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抗日英雄人物事迹 抗日英雄人物事迹

导语:以下关于抗日英雄事迹的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1.抗日英雄杨靖宇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始人和领袖杨靖宇死后,残忍的日军砍下他的头,割下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肚子里装满了干草、树皮和棉絮,却没有粮食,杨靖宇震惊了。在《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中,我们详细描述了他的英雄事

以下关于抗日英雄事迹的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1.抗日英雄杨靖宇

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始人和领袖杨靖宇死后,残忍的日军砍下他的头,割下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肚子里装满了干草、树皮和棉絮,却没有粮食,杨靖宇震惊了。

在《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中,我们详细描述了他的英雄事迹,在这里我们将做一些简要的描述。

杨靖宇,1905年生于河南确山县。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4月参加领导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他组织确山起义,担任农民革命军总司令。

1928年后,他在河南和东北从事秘密革命工作。

他被捕入狱五次,屡遭折磨,不屈不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1932年秋,被派往南蛮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蛮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建立了以磐石红十里子为中心的游击基地。

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政委。

1934年4月,17支抗日武装联合成立抗日联合军总司令部。

后来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

他长期带兵东南东北,配合全国抗战。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致电慰问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称赞其为“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搏斗七年多的楷模”。

1939年,在东南满洲秋冬反“东征”战役中,他与魏等主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

他率领警卫旅在蒙江地区作战,最终与敌人单独相处了五个昼夜。

1940年2月23日,他在吉林省蒙江县三道拐子英勇就义,享年35岁。

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更名为杨靖宇支队,蒙江县更名为靖宇县。

2.抗日英雄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决心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离职,出国“视察工业”。

当船抵达美国时,吉鸿昌接连遭受到意想不到的刺激。比如那里的一流酒店不接待中国人,却把日本人当神。

有一次,吉鸿昌想把衣服邮寄到中国,邮局的工作人员说不了解中国。

随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你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顿时恼了:“你觉得中国人丢脸,我觉得中国人光荣!”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到一块木板,用英文写道:“我是中国人!

3.抗日英雄王小二

王小二,一个年轻的中国抗日英雄,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

抗战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被日本鬼子扫荡。王二小是一名儿童团员。他经常在山坡上放牛时监视八路军。

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到达山口就迷路了。

当敌人看到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他告诉他带路。

王二小假装听话,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以保卫躲藏的村民。

突然,枪声从四面八方响起,当敌人知道他上当了,他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杀死了王二小。

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被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死在涞源县琅琊口村,年仅13岁。

就在这时,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所有的敌人。有点过分了,原谅我!

4.抗日英雄赵一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去领导东北的革命斗争。

1934年任中共贺铸中央委员、北铁委员会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

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他在与日伪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

日军为了从赵一曼那里获得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位军医对他的腿伤进行简单治疗,然后连夜对他进行了严厉审讯。

面对凶猛的日军,置生死于不顾的赵一曼忍受着痛苦,痛斥着日军侵华以来的种种罪行。

凶猛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让步,用鞭子戳他的腿伤。

身受重伤的赵一曼,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他痛得几次昏厥,仍然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仰,都是为了抗日。”一句反工会的话都没说。

1935年12月13日,由于赵一曼腿部严重受伤,生命垂危,日军为了获取重要口供,将她送往哈尔滨市立医院监视治疗。

在赵一曼住院期间,她利用一切机会对守护她的民警董先勋和女护士韩永义进行抗日爱国主义教育。他们深受感动,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

1936年6月28日,董先勋和韩永义把赵一曼抬出医院,放在一辆预租的车上。转身后,赵一曼去了阿城县金家窝棚董先勋叔叔家。

6月30日,赵一曼在前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抓住,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

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残暴的日本宪兵用老虎板凳和辣椒水折磨她,但她依然坚定不屈。

日军知道赵一曼口中没有有用的消息,决定把她送回贺铸县处死。

8月2日,赵一曼在贺铸县被带上火车。她知道日本军队要向她开枪。这时,她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儿子。她向被押送的警察要纸和笔,并给儿子写了一封含泪的遗书:“很遗憾,我母亲没有尽到你的教育责任。

今天,母亲因为对满洲和日本的坚决斗争,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夜。

希望你,宁儿!快点成年后安慰你的地下妈妈!长大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捐躯的!"

