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明朝末年名将祖大寿,皇太极为何一定要劝降他?

导语:今天,边肖为大家准备了祖大寿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大凌河之战”,皇太极被祖大寿“玩弄于股掌之中”。说起来,人的感情真的很奇怪。他们先后五次被关宁军击败,使得皇太极恨袁崇

今天,边肖为大家准备了祖大寿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大凌河之战”,皇太极被祖大寿“玩弄于股掌之中”。

说起来,人的感情真的很奇怪。他们先后五次被关宁军击败,使得皇太极恨袁崇焕,不惜一切代价将他杀死。但是,他对祖大寿情有独钟。

事实上,就在祖大寿实现“双望”前后,皇太极已经开始了对祖大寿的说服和反叛工作。目的是为了在袁崇焕被崇祯囚禁时吸引祖大寿和整个关宁军。

但是对于皇太极的投降,祖大寿却是一意孤行,让皇太极完全无法理解祖大寿的想法,从而损失了很多使者。根据孙承宗著述中的记载:

“生日和奴才有连,卢茵,所以生日左右送东西。送奴才营过生日,住半年,和奴才书商量钱。如果钱没交,银丁还是留在过生日的地方。奴隶打破永平,派三个造反派举黄旗,在一本大书上写“和平”二字,大寿营大谈。生日被邀请,公报说:‘听将军的处分。’他暗中教导说:‘毁坏它的旗帜和书籍,烧毁军队的前线。人们就是这么说的。“对长寿的恐惧是为了捍卫它。龚说:‘生日真是给我的!"

尽管如此,皇太极并没有放弃祖大寿的投降,尤其是对于祖大寿的子侄、亲戚等七人,在永平以东三十里的一个村子里被捕,皇太极特意下令善待,允许他们不要剃发。出关前还放走一人继续劝说祖大寿投降,结果还是无功而返。

最后,天聪五年,皇太极得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当皇太极得知明朝正在努力重建大凌河城时,他急忙参军,向前线出发。明朝时,辽东巡抚邱禾嘉犯了明显的战略错误,没有果断放弃未竟的大凌河城。于是,城中的祖大寿、贺、张存仁等一大批关宁军重要将领,如铁桶一般落入皇太极大军的包围圈。

在“大凌河之战”中,皇太极可以说是把“围点战援”的策略发挥到了极致。祖大寿带兵几次突围,都失败了,孙承宗组织的几次救援都失败了。尤其是在吴襄、魏松、张春率领的4万援军几乎被皇太极全军覆没之后,明朝这边再也无法提供有效的援助,留下祖大寿等人自生自灭。

由于城内粮草有限,后金军队两个月的围攻已经使城内弹药耗尽,达到了“吃人”的局面。

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一边“围绕要点争取援助”,一边发动主动进攻投降。

皇太极在8月6日完成了对大凌河城的包围,在劝祖大寿投降的同时顶住了他的突破。特别是9月14日和9月18日先后给祖大寿写了两封信,祖大寿都拒绝了。

皇太极在全歼吴襄等人的援军后,于10月7日安排数十名新被俘的明军将领进入大凌河城向祖大寿投降,10月9日皇太极再次致信祖大寿,承诺不投降。

面对严酷的现实和皇太极的诚意,祖大寿选择妥协,开始与皇太极谈判,达成投降共识。

10月28日,祖大寿在城下杀了不屈的副将何,正式率军投降皇太极。

当晚,皇太极以最高的礼仪标准接待了祖大寿,并与祖大寿讨论了此前商定的“智取锦州”的策略。

一开始两人协商把明军的金兵换成衣服,在祖大寿的带领下混进城中夺取锦州,但因大雾未能实施。后来祖大寿提出一个人骑马回锦州,夺取锦州,通过反击城中驻军和军队把城献给皇太极。就这样,祖大寿只率二十六人,徒步返回锦州。

而正在等待祖大寿好消息的皇太极,却带着锦州守备加强的情报和祖大寿极其“客气”的说法赶来了。皇太极没反应过来,被祖大寿给服了。

也许也是因为几次投降让祖大寿明白了皇太极的“心思”,也知道了皇太极对他的价值。即使他继续率领明军对抗后者,他也不需要担心30多人的生命。

最终结果正如祖大寿所料。尽管被祖大寿欺骗了,但是皇太极对祖大寿的“诚意”并没有改变,他在祖大寿面前投降的时候已经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在“大凌河之战”中投降的明军将领及其家属和各部,以及残存的民夫和同城民众,都得到了安置。尤其是祖大寿的这些子侄大臣们,不仅赢得了皇太极的信任和重用,而且有不少成为汉军八旗的重要将领和清初的高官。比如祖大寿长子祖泽润成为白旗汉军的固山,养子祖克发凭借战功被封为左巡抚,副将张存仁也取得了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的高位。

晋松战争后,皇太极终于征服了祖大寿。

“大凌河之战”结束后,祖大寿一个人回到锦州,崇祯皇帝也挤过人群给予了他极大的信任,仍然让他联合军队进行防御。

至于皇太极,虽然祖大寿一如既往的被诏书说服,但是祖大寿并不为所动,甚至几次故意“玩弄”皇太极,皇太极还是没有办法放弃。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清朝崇德五年,皇太极派节尔哈朗等人包围了祖大寿把守的金州,最后的明清大决战——“晋松之战”开始了。

