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乾隆画像 乾隆有多宠此大臣:画像悬于紫光阁 小妾封诰命

导语:乾隆与清朝官僚虽然《四Ku全书》的编纂取得了一些小成绩,但与清廷销毁的书籍相比,只有不到10本,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灾难。说到修四库,大家都想到了纪晓岚,但发起的人不是纪晓岚,而是余敏忠。不了解清朝历史的朋友对他并不熟悉。事

乾隆与清朝官僚

虽然《四Ku全书》的编纂取得了一些小成绩,但与清廷销毁的书籍相比,只有不到10本,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灾难。说到修四库,大家都想到了纪晓岚,但发起的人不是纪晓岚,而是余敏忠。不了解清朝历史的朋友对他并不熟悉。事实上,此人在清朝历史上,尤其是乾隆朝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乾隆中期的军机大臣之一。他不是酋长,但比酋长强。为了溜过徐谦乾隆,他极力鼓励开设四库馆。因四库藏书楼的作品而受到乾隆的喜爱,最终被赏以一等赤足姓。形象绘于紫光阁,成为清代第一位受此殊荣的汉臣。

紫光塔

首先,余敏忠是个男人

余敏忠1714年出生于江苏的一个书香门第,1780年去世。他的曾祖父是顺治时期的进士。他当过知县,为人民奉献自己,最后死在了自己的岗位上;祖父是康熙时期的学者,著作多,文化修养高;我父亲是武英堂的编辑,参与了《康熙字典》的编纂。余敏忠在这种文化家庭中长大。他很有天赋,也很聪明。据说他10岁就能读五经,13岁就能协助父亲工作,14岁就能读上百本书。1729年,16岁的余敏忠参加了一次乡村考试;1737年,宫廷考试是清朝最年轻的冠军,年仅23岁。

余敏忠

第二,转向基层

宋代以后,进士被称为“天子”,相当于取消了学生在科举考试中与主考人的私交。然而,这并没有完全割裂学生对考官的感激之情,所以明清时期出现了老师。老师是学生对科举考试主考人的依附,也是一种变相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以后做官有很大的帮助。

当年进京受审,主考官是张,张在三代之后得到信任。按照传统的政治规则,也默认了张为老师。被选为状元后,余敏忠立即被分配到翰林院学习书籍。他在这里呆了七年,在此期间除了编辑《清宫史》之外,没有其他的任命。他很清闲。直到1744年,余敏忠被提拔到山东学习政治,并第一次被释放到北京。此后,他在各地做学问,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1747年,他被调到浙江学习政治时,浙江经济发达,风格浮华。余敏忠在浙江提倡实学,抑制浮华作风,章学诚曾称赞余敏忠在浙江“照顾经院,废寝忘食,功成身退”。

清廷

第三,回归中央政府

1754年,乾隆朝进入中期,40岁的余敏忠也在这一年被调回北京担任兵部右侍郎,开始接触中央实权人物。不久他被提升为刑部侍郎。在这篇文章中,余敏忠对首都边远地区的治安和防洪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受到乾隆的好评。不久余敏忠经历了世界上最受诟病的一件事,那就是“不孝”。1756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余敏忠很担心;1758年,曾经对余敏忠很好的父亲郁芳又去世了,他只能继续担忧;不久,余敏忠的生母又去世了,她不得不继续担忧。封建王朝以孝治国。现任官员的亲属去世后,他们不得不辞职回家观看葬礼。这是丁着急。为丁担忧后,怕长时间不在,失位,隐瞒母亲去世的消息,将父亲和母亲的担忧合二为一。这在今天可能不是什么大事,但在古代却是“不孝”和道德污点。余敏忠被御史弹劾,但乾隆不仅拒绝了御史的弹劾,还大骂御史“言过其实”、“败坏民风”,可见乾隆对余敏忠的喜爱。

余敏忠的仕途没有受到“道德污点”的影响,1759年晋升为侍郎,成为帝国财政的大师之一。1760年,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部侍郎的头衔走进军部,成为与宰相地位相近的帝国决策者之一。进入军统后,余敏忠迎来了一生的辉煌。

