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从「 ”尺二秀才”小议宋朝的科举制度 从「 ”尺二秀才”小议宋朝的科举制度

导语:从《统治者2士》看宋代科举制度边肖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作者/杨灵 本文系腾讯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人。南宋大臣,着名文学家、爱国诗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 ”中兴四大诗人”、「 ”南宋四大家”。他的两句诗「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为我们所熟知、绍兴三十二年杨万里临时担任湖南漕试试官,他

从《统治者2士》看宋代科举制度边肖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

作者/杨灵 本文系腾讯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人。南宋大臣,着名文学家、爱国诗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 ”中兴四大诗人”、「 ”南宋四大家”。他的两句诗「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为我们所熟知、绍兴三十二年杨万里临时担任湖南漕试试官,他看到首名卷中答卷人把「 ”尽”字写成了「 ”尽”字,于是便除名不予录取了,并且说道:「 ”明日揭榜,有喧传以为场屋取得个尺二秀才,则吾辈将胡颜。” 古代科考时,对文字的书写要求很严,卷中有俗字、别字、错字是不能被录取的,如果被录取了,一旦传扬出去,考官也将被人耻笑。「 ”尽”是一个俗体字,当时还不能代替「 ”尽”字使用。「 ”尽”分拆开来就是「 ”尺”、「 ”二”,故杨主考对答卷人笑谑称之为「 ”尺二秀才”。后常以此常讥讽写俗字或写错别字的人。 从尺二秀才的事情来看,宋代的科举考试是非常严格的,虽然较前代录取的人多了不少,可是考的人更多,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算是千辛万苦考上了,得到的官职也非常低。说了这么多,我们来简要看看宋朝的科举制度。宋太祖确立了殿试制度后,宋朝的科考便固定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制度。解试是各个州郡选拔举人的考试,一般在各路州府举行,但也包括在转运司进行的解试、国子监进行的解试等。省试则是举人们在礼部参加的复试,因为一般在解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行,故而也称「 ”春闱”,除了在京城举行的省试之外,还包括南宋时在四川单独设立的「 ”类省试”。殿试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也称「 ”廷试”。 注册解试的手续称为「 ”请解”、「 ”取解”,是士子们漫长科举道路中的第一步。为了请解,自唐以来,士子们均须向州县递交自己的「 ”家状”,家状一般包括姓名、乡贯、年龄、三代等内容,也要注明「 ”举数”之类信息。在答卷时,家状也要抄写在试卷开头。以杨万里为例,杨万里考过两次解试,那么他在请解时注明的「 ”举数”就是二,同样,这样的信息也要写在答题的试卷上。这比现在高考严格多了,现在不管你复读多少次也没人管。宋朝各地的解试大多安排在八月份,少数距京城较远的地区安排在六月,如四川和两广,这样当那些地方的读书人参加完解试并被录取后,能有足够的时间赶到京城参加省试。但这客观上造成了一些漏洞,有人可以打时间差。在不同的地方参加多场解试,提高被录取的几率。这种情况在现在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时也比较常见。不过在南宋,这种手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原因是宋朝丢失了半壁江山,以前举子们需要到汴京参加省试,现在只用到临安就可以了,解试时间统一定在八月十五,考完之后真是「 ”明月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除此之外,由于各地的录取名额不一样,导致很多考生到外地应考,比如北宋时首都汴京举行解试时录取的人比其它地方都多,所以很多考生想方设法到汴京应考,在这里说一句,到哪里应考就要有哪里的户籍,这一点和现在一样。所以很多人就冒用他人户籍考试。但更加硬核一点的操作就是通过购置产业落户,宋代的商业非常发达,有钱人多,|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太困难。在《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中举了一个例子,庐州举人王济的哥哥王修己,在开封府的祥符县买了四十八亩田地,因而有了开封府户籍,于是王济投递家状时,称王修己是自己的父亲,并考中了进士。还有另一名叫王宇的士子,也加入了王济这一户,连家状上「 ”三代”部分,也借用了王济的父祖三代。由于冒籍和买籍这两拨骚操作实在是杀伤力巨大,因此,在宋仁宗天圣七年,皇帝下诏,举人有开封府户籍七年以上不居他处者,可以在开封参加解试,此外,虽无户籍但也不曾占用别州名额的举子,经核实后,由命官作保,也可以在本地应试,这封诏令后来成为定制。 在考试前,考官要提前进驻考场,然后被「 ”锁起来”,当然不是真锁,只是限制人身自由,考官在考场中完成拟题、引试、阅卷的全过程,直到名次确定并放榜之后,才可以出院,这种制度称为「 ”锁院”。