此时,皇太极采取了与多年前“大凌河之战”相同的“围点战援”策略。

面对洪承畴率领的10多万明朝援军,皇太极积极调兵遣将。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终于将所有明军围困在嵩山。之后皇太极发动总攻,歼灭明军,俘虏了辽东明朝最高统帅洪承畴。

此时锦州城被围两年,陷入了弹药耗尽的局面。“吃人”的恐怖再次重现。

看到洪承畴援军全军覆没,祖大寿也知道突围无望,于是选择向城献兵,向皇太极投降。

祖大寿见到皇太极后,在“大凌河之战”后,主动为自己的“谋反”而死。然而,皇太极宽慰祖大寿说:

“我将成为你的主人和你妻子的族耳。我尝过内庭大臣的话,说祖大寿不死,然后他就倒回去,但我绝不会惩罚他。过去的都过去了,之后再努力就好了。”

可以说,皇太极的这番话很有道理,既把自己对祖大寿的爱和重视发挥到了极致,也毫不掩饰皇太极这十年来的“憧憬”。

皇太极对天赋和善良的渴求让祖大寿非常感动。此外,他的子侄和各部得到信任和重用,这使祖大寿不再担心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朝崇祯皇帝疑神疑鬼,刚愎自用,让朝廷里的每个人都感到了威胁,只想自保。尤其是袁崇焕因议罪入狱以及同年晚些时候被执行死刑,给祖大寿等关宁军将领以极大的震动。所以祖大寿与明朝之间只有“忠孝礼仪”,而“与崇祯本人无关”。

不过皇太极也知道,与十年前相比,此时的祖大寿有些“鸡肋”。一方面祖大寿63岁,在战场上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祖大寿在“大凌河之战”前后的“叛乱”,依然让皇太极心有余悸。毕竟明朝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完全灭亡,祖大寿不得不防着。

即便如此,皇太极还是在级别和待遇上给予了祖大寿极大的照顾,让他出任汉军黄征旗连长,他的礼物相当丰厚。

皇太极之所以对祖大寿这么好,是因为祖大寿还有他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

首先,祖大寿是吴三桂的重要“棋子”。

“宋金之战”后,明朝遭受重大打击,倾尽国力精心打造的九边精锐彻底失守。明朝已经完全失去了反击的能力,只能坚守山海关、宁远等几个与世隔绝的城市。在整个“晋松战争”中,只有吴三桂的军事建制相对完整,他所守护的宁远,十几年后也无法被努尔哈赤、皇太极诸王所攻克。

于是,皇太极积极拉拢祖大寿,还利用祖大寿和吴三桂的关系,劝说吴三桂投降,然后拔出了自己部队入关路上的最后一颗“钉子”。

但是,即使他的叔叔祖大寿出来投降,吴三桂依然不为所动。

“以上以宠寿讽明边江,令寿书招宁远总兵吴三桂、吴三桂,寿书甥也,不答书。大寿要求他的军队接受这个职位,接受三桂家族。”

第二,祖大寿的子侄和部将一直在皇太极的汉军营中担任高级将领,善待祖大寿是为了让他安心。

如前文所述,崇德七年,皇太极正式扩编创建汉军八旗,祖大寿长子祖泽润以白旗成为汉军孤山二镇,并带旗。包括祖泽宏、祖科发、张存仁等。,都在法院担任过高级官员。

所以皇太极需要借祖大寿来安抚那些在“大凌河之战”以及后来的“晋松之战”中投降的汉官,让他们对自己更加忠诚。

第三,此时皇太极已经把目光投向了进军关内,逐鹿中原,这也是他的“怀柔之道”。

祖大寿是辽东的军属,在明朝辽东战场和整个明军队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对于祖大寿来说,既往不咎,继续以诚托付高官,无疑树立了他怀柔政策的典范,解除了明朝愿意投降的武将和官员的后顾之忧,尤其是曾经与清军对峙过的,对他们的影响更为明显和彻底。

这也为清军入关争天下创造了良好的舆论基础,铺平了道路。

就这样,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皇太极终于“追求”了自己思念了十几年、被称为自己绝对“真爱”的祖大寿。这也是皇太极在位期间人才招录和优待政策的重要缩影。

努尔哈赤时期之前,汉人受到极端极端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尤其是汉族官员和儒生,他们不仅在政治地位上受到压制,而且待遇极其不平等,甚至遭受努尔哈赤的驱逐和屠杀。

皇太极登基后改变了努尔哈赤极端的民族歧视政策,试图缓解国内的民族矛盾。同时,皇太极还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拉拢汉族官僚文人阶层,使得整个国家的实力明显提升。

这一时期皇太极仿明制,为汉人精英开辟了升迁渠道,而范文程“清初第一汉臣”是最大的收获之一。皇太极信任并优待明朝的降级官员和将领,吸引了大批明朝官员和将领,其中以孔有德、尚可喜、耿为代表。至于曾经的敌人,皇太极也既往不咎,笑笑,让他替自己打工。除了祖大寿,洪承畴也是被皇太极说服的,他在清军平定中原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正是因为皇太极重视人才,人才越来越多,朝廷的凝聚力大大加强,为清朝最终统一全国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巨人的迁徙 23个让人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下一篇:十阿哥胤誐 揭秘:十阿哥胤誐真是草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