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知青下乡是什么时候

导语:知青什么时候下乡的?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考察知青下乡的由来,首先要对知青这个词进行界定。从文革至今,人们常说的“知青”一词的含义和潜意识中的概念是:文革后毕业、属于城市户口的初高中毕业生,分散到农村或农场、

知青什么时候下乡的?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考察知青下乡的由来,首先要对知青这个词进行界定。

从文革至今,人们常说的“知青”一词的含义和潜意识中的概念是:文革后毕业、属于城市户口的初高中毕业生,分散到农村或农场、兵团的农民的总称;它的时间跨度大致在1967年到1979年之间。

从广义上讲,“知青”的范围也应该包括文革前下放的,去种地的知青。以前有人把这部分叫做“老知青”。

除此之外,还有少数人模糊地把原本属于农村户籍的毕业生叫回老家参加农业劳动,成为知青。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社会青年”或“返乡青年”。

因为众所周知,知青下乡、离镇、下乡的现象早在文革之前就存在了。

那么,知青是什么时候开始下乡的呢?而导致知青下乡等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从杜凤同志最近在《旧生活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冯文章的题目是:“知青下乡,源于苏联”。

杜凤同志在文章中写道:“由于广大农村长期落后,经济不景气,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基础薄弱,五十年代中国粮食严重短缺。

对此,毛泽东深感“粮食问题是当前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955年4月,共青团中央代表团访问苏联时获悉,苏联在1954年改变了移民开垦土地的方式,以城市青年为开垦土地的主体。近两年共动员城市青年移民27万人进行土地复垦。

这不仅解决了粮食短缺,也解决了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

代表团回国后向中共中央汇报了苏联的做法,认为“从城市动员有实力、有文化的青年参加垦荒工作是有益的,也是解决未来城市失业青年不能上学、找不到工作问题的途径”。

在困难的情况下,在“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一切”的时代,这一意见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

1955年8月,北京60名青年带头组织志愿开垦队,在黑龙江省洛北县荒地举行开垦仪式,并在白桦林中搭起帐篷。

半个月后,他们开垦了1200英亩荒地,第二年,他们生产了13.5万公斤谷物和30万公斤蔬菜,并建造了宿舍和食堂。

后来,北京的第二、第三批青年志愿垦殖队和河北、山东的2000多名青年也作为志愿垦殖队成员来到洛北县。

上海青年没有示弱,都要求去淮北开荒种粮。

毛泽东知道后,想了想,给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写了封信,说:“淮北条件太差,不如去江西,那里气候靠近上海,吃的是米饭。”。

于是上海挑选了96名男女共青团员和青年,由一位副市长亲自送到江西省德安县酒仙岭。

在北京和上海的影响下,1955年和1956年,浙江青年去发展新疆、广州青年、海南、江苏、四川青年和青海,从而拉开了城市青年下乡的序幕。冯文祥可以佐证的是,1955年4月,中共中央批准了《关于组织高晓河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劳动和自学的报告》。以下是批文有关内容的摘录:大批人回到农村后,在农村文化工作、宣传工作、青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们表明,它们是发展互助合作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和后备力量。

舆论也开始欢迎他们从事农业劳动,说“毛主席的做法是对的”。

组织高中毕业生从事一定的社会工作,不仅是在农村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而且可以发挥他们的政治热情,帮助他们满足于农村生活,热爱农业劳动。

事实上,目前的高中毕业生是农村大众文化和宣传鼓动最活跃的群体。

在冬季学校和常年民办学校的教师中,高中毕业生一般占2/3以上。

许多毕业生在农村图书馆、俱乐部、业余剧团和其他组织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些几年没听到唱歌的地方,现在正在蓬勃发展。

老人说:‘这就像跑社会主义!’在统购统销、征兵等党的中心工作中,许多高中毕业生积极学习宣传。

在很多地方,广播管、黑板报、读报组的工作,根本就是他们“承包”的。

他们的确是一支农村文化大军。

我们和世界各地的同志研究过,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将有1000万中小学毕业生留在家乡。如果我们能组织他们每个人在三年内平均消灭十个文盲,那么几年内就能消灭一亿多个文盲。

目前,主要是要有计划地进一步组织这些任务,积极给予领导和支持。

再比如河南省盐城县的联合诊所,为区内每个合作社培养了一名卫生员,在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只要各级组织多加重视,这方面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根据以上材料和现有资料,可以确认共和国最早的知识青年是1955年8月下乡的。

