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从古到今 从古到今 人们对天空的探索从未停止 先贤的观天仪器就是证明

导语:自古以来,人们对天空的探索空从未停止过。古圣望天仪证明,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本文系作者发慌的喵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重视观测实践,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一贯的优良传统。为了使观测效果达到较令人满意的程度,他们努力地接受着来自生活的一切启示,制造出了一系列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天文仪器。西周末年,我们的祖先采用主表来测量日影。他们拿一杆标竿垂直于地面,再拿一块带有南北

自古以来,人们对天空的探索空从未停止过。古圣望天仪证明,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

本文系作者发慌的喵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重视观测实践,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一贯的优良传统。为了使观测效果达到较令人满意的程度,他们努力地接受着来自生活的一切启示,制造出了一系列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天文仪器。西周末年,我们的祖先采用主表来测量日影。他们拿一杆标竿垂直于地面,再拿一块带有南北方向尺度的板铺在表的下端地面。每当正午的阳光照射地面,表的日影落在圭面上,人们就用这日影的长度来确定季节: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日影最短的那天则为夏至;依此方法,还可推算一年的日数。 古代的圭表 但因日光的散射,表端影子落在圭面上时,常常模糊不清,不便于人们观测。于是北宋时沈括建议人们使用「 ”副表”,以增加影子的清晰度,同时期的苏颂也提出了「 ”于午正以望筒指日,令景透筒窍,以窍心之景,指圭面之尺寸为准”的方法,但问题还是没得到很好解决。同时,因表太矮,表影太短,计算出来的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有不小的偏差。到了元朝,郭守敬把传统的8尺高的表一下子增为40尺,把圭长也相应增加到128尺。 郭守敬改进的圭表 这样,影子长增加到原来的5倍,测量误差就大大减小了。他在表的顶端用二龙擎着一根横梁,还沿着当年苏颂的思路,依据小孔成像的原理,发明了「 ”景符”这一重要的测影器具。「 ”景符”是安在一个小架子上的、可以转动的薄铜片,中间开有小孔。当太阳过子午线时,把景符放在圭面上移动并转动铜片,让太阳光透过小孔,在圭面上形成一个米粒大的、中间带有细而清晰的横梁影子的太阳像。当横梁影子平分太阳像时,梁影所在即4丈高表的顶端。郭守敬的这些方法的采用,使测影的精确度大大提高。 圭表上的景符 到了明代,邢云路干脆把表高增至6丈。他所测得的回归年长度值,与理论值仅相差两秒,达到了我国古代该值测量的最高精度。浑仪是观测天体的一种仪器。在17世纪望远镜发明以前,我国天文学家都是用它来测定天体方位的。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浑仪在天文学家的手中走过了一条由原始到先进的道路。我国浑仪的前身,可能是传说中舜时创造的「 ”璇玑「 ”,而同时发明的「 ”玉衡”则,是原始的窥管。人们透过窥管的小孔去观测天体,就能排除侧光的干扰,使被观测物清晰地现于眼前。 古代浑仪 古来有「 ”以管窥天”的说法,《淮南子》中也提到:「 ”人欲知高下而不能,教之用管 欲知远近而不能,教之用「 ”金目,。”可见窥管的使用是有悠久历史的。春秋时期所使用的简单浑仪,是由两个圆环组成的:固定的赤道环和能绕着极轴旋转的四游环,还附有可在四游环内旋转的窥管。观测天体时,先旋动四游环对准所测天体,再按四游环和赤道环、窥管和四游环的位置变动,求得天体坐标。 《淮南子》 东汉时期,为了使测量太阳位置的工作显得更为方便,傅安在简单的两重式浑仪上加了一道黄道环。后来张衡又加上了地平环和子午环。到了唐代,李淳风进一步把浑仪由两重变为三重,仪器上就有了7个环了。这样一来,浑仪能表现的概念倒是越来越多了,但仪器上的环圈相互交错,却遮掩了相当一部分的观测天区。于是,北宋沈括着手把仪器简化了。他一方面减去了月道环,另一方面又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其不再遮掩视线。 简仪 到了元代,郭守敬又沿着沈括开拓的仪器简化的道路,另辟蹊径设计了一种简仪。他断然取消了原来浑仪的许多环,并扬弃了将四游环和赤道环按同心圆形式安装的传统方法,把赤道环搁到四游环的南端,为现代天文望远镜赤道装置提供了思路。简仪的窥管两端架有十字线,这一发明成为现代望远镜中十字线的祖先。不论从设计构思还是仪器本身所达到的水平和精度来看,简仪当时在世界上都是十分先进的,它把浑仪的发展推向了高峰。 参考文献 《淮南子》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浙江龙泉市历史名人 浙江龙泉市历史名人下一篇:77岁的李善长无权无势 77岁的李善长无权无势 朱元璋为何要在他老后处决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