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中国第一本护照出现在什么时候?清朝的护照是什么样的?

导语:本文介绍了中国护照的历史,从战国时期开始,到清朝使用信函型集体护照长达100多年,再到现代的“单人单纸”护照。文章讲述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历程,以及护照在其中的角色。

让我们看看边肖带来的清护照

护照作为一个国家发给本国国民的证明其国籍和身份的证件,是现代社会公民出国旅游或经商的必备证件。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显著提高,许多国家开始对中国实行“免签证”政策,这意味着公民可以在没有护照的情况下自由进出这些国家。

谈论护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从那以后,一些人带着类似签证的东西出入境,如竹简、纺织品和木板制成的“印章传”、“契据”和“照片盘”。中国第一本官方护照出现在清朝。虽然当时清朝国力每况愈下,但护照还是表现出大国风范。

信函型集体护照

中国第一本护照出现在康熙二十八年,当时发生了一件大事。清朝和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个国际条约。由于《尼布甲尼撒条约》的签订需要许多官员出国处理相应的事务,朝廷为他们签发了一封信作为护照,这是一种信函式的集体护照。从那时到道光十九年,清朝使用这种字母式的集体护照长达100多年,受众仅限于清官。

“单人单纸”护照

自明代郑和下西洋后,开始实行禁海政策,这是明代锁国的标志。后来到了清朝,雍正元年,因为与教廷的礼仪之争,清朝开始禁止天主教,被认为是闭关锁国的开始。虽然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海上走私和倭寇猖獗的现象,但也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落后于西方。

19世纪40年代,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列强确立了自己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他们不再满足于当地的发展和生产,而是开始划分势力范围,在全球范围内掠夺资源和财富。

幅员辽阔,封闭多年的中国成了他们的目标。于是他们试图用强大的船只和枪炮敲开中国的大门。事实上,他们确实成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经过一年半的抵抗,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成功地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藩篱,迫使中国融入世界潮流。

在《南京条约》及其后的《过境申报单》、《中英五港贸易宪章》、《虎门条约》等条约中,中国被迫放弃领事裁判权、单方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来往的人数急剧增加,传统的书信式集体护照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他们开始授权海外领事馆或海关签发“单人、单张”护照。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内地旅游、经商”,鼓励外国传教士、商人来华发展。他们持有自己国家签发的护照,护照上有中国的印章,这样的护照比较正规。然而,当时护照的签发机构是分裂的,尤其是在上海租界。除了总理办公室,其他国家的领事馆也可以签发护照,即使没有中国官方的认证。

护照的外观

在照相机不流行的那些日子里,护照上没有照片。因此,为了清晰地描述护照持有人的外貌,有必要用语言详细描述他们的面部特征和身材。因此,护照往往有大量冗长的描述,这是护照尺寸大的主要原因

。以1899年9月1日清政府驻美公使吴签发的护照为例。这本护照长78厘米,宽56厘米,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护照。

当时每个国家签发的护照都有各自对应的文字。例如,英国护照用英文写道:“英国女王陛下的国务大臣以女王陛下的名义,要求各国有关当局给予护照持有者自由通行和不受阻碍的权利,并在必要时给予持有者协助和保护。”这种话,作为国家的简短声明。同样,在当时的中国,护照也有相应的文字。清朝护照上写着“当你持护照过境时,请立即检查放行,并按约定给予保护。别不好意思。”

这27个字。虽然只有27个字,但也充分体现了清政府对人民的支持,这些字是相当紧逼的。

但是,尽管护照上有强硬的字眼,但当时的中国是贫穷弱小的,这些字眼只能起到表面的作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人民在国外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其国际地位也有了显著提高。中国公民进出其他国家比以前更加方便,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这是因为只有国家强大了,公民的自由和尊严才能得到保障。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367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三次会试都没中的刘大鹏,身为“小人物”贡献却不小下一篇: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三国时期的领导人又是如何凑集军饷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