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南宋唯一明君宋孝宗:继太祖遗志 南宋唯一明君宋孝宗:继太祖遗志 纵使生不逢时 也得拼尽全力

导语:南宋唯一的君主宋孝宗:继承太祖遗志,即使生于不合时宜,也要尽力而为。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1、大风起兮云飞扬 宋史载:「 ”是夜,地震,大风拔木” 地震山崩、大风拔木。这在古代可是难见的异像。地震爆发,房屋倒塌,山地倾泻,又有台风肆虐,大树被连根拔起,这可是天地变色的景象。 这是1162年的某一天,南宋宋孝宗皇帝赵昚继位的两个月后,赵昚亲发诏书,为名将岳飞冤狱平反,

南宋唯一的君主宋孝宗:继承太祖遗志,即使生于不合时宜,也要尽力而为。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1、大风起兮云飞扬 宋史载:「 ”是夜,地震,大风拔木” 地震山崩、大风拔木。这在古代可是难见的异像。地震爆发,房屋倒塌,山地倾泻,又有台风肆虐,大树被连根拔起,这可是天地变色的景象。 这是1162年的某一天,南宋宋孝宗皇帝赵昚继位的两个月后,赵昚亲发诏书,为名将岳飞冤狱平反,追复其原官,赦还岳飞被流放的家属。 此时太上皇宋高宗赵构还继续把持朝政,朝廷充斥着一帮投降派。作为接手皇位仅两月的新皇,赵昚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超越太上皇赵构底线的举动,是冒了巨大的政治风险的,甚至随时可能被赵构换下来或干掉。 2、赵昚的血性和正义 即使以现代人的观念看,赵昚的这个举动也是相当冲动的。毕竟,在宋高宗赵构以「 ”莫须有”冤杀岳飞后,岳飞一事就成了他心里不可触及的底线。凡是站出来为岳飞说话的,轻者罢官流放,重则入狱杀头。而污蔑岳飞的,则升官发财,得到赵构的重用。整个南宋就是一帮投降派占据的舞台。 抗金名将宗泽就对岳飞说过: 这个朝廷啊,是非黑白是可以颠倒的。 此时的赵昚,已经35岁了,在朝廷历练多年。此时冒着与赵构决裂的风险,果断下令平反岳飞。对岳飞评价之高,前所未有,完全超出了赵构所划定的范围,对因受岳案所受牵连的人员一一官复原职,慰勉有加。他的这些做法赢得了老百姓一片喝彩之声,给自己带来很高的威望,也就相对地贬低了谋害岳飞的赵构与秦桧,当然为赵构所不满。 在赵昚平反岳飞的前几天,赵昚召回了南宋抗金名将、名相张浚,这位硕果仅存的岳飞时期就活跃历史舞台的老将担任枢密使,主管朝廷军政大事。 而此时,南宋有名的采石大捷刚刚结束,这是南宋少有的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士气,涨了主战派的威风,挽救了赵构再次逃亡海上的命运。同时也避免了赵构落得宋徽宗惨死他乡的下场。赵构虽有不满,也就放了赵昚一码。 再说,赵昚本不具备皇位继承资格,其父也是一小吏。6岁时被选到宫中当皇子的,30年来,赵昚一直克己复礼,事君若父,对赵构一直感恩孝顺,父子二人还是很有感情的。赵昚是理想主义的主战派,赵构是现实主义的投降派,二人一战一降,从某种方面来说,把朝廷所有官员都一网打尽了。赵构虽说历史评价不高,但此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朝臣的平衡,感情的利用,人性的把控,整个南宋无人出其之右。只要赵昚尊重太上皇的权威和满足他的享乐,其他事也不会引起他废黜他的想法。 一个6岁的小孩,离开父母,进入深宫,被老奸巨猾的赵构所看重,赵昚本人自身还是具备了很优秀的品质的。 比如在进宫测试的时候,赵昚和另外一个小孩站在宫里,一只猫跑过,另一个小孩见物兴起,一脚踢向猫咪,唯有赵昚纹风不动,这还是6岁前的事。 第二次选择太子,赵构给赵昚和另外一个候选人各赏赐10位美女。月后赵构召集美女们回来验收,另一个候选人的10位美女早已被蹂躏不堪,而赵昚的10位美女还是原璧归赵。