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冬天打雷 古代文献中的冬天打雷为什么是不祥之兆

导语:为什么古代文献中冬天打雷是不祥之兆?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小时候读古文的疑惑气象学家王从小就有一个特别的兴趣,那就是看古文。他说他小时候,他爸爸买了很多古书。“事实上,他没有时间读它们。我在帮他读!”所以,《史记》这些书,他在小学就已经读过了。小时候读古文,王总有一个

为什么古代文献中冬天打雷是不祥之兆?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小时候读古文的疑惑

气象学家王从小就有一个特别的兴趣,那就是看古文。他说他小时候,他爸爸买了很多古书。“事实上,他没有时间读它们。我在帮他读!”所以,《史记》这些书,他在小学就已经读过了。

小时候读古文,王总有一个疑问:冬天打雷为什么不祥?他还是得不到答案。我进入台大地理系气象科,问老师这个问题,老师不知道。

直到他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留学,他终于有机会解开自己的疑惑。当时他看到一篇中国大陆气象学家朱克真写的文章,讲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一条曲线是中国历史上的温度演变曲线,是利用古代文献中的物候资料拼凑而成的。

物候现象,如燕子的来来往往,河流是否结冰。通常燕子应该有一天会到,但今年燕子来晚了,这可能意味着今年的气候更冷。如果今年河水异常结冰,也意味着气候更冷。

为什么冬天打雷意味着不祥?

王在竺可桢那里看到了这个做法,觉得很有意思。他真的可以从古代文献中研究气候。于是,他开始翻找二十四史,花了很大力气才找出气象数据。目的是解答多年的疑惑——为什么冬天打雷是不祥之兆?

王在整理史书中有关冬雷的记载后,统计了过去2000年中每30年发生一次的冬雷次数。起初,人们认为冬天打雷应该是在温暖的年份,因为温暖时对流更强,当雷暴发生时,就会打雷。

没想到,和朱克真的曲线相比,结果正好和王的预期相反,而且关系很好!也就是说,冬天打雷多的时候,是寒冷的一年。

做研究有趣的是,你以为是那样的,结果却和你想的相反。

那为什么在寒冷的年份容易出现冬雷呢?目前还没有定论,但王有一个暂时的解释:冬季雷暴意味着强对流,但这种对流不一定是“热对流”,而可能是冷锋的对流。冷锋附近对流相对较强,但如果冷锋后面的冷空气团特别冷,冷暖对比特别强烈,气象“斜压”强,容易造成“斜压不稳定”。不稳定的斜压容易引起强对流,更容易引起雷暴。

回到“冬雷不祥”的说法,古人说“不祥”应该有异常现象,伴随冬雷而来的异常在于当年天气寒冷。

天气冷了对社会和政治有什么坏处?

气候变化史!

天气干燥寒冷时,农作物收成相对较差,百姓无饭吃,不得不抢粮仓,引发社会动荡。以王为例,明朝末年进入“小冰期”,气候变得干冷,导致大面积干旱,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李自成、张成为“流寇”的背景,应该与小冰期的气候背景有关。

王说,也许明朝末年的皇帝并不是真的坏,而是运气不好。相反,大家会说唐太宗很有智慧,但现在他知道唐朝的气候是温暖的,所以唐朝的盛世可能也与这种气候条件有关。

我现在从整个历史气候来看,现有的政治体制比较不好的时候,往往发生在气候比较不好的时候,容易发生动乱。

干燥寒冷的天气也与频繁的战争有关。王与当时在加拿大工作的学者合作,统计了各个朝代的战争次数。他们发现战争的次数和冬天打雷的次数在统计上有很高的相关性。冬天打雷多了,战争就多了;而且,在冬天雷声大的时候,中国历史上的边界相对向南移动。这说明天气干燥寒冷的时候,汉族和北方民族之间可能会有更多的摩擦。

明清时期的台风路径与今天有很大不同

王还根据台风登陆地点统计了明末清初的台风路径。他发现当时几乎所有的台风都停留在广东沿海,不会北上福建浙江。

这一结果与目前的气象理论一致:台风需要温暖的海面来维持,但明末小冰期气候较冷,所以海面较冷。因此,只要台风北上,就没有足够温暖的海面来供应水分和能量,很容易消散。

此外,王分享了一个有趣的例子,表明东亚季风区的特征也可以从古诗中看出。

南宋诗人赵师秀在《招客》一诗中写道:“黄梅时节家家下雨,草塘里青蛙遍地”。如果你只看那首歌,你会觉得黄梅时节家家都下雨。然而,南宋的另一位诗人曾写道:“三曲之路中”,“梅花黄时,天晴,溪水满山。”看了这首歌,觉得黄梅的天气应该很好。然而南宋时,又有一首诗说:“熟梅天气半晴半阴。”李子成熟时,天气半晴半阴,出自戴复古的《初夏游园》。

你说,是雨天,晴天还是半晴天?都有可能。东亚季风区的特点是天气变化极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第一性征 缠足是小脚妇女的另一个性器官下一篇:书法简介 书法简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