丹桥,检查桥梁有没危险并修复一些损坏的地方,同时侦察机也在沿着公路低空仔细查找两侧有没有新挖的土和工事痕迹,在发现这个情况后,伏击部队立即从待机地域出发,在森林掩护下偷偷进入展开地域,11点,南面了望哨发现风尘滚滚,这可不是运输车队,而是整整一个团的坦克装甲车,按理只有6门无坐力炮这么单薄力量不应该啃这么硬的骨头,但越南人还是硬着头皮进入了伏击阵地 13时28分,美国人的先头部队已经开到根丹桥边,伏击阵地上的2门无坐力炮以交叉火力在40米内开火,首先把刚上到桥的坦克击毁,随后把后面4辆也击毁,4营一连,一下子冲下公路,再击毁8辆坦克装甲车,5营也同时发动攻击,13时40分,5营的一个连截断了倒欧桥,6营的两个连也迅速赶来,两个营从两个方向夹击敌人,战至17时30分,伏击部队撤离,战场上留下了56辆各式坦克装甲车辆的残骸,虽然伏击还算成功,不过越南人指挥能力却不咋的,一开始就乱了,各个营都往桥头挤,完全忘记了原有的任务, 很多人以为伏击就是电视上一群人趴在两边,敌人来就打,事实上伏击很少有这种场景,一来对方不是傻子,作为一名指挥官,哪里可能有伏击的基本常识还是有的,他会动用各种手段反复侦察,有时还会出动尖兵小分队现场搜索,那么多伏兵怎么做到不被敌方发现呢?关键在人藏在待机地域,伏击阵地是空无一人的,那么为什么不侦察待机地域?如果敌人每一段路都搜索几公里外的地区确认安全再前进的,那一天也走不了几公里了,还有待机地域在什么地方是计算过的,刚好在敌我双方行进速度之间,伏击部队刚到伏击阵地,敌人也刚好到伏击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秦始皇母亲男宠简介 与赵姬的风流 秦始皇母亲男宠简介 与赵姬的风流下一篇:初中新生家长会家长发言稿 初中新生家长会家长发言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