自此赵昚得登大位。 年纪稍大了,赵昚在宫中协助赵构处理政务的时候,就和主战派关系好。赵构是他君父,自然不便说他什么。对秦侩是经常怒斥责骂,秦侩也是非常敌视他。秦侩后来一直想法废黜他,幸亏主战派们保护,加之由于金国的支持,秦侩成了赵构朝廷终生宰相,踩在了赵构头上,引起了赵构的嫉恨。另外民间传言敌国皇帝金太宗是宋太祖赵匡胤转世,前来找宋朝赵光义子孙复仇的,只有赵匡胤嫡系子孙方可脱此困境。赵构之母也深信如此,其母韦氏甚至因赵构杀害岳飞而与赵构闭门不见。作为赵匡胤嫡系子孙的赵昚自然也成了赵构摆脱这不利环境的法宝,何况赵昚事赵构至孝,赵构是公私俱得满意。 《宋史·岳飞传》记载,孝宗初立太子时候,岳飞见到,畅谈许久,就曾十分欣喜说道:「 ”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想来岳飞对自己的期许,孝宗定然铭记在心,所以一直存有一统四海的「 ”中兴”之愿。昭雪岳飞,自然也在情理当中。只是令人痛惜的是,这一对君臣没有遇合的机会。 我宁愿相信,这样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之所以那么着急替岳飞平反,正是基于对岳飞深沉的爱,因此愿意承担一切的政治风险。 只可惜,他再也遇不到像岳飞这样的英杰了! 时也命也! 3、战斗的赵昚 赵昚继承皇位后,第一月,即召回了南宋抗金名将、名相张浚,这位硕果仅存的岳飞时期就活跃历史舞台的老将担任枢密使,主管朝廷军政大事。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同时任命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史浩为右相,陈康伯为左相。 做了一系列准备之后,宋孝宗提出想要出兵北伐,收复中原的想法,结果却遭到了太上皇宋高宗以及极大部分文武大臣的反对。1163年四月,即赵昚继位后第二年,年轻气盛的孝宗为防止反对派干预,径自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诸将下达了北伐的诏令。隆兴北伐正式开始。 赵昚初登大位,未历战阵,君不知将,将不知兵。虽有满腔报国热情,但经验还是零的情况下,一开始就是轰轰烈烈的北伐,几乎就注定了失败的必然性。 张浚在接到北伐诏令之后,调兵八万,一路由李显忠率领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取虹县。 五月,李显忠顺利攻克灵璧,而邵宏渊却久攻虹县不下,李显忠遂派灵璧降卒前去劝降,虹县守将才放弃抵抗。而邵宏渊则以虹县战功不出于己为耻,对李显忠心怀怨望。李显忠建议乘胜进攻宿州,邵宏渊却按兵不动。李显忠只能率部独自攻克宿州,城破,邵宏渊部才投入战斗。 攻克宿州令孝宗大受鼓舞,但前线两将矛盾却趋于激化。孝宗升李显忠为招抚使,邵宏渊为副使,但他耻居李下,向张俊表示拒绝接受李显忠的节制。而张浚则迁就了邵宏渊的要求。之后李显忠与邵宏渊在宿州府库赏赐的问题上产生纠纷,人心浮动。 与此同时,金将纥石烈志宁率先头部队万余人来攻宿州,被李显忠击败。但金军十万主力随即赶到,李显忠奋力苦战,邵宏渊不仅按兵不动,邵宏渊部中军统制周宏自为鼓噪,扬言金军来攻,宋军遂不战自溃。金军乘虚攻城,李显忠杀敌两千余,终于难阻溃败,史称"符离之溃"。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出用将存在的问题,邵宏渊刚愎自用,不听调度,要占据大部分责任,事后没有受到处罚,赵昚处置失当;张浚选人有问题,即使要用邵宏渊,也应在军队里派人节制。这么大的战役,赵昚没有御驾亲征,亲自在现场处理协调进攻的问题,以致士气不振,军心不稳,一点小小的纷争就导致全军崩溃。 这件事赵昚虽有用人失察的责任,但作为一名初登大宝的君主,第一次失败也是情有可原。不是每个人都有汉武帝那么好的运气,手下的卫青、霍去病皆是百战百胜的当世名将。