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谢世 良渚考古第一人 仅有初中文化 七七事变投笔从戎 27岁谢世

导语:良渚考古第一人,只有初中文化,参加过七七事变,27岁以下谢石的文字资料被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文|国”“良渚遗址是证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保护好。“——习近平”“良渚”是学

良渚考古第一人,只有初中文化,参加过七七事变,27岁以下谢石的文字资料被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文|国”“良渚遗址是证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保护好。“——习近平”“良渚”是学术界一个著名的地方,这可能要归功于一个真正的良渚人——石鑫。石鑫,1912年出生,在良渚长大,上过小学。然后去杭州上初中。1930年,石鑫进入西湖博物馆从事地质矿产工作。仿佛命中注定,上帝给了这个只有初中学历,在考古界没有名气的“小人物”一种属于考古学家的直觉和勇气。石,杭州良渚人,1936年初杭州在西湖西北古荡老河山下修建杭州第一陵园时,陆续出土了一些石器和陶器。这些发现引起了西湖博物馆的注意,并于5月31日派人对这个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石鑫也被命令参与这次发掘。这位当时只有24岁的年轻人,在对老鹤山遗址出土的器物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感觉有几件器物看起来很眼熟,尤其是在家乡良渚还发现了穿孔石斧,被当地村民称为“石铲”。原来,石鑫对这种石斧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但我认为它是与玉平行的祭祀用品,我不认为它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偏偏这个节点,一瞬间,石鑫就感受到了一种”“暗示”:老鹤山和良渚之间会有联系吗?就连石鑫自己都表示,这“真的是一个机会”。作为“动作派”,石鑫说走就走,第二天跑回良渚老家,一口气做了三个调查。他整天在田野和建筑之间跑来跑去,不去想苦难。1936年11月3日下午两点,这是一个将在未来载入史册的时刻。在第三次调查中,石鑫在良渚镇附近的潘琪墓一个狭长的干池底部发现了几件“闪亮的黑陶片”,它们的釉色和胎质都是新的、不同的。他把它带回西湖博物馆,交给馆长董毛玉先生,他不知道这是哪个时代。但董意识到这些东西的研究价值,于是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古物保存法》,博物馆报请中央古物保存委员会批准,在良渚地区进行考古发掘,由石鑫主持。良渚文化的高柄黑陶壶制作于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200年,出土于上海青浦县。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对良渚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在江南寒冷的冬天,石鑫以极少的资金独立负责挖掘工作,艰辛程度可想而知。有村民认为石鑫的发掘是“为了中饱私囊”,对此进行了封杀。在发掘现场,更有“三四个坏人在夜里联合挖掘,还有很多被破坏的农田”,不得不用乡警制止。石鑫原本计划深入持久地进行考古发掘,但由于上述原因,野外发掘不得不草草结束,计划在未来进行。尽管如此,石鑫还是通过三次实地考察,获得了石器、陶片、陶器等大量实物资料,从科学发掘的角度证实了良渚地区古代文物的存在。有了这些第一手资料,石鑫集中精力整理出土文物,写成考古发掘报告,耗时近半年。这份调查报告将被视为“中国考古史上具有代表性和划时代意义的考古报告之一”,命名为《良渚》,副标题为《汉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全书共分绪论、遗址、地层、遗迹、结语五章,共五万字。除了正文,还有100多张图纸。关于良渚的称号,石鑫更是自食其力。“最新的考古报告都是以地名的名义。我也会效仿他们。因为遗址都在汉县良渚镇附近,知名度也比较高,也挺合适,所以决定采用这两个字,既有名又实用。这就是良渚文化的起源。可惜,就在良渚在付梓的时候,七七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大举侵华。杭州沦陷后不久,良渚报告的印刷中断,直到1938年才出版。此后,石鑫从军,任浙江省瑞安县抗日自卫军书记。1939年,他患了猩红热并发腹膜炎。此时战事紧张,药品匮乏,中西医束手无策。他于5月22日去世,年仅27岁。经过仔细计算,石鑫一生中真正属于田野考古的时间,只有一年。民国时期这个年轻人的生活就像一颗流星,成为考古发现良渚文化的第一缕曙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佐尔格 毛主席的亲家母曾是伟大的「 ”佐尔格”小组里最重要的领导成员之一下一篇:西王母桃 传说中掌握着长生秘密的西王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