第一批知青是北京的60名青年,他们带头组织志愿垦荒队,直奔北大荒的洛北县,在北大荒建立了“北京村”。

发起人是华阳、李秉恒和其他人。

他们还在黑龙江省洛北县举行了隆重的开荒仪式。

另外,8月30日出发前,胡耀邦同志将“北京市志愿垦荒队”的旗帜交给了志愿垦荒队。

同年,一批初高中毕业生回到家乡,参加河南省嘉县市大李庄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1955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一村合作规划的经验》的专题,报道了这个村的情况。

毛泽东主席看了非常激动,亲自写了一张纸条:“凡是能到农村工作的知识分子,都应该高兴到那里去。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那里可以做很多事情。注:河南省嘉县市大李庄乡一批初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并不是我们今天通常表述的“知青”。他们原本是农村户口,没有选择在城市工作,而是回到家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就像人们常说的“社会青年”。

这是毛泽东对知青的第一个“最高指示”。在这个最高指示中,没有严格区分知青和社会青年,至少和文革后期发布的最高指示不同。

虽然在68年动员知青下乡的过程中,提出了这一最高指示,并得到广泛宣传和鼓励,成为知青下乡的动力来源之一。

后来,北京又出现了第二、三批青年志愿垦殖队,河北、山东两千多名青年来到洛北县担任志愿垦殖队员。

上海青年没有示弱,都要求去淮北开荒种粮。

在北京和上海的影响下,1955年和1956年,浙江青年去发展新疆、广州青年、海南、江苏、四川青年和青海,从而拉开了城市青年下乡的序幕。第二,通过分析上述材料,可以初步说明以下几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施的政治、外交和经济封锁;以及缺乏治理近6亿人口大国的经验,对苏联来说是“一边倒”,向苏联学习是当时唯一可行的选择。

所以组织中国知识青年下乡向苏联学习,或者受苏联启发,都是很正常的。

2)共青团在组织、推动、落实、推动知青下乡等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未名曾在《知青下乡大事记》中写道:“之后,共青团中央在全国10多个省市组织远征垦荒队,动员城市青年下乡。

知青的例子:董加耕、邢雁子、侯军等。被共青团、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等宣传媒体所熟知。“3)当时中华民国刚从连年战乱中崛起,工业、手工业、商业千疮百孔。

城市的就业水平只能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面对每年毕业的大量高水平学生和初中生,确实不愿意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动员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城市青年学生去农村是一种无奈的方式。

4)、早期知青下乡的目的。

50年代中期知识青年下乡动员,当然解决了城市就业问题,或者说当时的“粮食短缺”问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决策者急于加快改变当时农村落后的面貌,解决农村文化匮乏的实际问题,争取“几年后,一亿多文盲可以被淘汰”。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

5)总体来说,当时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当年保持了一个小数量级。更多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学生参军,或进入高等学校,或在工矿、手工业、商业等各种渠道就业。

所以,即使当年下乡的知青,生活上有困难或问题,也只能是点问题。无论如何,他们不可能和文革的三年级学生一起全部下放,然后连续几年大规模下放青年学生,人数达到几千万以上。能产生的社会问题的能量和覆盖面是远不能比拟的。

6)50年代中期,知青短期下乡。随着“三面红旗”、“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兴起,特别是大规模的钢铁炼制运动的发展,旗帜被暂时悬挂。

当时甚至出现了农村户口人员重新进城的现象。

直到三年的自然灾害,中央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果断而激烈的调整,才再次出现了工厂工人和城市居民“下乡”的高潮。

关于50年代和文革后的知青下乡运动,1981年,也就是很多年后,国务院知青办公室对知青下乡的历史有了一个基本的看法。主要内容如下:“10月,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了《知青工作二十五年回顾与总结》,对这次运动的起因、发展、失误和教训等几个重大问题提出了基本意见。一、20世纪50年代知青下乡,是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对我们党来说,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很大的实验。

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

第二,知青下乡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被视为一场政治运动,指导思想偏颇,工作中出现了严重失误,造成了劳动和财富的损失,人民的不满,损害了下乡的声誉。“这个总结基本符合客观事实,是公正的。

请注意文章中的说法“知识青年下乡本来就是就业问题”。说到东西的观念,并不是“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知青抱怨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的时候,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不是更好吗?“指导思想有偏差”,这能导致以后的工作正确吗?从根本上说,文革后知识青年大规模下乡是一个大错误!遗憾的是,这一经历和教训让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知青们为自己的青春付出了宝贵的代价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莫吉隆斯症 转基因莫吉隆斯症 五彩纤维从身体长出/虫子在皮肤下蠕动下一篇:韩国财阀到底有多恐怖 韩国财阀到底有多恐怖 韩国的财阀世族是怎么产生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