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此人不过是个文弱书生 此人不过是个文弱书生 却轻易突破重围 令曹操无可奈何

导语:此人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却轻易突破重围,令曹操无可奈何。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发布。让我们快速看看! 本期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发生在冀州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审配、冯礼和曹操。原文如下: 却说袁尚出滏水界口,东至阳平,屯军阳平亭,离冀州十七里,一边靠着滏水。尚令军士堆积柴薪干草,至夜焚烧为号;遣主簿李孚扮作曹军都督,直至城下。大叫:「 ”开门!”审配认得是李孚声音,放入

此人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却轻易突破重围,令曹操无可奈何。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发布。让我们快速看看!

本期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发生在冀州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审配、冯礼和曹操。原文如下: 却说袁尚出滏水界口,东至阳平,屯军阳平亭,离冀州十七里,一边靠着滏水。尚令军士堆积柴薪干草,至夜焚烧为号;遣主簿李孚扮作曹军都督,直至城下。大叫:「 ”开门!”审配认得是李孚声音,放入城中,说:「 ”袁尚已陈兵在阳平亭,等候接应,若城中兵出,亦举火为号。”配教城中堆草放火,以通音信。孚曰:「 ”城中无粮,可发老弱残兵并妇人出降;彼必不为备,我即以兵继百姓之后出攻之。”配从其论。 次日,城上竖起白旗,上写「 ”冀州百姓投降。”操曰:「 ”此是城中无粮,教老弱百姓出降,后必有兵出也。”操教张辽、徐晃各引三千军来,伏于两边。操自乘马、张麾盖至城下、果见城门开处,百姓扶老携幼,手持白旗而出。百姓才出尽,城中兵突出。操教将红旗一招,张辽、徐晃两路兵齐出乱杀,城中兵只得复回。操自飞马赶来,到吊桥边,城中弩箭如雨,射中操盔,险透其顶。众将急救回阵。操更衣换马,引众将来攻尚寨,尚自迎敌。时各路军马一齐杀至,两军混战,袁尚大败。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围困冀州,袁尚屯兵阳平亭准备接应。冀州守将审配采纳了主簿李孚的建议,佯装开城投降,让冀州百姓出城,自己率军紧随其后,企图乘曹军不备突围。不过,审配的图谋被曹操一眼看穿。等到审配军队出现时,曹操发动总攻,令审配的突围失败。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 ”扶老携幼”, 意为带着老人、领着孩子,形容人们成群结队而行的情况。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中的「 ”夫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审配与曹操之间的斗法,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据《三国志·袁绍传》载:「 ”太祖进军将攻邺,到洹水,去邺五十里,由欲为内应,谋泄,与配战城中,败,出奔太祖。太祖遂进攻之,为地道,配亦于内作堑以当之。配将冯礼开突门,内太祖兵三百余人,配觉之,从城上以大石击突中栅门,栅门闭,入者皆没。太祖遂围之,为堑,周四十里,初令浅,示若可越。配望而笑之,不出争利。太祖一夜掘之,广深二丈,决漳水以灌之。”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审配与曹操的作战地点是袁氏集团的大本营邺城。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冀州是汉末十三部州之一,而邺城是冀州的州治。小说作者误将冀州当成了一座城池,因此才会出现小说中的错误描述。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李孚,也是汉末真实的历史人物。有关他的记载,见于《三国志·贾逵传》注引《魏略》。据该书记载,李孚字子宪。冀州巨鹿郡人氏,早年在当地做过小吏。袁绍病逝后,其子袁尚和袁谭发生内讧,李孚加入了袁尚阵营,并被晋升为冀州主簿。 别看李孚不过是个文弱书生,但在战场上的表现却一点也不含糊。曹操围困邺城期间,李孚主动要求突破曹军封锁进入邺城。《魏略》载:「 ”孚自选温信者三人,不语所之,皆敕使具脯粮,不得持兵仗,各给快马。遂辞尚来南。”等进入曹军包围圈后,李孚谎称自己是曹军的都督,并在曹军军营里大声呵斥将士,严明军纪。曹军将士信以为真,不敢阻拦李孚。就这样,李孚轻而易举突破了曹军封锁,顺利进入了邺城。没过几天,李孚又采用诈降之策,混在百姓之中,再一次突破了曹军的包围圈,顺利回到了袁尚身边。曹操得知此事后,不怒方希,对李孚的计策夸赞不已。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为什么会有关公庙而没有刘备庙张飞庙 为什么会有关公庙而没有刘备庙张飞庙下一篇:中国还苏联债历史用矿 中国还苏联债历史用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