乾隆

第四,不是酋长比酋长强

余敏忠入军部时,资历较轻,官职不高,所以感觉自己很弱,只是众多军部尚书中的一个。1773年,他升任正一品大学文华堂和军统走。1774年,首席军事大臣刘统勋去世。从进入军部的时间来看,刘统勋之后是余敏忠。因此,刘死后,是军部第一个出逃的人,排在满清军机大臣舒赫德之前。当然,事实上,无论是圣旨、圣旨还是圣旨,于敏都不是乾隆颁赐的圣诗名单中的第一位,所以余敏忠绝对不是真正的首席军机大臣。然而,这并不妨碍他行使首席军机权。将余敏忠在军事部门的地位描述为不是长官而是长官是恰当的。

刘统勋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第一,乾隆爱余敏忠。乾隆前四次南巡都有余敏忠陪同,后来几次外出都没有陪同,因为当时余敏忠已经死了。余敏忠陪伴他如此之好,以至于在第三次和第四次旅行后,余敏忠获得了一年的奖金。据统计,从1762年乾隆第一次游历江南到1780年余敏忠去世,乾隆在余敏忠的陪同下游历了13次。余敏忠死后一年,乾隆追他为一等光船船长,将紫光阁挂在像上,带着牌位进入仙梁寺。这是清朝第一个接受这种特殊奖励的汉族大臣。此外,乾隆还照顾了余敏忠的家人。余敏忠的妻子受一品之命,连妾室都封为三品。上谕送到妾室,除了满洲、大贵族和外,只有一人在隆朝工作。

第二,政治话语权。虽然余敏忠在辅助组,但他多次反对首席军机。乾隆朝的两件大事,一件是四库全书的修复,一件是王亶望案,都与余敏忠有关。1772年,法院讨论了开放四个图书馆的问题。当时军机大臣刘统勋坚持要开放图书馆。余敏忠坚持一定要打开,两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请甘龙裁决甘龙最终落入余敏忠手中。1774年,余敏忠倡导甘肃实行捐赠制度,即甘肃的富人只要给钱就可以获得国子监文凭的身份。当时军务大臣蜀黍反对,余敏忠和蜀黍互相争斗。最后,皇帝仍然支持余敏忠,这导致了乾隆王朝最大的腐败案件王亶望案,并缴获了280多万被盗的白银。刘统勋被甘龙称为“肱骨”,舒鹤德是满洲大贵族。他们与甘龙的地位和感情高于余敏忠。然而,甘龙在这些斗争中支持余敏忠,这表明余敏忠的实际政治话语权极高。

影视剧中的王亶望

文说

余敏忠生前素有清正廉耻之誉,但他死后,其家族后人竟爆料余敏忠积累了200万两白银,余敏忠的形象在乾隆心目中毁于一旦。后来,余敏忠的许多不良行为被发现。比如,与宦官高勾结,高将消息告诉了内贡皇帝,帮他解决了强占土地的官司;提拔杨、杨为直隶总督,后又提拔之弟于为直隶总督;宿松良道张攀贵花2.25万元为余敏忠建园,余敏忠欣然接受,理由是师生情谊不好;以乾隆朝第一桩贪污案王亶望为例,人们都以为王亶望贪污真的是因为投靠了余敏忠。1786年,乾隆皇帝在圣旨中再次提到余敏忠,说他“读了严嵩的传记,触到了警告……余敏忠试图退出万神殿”。

参考

高祥:《清代中央权力分配制度简论:对内阁、军事部门与皇权关系的再认识》,《中国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

周元莲:《乾隆皇帝评论》,《满文研究》2003年第01期。

杨雪:《余敏忠年谱》,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为浩然传媒文史科普原创作品,严禁擅自转载!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使用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搜索。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大家!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秋千节 秋千节还有什么节日下一篇:村居通 清平乐村居通过什么的描写勾画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农家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