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女民族英雄赵一曼的史诗般的抗日事迹。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词“革命英雄赵一曼永垂不朽”,哈尔滨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一曼街。

5.抗日英雄赵尚志

“赵尚志”这几个字曾经吓坏了日本侵略者。“一个小满洲国,一个大赵尚志”是一种来自敌人的无奈和敬佩之情。

被日伪称为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

当年东北有句话叫“南阳北照”。

“杨南”指杨靖宇,“赵蓓”指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黄埔军校第五期。历经艰难困苦,他抗日的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后负伤被俘,他也宁死不屈。

有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的抗日英雄因为地下工作都不用原名,但赵尚志总是用自己的原名。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赵尚志曾经用过另外一个名字。

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是1940年创办的《东北红星墙报》的主笔。

后来发现的原始手稿证实了“祥志”的笔名是在“尚志”一词的基础上修改的。

据导演刘莉介绍,赵尚志除了在报纸上发表这些诗歌外,还为抗日歌曲《白山黑水》作词,并写过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

印象中,赵尚志应该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高大威武。目前,赵尚志将军生前唯一的一张照片是1932年8月赵尚志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总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鞭子坐在前排中间。24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个头。

巴彦游击队失败后,赵尚志加入了抗日义勇军孙朝阳部,然后带领6人到贺铸创建抗日游击队。

到1934年,抗日武装力量稳步发展,达到数千人。

后来,赵尚志将军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赵尚志声音洪亮,经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出鬼子打跑后国家的未来面貌。

1942年2月,年仅34岁的赵尚志被战斗中混进部队的专职特务暗算。重伤被俘后,他带血而死。

后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的尸体肢解成两截,沉入松花江,把他们的头颅送到伪满“都城”新泾求贤,然后下落不明;时隔60多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东北抗日烈士赵尚志将军的头颅在长春被发现。

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告一段落,但对他事迹的追寻和赞美不会停止

6.八个抗日英雄的女人投河

抗战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展现了中华民族与敌人战斗到底的英雄精神,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他们是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和杨,战士、黄桂清、和服装厂的安顺主任傅。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于黑龙江省桦川县。

1931年,她进入华川县女子师范学校。

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

1936年,纪乃琛带着爱国思想加入东北抗联第五军,经组织批准后,成为革命伙伴,共同利益,共同抗日。

冷云先是在军部书记处做文教工作者,后调到第五军女子团担任领队、指导员。

1938年夏,冷云隐忍丈夫壮烈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第5军1师西征,担任妇联政治指导员。

在西征队伍中,女团战士们像男兵一样,涉山涉水,英勇奋战。

7月12日,他参加了攻打娄山镇的战斗。

10月初,该部在牡丹江地区的乌斯洪河渡口遭遇了1000多名日伪。

上述8名曾赴河准备渡河的妇女小组成员,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的带领下,他们分成三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他们主动吸引日伪的火力,使军队的主力能够迅速摆脱敌人的进攻,但却被河水围困。

在水后作战直到炸弹耗尽的情况下,他们面对日伪被迫投降。

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人,是抗联战士,宁死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牺牲,是我们最大的光荣!”他们销毁枪支,手挽手进入乌顺河,高唱《国际歌》:“热血沸腾,我们必须为真理而战。”他们集体沉入河中,英勇牺牲。

他们去世时,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慧敏只有13岁。

为弘扬八女烈士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了八女河纪念碑奠基仪式。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为项目奠基题词:“八个女人永垂不朽!”纪念碑上刻着其中八个人的名字,背面有他们的国籍和团队。

7.抗日英雄琅琊山五壮士

抗战时期,八路军五位英雄在河北省黟县琅琊山英勇抗击日伪。

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师一团七连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军调集7万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了毁灭性的突袭。

9月25日,约3 500名日伪围攻易县西南的琅琊山,企图歼灭八路军和当地党政机关。

第七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

当任务完成并撤离时,包括第六班的马宝玉在内的五名士兵被留下来守卫整个连队并掩护转移。

6班的5名战士意志坚定,沉着冷静,利用有利地形,英勇反击,击退日伪多次进攻,击毙90余人。

第二天,为了不让日伪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浴血奋战,撤退了,带领日伪到达琅琊山潘琪沱山顶。

日伪军误以为咬了八路军主力,于是发起猛攻。

五名士兵勇敢地站起来,子弹打尽后用石头还击,一直战斗到日落。

面对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销毁枪支,毫不犹豫地跳下数十座深崖。

马宝玉、胡德林和胡福才英勇牺牲;葛振林和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夹住,活了下来。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抗日英雄王小二的故事 求抗日烈士事迹下一篇:中国英雄故事 中国抗日英雄及事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