只要坚持下去,在战争中培养人才,未尝不会有收复故土的那一天。 北伐失败后,赵昚想要再次北伐。乾道五年八月,赵昚召在「 ”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军的虞允文入朝,升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乾道八年孝宗任虞允文为四川宣抚使,和虞允文约定,自己率大军出兵淮上,虞允文率大军出兵四川,东西夹攻,会师中原,以图恢复。孝宗说道:「 ”若西师出而朕迟回,即朕负卿;若朕已动而卿迟回,即卿负朕。”遗憾的是,不久由于虞允文的去世,作战计划没能执行。但孝宗仍然积极备战,等待时机,即使在后来禅位的时候,也是希望「 ”英武类己”的宋光宗,能够继续其志业。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于此记载道:「 ”孝宗有恢复之志,置恢复局,览华夷图,建国用使,开外都督府,立奉使司,自偏裨而下各有长记,将自准备而上又有揭帖,江北诸城,浚陴增隍,沿淮分戍,鼓声达于泗、颍,盖无一日不为恢复之事。” 4、生不逢时的孝子 赵昚在位时,赵构为太上皇。所有大事决断,都要向赵构请示。唯一的一次北伐之战,也是避开赵构而为。没有最高权力的支持,粮草,将官,兵士,都很难得到足够的配置,难以聚集全体军民之心。一国不可有二主,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昚要想打出一个好的结果,实在太难了。 没有得力的支持,希望他失败的却占据朝廷主流。再大的功绩也得不到投降派的认可,一点点失败就会扭着你吵闹不休。内乱不平,外寇不止啊。 而这内部矛盾的根源,就在于他的那个至孝的太上皇,一个活到80岁的老皇帝,在赵昚退位前两年才驾崩西去。赵昚在位26年,有24年是作为儿皇帝的身份处理政务。他又事君至孝,每天都要去问候太上皇赵构,对他的意见不敢拒绝。而他们又是不同性格的人。一个偏安一隅,一个恢复江山。这怎么谈得到一起啊。赵昚虽贵为皇帝,可以想见他的内心是多么郁闷孤寂啊。唯独一次避开太上皇所打的北伐战争,也因为将官不给力而功败垂成。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羡慕汉武帝啊,手下卫青霍去病皆是千年难遇之人才,一战即奠定军中地位,百战未尝败绩。而赵昚自己也不是太祖皇帝赵匡胤那种能带兵冲锋陷阵的文武之才。既没有统帅之才,手下也没有传世名将。唯独可成事的豪杰岳飞也只有数面之缘,不能携手共创伟业。 再看对手金世宗,实现了"大定盛世"的繁荣鼎盛局面,被称为"小尧舜",也是一代猛人,最终活成了他不可战胜的对手。 朱熹:"他能尊行尧舜之道,要做大尧舜也由他。" 赵翼:"金代九君,世宗最贤。" 人生最惨的莫过于此,自己有顽强意志,也有政治才华。奈何自己不能当家做主,又不能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狠心逼父皇退位。身边都是些猪队友,没一件事能办好的。好不容易碰到一个高人,竟然没等到自己用就被干掉了。而对手却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君。 真是时也命也,半点不由人。 不过好在这两个皇帝都认识到对方不简单,北伐一战后再无战事,给百姓留下了40年的和平富裕安宁的生活。 毕竟,作为同时代的明君,虽没有实现政治理想,但治理天下,国泰民安这点还是没问题的。 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诸葛亮明知关羽重情义 诸葛亮明知关羽重情义 为何还他让守华容道 原因让人惊讶下一篇:古人常说“斗米养恩 古人常说“斗米养恩 担米养仇” 你明白背后的道理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