锁院在解试与省试中大约持续四十到五十天,殿试锁院时间则至少十日,当然也有人性化待遇,为了防止人生病,也有医生驻场,也有有限的和家人通信的自由。对于考生来说,为了防止他们作弊,每个考生都有编号,试卷上写有名字籍贯的「 ”家状”部分被纸粘住,还要盖骑缝章,这叫「 ”糊名”,考生的试卷由专人重新誊写,就是为了防止考官通过字迹辨认考生。这些都是基本措施,关于作弊和反作弊的斗争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前面说到,宋朝的考试分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那么杨万里主持的漕试属于哪一级呢?答案是解试级。所谓漕试,是指在解试中,发解官以及相关官僚的子弟、亲属、门客等为了避嫌,不能与一般士子同场考试,因此,在宋仁宗景佑年间规定,凡现任官员所牒送随侍子弟和五服内亲戚以及寓居外地的士人、有官文武举人、宗女夫等须参加解试者,均由本路转运使进行考试,试法与州县解试同。合格者即可赴省试。此后为定制。漕试又称漕举,别头试。如果是在京官员的亲属在太学读书的,称为「 ”胄子”,可以在国子监参加考试,这种考试称为「 ”胄试”或「 ”牒试”。如果官员亲属不在京师,则在就近的各路转运司应试。这时的「 ”胄试”就变成了「 ”漕试”。官员子弟很乐意参加漕试,原因无他,就是参加人数少,录取名额多。 除了以上几种,宋朝还有一种「 ”锁厅试”,锁厅试是针对现任官员的升迁的考试。由于一部分官员不是通过正规科举出身,比如宋初的一些官员,还有就是后来官宦家族中因恩荫入仕的那些官员以及通过其他各种途径当官的官员。这类人虽然当官,但是由于不是正规科举出身,不仅升迁慢,对个人来说,没有参加科举,和朝中同僚相比,始终不是一个路数。为了满足这些人积极要求进步的需要,所以特别设立了「 ”锁厅试”,意指应试时间须锁其官厅而出。宋初对应举的官员,若考试合格,准予迁升职位而不赐出身;考试落第者则停其现职。宋太宗淳化三年,始规定现任官应礼部试合格可赐予科举出身。宋仁宗天圣四年,始免除对于应锁厅试落第官员的处罚。宗室亦可应锁厅试,合格者原为京官者迁一官,原无官者授散官修职郎。所以「 ”锁厅试”相当于现在的「 ”在职研究生考试”。 考生们经过千辛万苦,可能最后的结果仍然是考不上。但别急,还记得每次考试写「 ”家状”时写的年龄和「 ”举数”吗,这两个个小小的数字,足以改变人的一生。只要积累到一定的举数和年龄,也可以通过「 ”特奏名”制度,由礼部特予奏名,参加殿试,获得出身。所谓「 ”特奏名”,指的是累经礼部试或殿试而落第者,根据参加考试的次数和应举者的年龄亦许礼部列出名册奏上,于殿试时附试之,称之为特奏名。在宋太祖开宝三年,命应试十五次以上终场举人,具名奏闻,特赐本科出身。宋真宗景德二年殿试,特奏名进士科举人合格者,分赐本科及第、出身或同出身。跨度最大的当属宋真宗咸平三年殿试,那一届竟然有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年间参加过省试的,跨了几个朝代。宋代的士子们应该感谢他们的前辈,那位「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没有他的考试不第,冲冠一怒,就没有这个「 ”特奏名”制度,正是由于这个制度,宋朝才没有出现那样的祸乱。 考生们排除万难,终于可以当官了,但是,又是但是,考取之后得到的可能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还是以杨万里为例,他二十二岁解试失败,二十四岁再试,方得取解,但在二十五岁应试礼部,又名落孙山。不屈不挠,二十七岁再取解,遂于二十八岁,以并不年轻的年龄终得登第。登第后,杨万里成为最低一级的「 ”选人”左迪功郎,授以赣州司户参军。四年后担任零陵县丞。宋代的「 ”选人”分为七阶,分别是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从事郎、从政郎、修职郎、迪功郎。选人经磨勘改官方能升为京朝官。选人地位地下,几近胥吏,写就《梦溪笔谈》的沈括就称自己的「 ”选人”时期为「 ”十年试吏”。顺便说一句,在零陵县丞任上,杨万里一直做到三十七岁,并在此期间主持了湖南漕试。这次漕试中,那位代替「 ”尺二秀才”得中第一名的人名叫施渊然,他也是以「 ”选人”出道,和杨万里不同的是他在这种最低级的阶层上干了二十多年,方才由杨万里推荐升职。 虽然考试难,官职低,但仍然挡不住士子们想做官的热情,毕竟一做官,身份立即不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再加上皇帝也鼓励,宋真宗赵恒亲自作的《励学篇》,又名《劝学诗》,全文如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在这种风气下,宋代的科举大盛,平民百姓获得了更多的出头机会,自汉唐以来的门阀制度到宋代终于烟消云散了。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 商务合作:Tel:15117934836 QQ:762993961 投稿请发historytalking@outlook.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什么酒加热有香味好喝 什么酒加热有香味好喝下一篇:和硕和嘉公主:乾隆的四女儿 和硕和嘉公主:乾隆的四女儿 最后嫁给了一个将军

文章评论

  • 清风独偎

    宋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为发达的一种,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