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辫子头 清朝的辫子头有多丑 三个时间段对比

导语:前几天,明朝手工业的先驱宋,让很多人感到无奈。作为一个“抗清义士”,他并没有多想。在他死后的300多年里,他的形象成了他最恶心的样子,尤其是阴阳头出现在晚清时期。节目组虽然是为了展现历史与现实的传承,但最起码要对历史做更多

前几天,明朝手工业的先驱宋,让很多人感到无奈。作为一个“抗清义士”,他并没有多想。在他死后的300多年里,他的形象成了他最恶心的样子,尤其是阴阳头出现在晚清时期。

但这只是清政府的过渡做法。当李自成的大顺军屡败,清军南下攻破苏杭时,清朝统治者认为胜局已定,不再有顾虑。我开始重申剃发令:“命令公布后,在进出北京和直隶的第10天进行剃发。如果你回避不情愿,你会巧妙地争论,永远不会轻易放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留头发不留头发,留头发不留头发,如果地方官员不同意这件事,他们将被“杀无赦”。

在这种环境下,一场全国性的剃发行动开始了。当然,一开始遭到强烈抵制,但在清政府的强制行为下,这一过程最终得以完成。如果你想活在那个时候,你只能接受这种命运,但你真的不想这样下去。你只能当和尚,但和尚还是要剃头的。时代的命运就是这样充满了无奈。

清代辫头

很多人认为清朝的辫头就是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也就是发量大辫子粗的阴阳头。事实上,它只出现在晚清。清朝初期,所谓的“金钱鼠尾”比较流行,就是把头周围的毛都剃掉,然后把一小撮留在脑后。这一小撮的标准是什么?是能够穿过铜线的,可以想象它有多细。如果达不到标准,就得重新刮。

1644年,日本商人竹内因海难在北京住了一年,写了《鞑靼漂流》一书。书中是这样描述清朝人的:“他们都剃光头,把头发留在头顶,分成三绺一辫。他们的人把胡子留在嘴唇上,把底部剃掉。大官、小官、老百姓都一样。”

按理说,这样的标准在今天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即使人们足够开放,有不同的发型,但仍然很难接受这样的发型。

还有为什么要保留清朝的这个发型?这和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作为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经常以打猎为生,但与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不同,他们生活的地方是无穷无尽的。作为从辽东起家的满族人,他们经常去树林里打猎,但是头发太多会给他们带来麻烦,不仅会挡住视线,还容易挂在树枝上。所以为了方便狩猎,他们才有这样的发型,所以只能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很多人说,为了方便,为什么不剃光头,这样可以省很多事,留个辫子代替呢?

满族人认为辫子是灵魂栖息的地方。即使战死沙场,也要带着辫子回老家安葬。这也是一个非常浓厚的习俗,所以他们才有这样的头型。

随着清政权的稳定,辫子的样式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很多人接受了这种文化,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满汉文化不断融合后,特别是生活环境不断变化,辫子越来越粗,从鼠尾到猪尾,从猪尾到牛尾。也可以说是头发越长越多,逐渐形成了我们后来看到的发型。

但是清代编织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清理,这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脏辫,而清代的编织就更难处理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限,花时间处理自己的辫子并不容易。

英国传教士安德鲁,亲眼目睹了一个二十多岁的中国男人清洗辫子的全过程。他说他已经一年没洗头了,这次准备把头发清理干净。在他解开辫子的那一刻,一股酸味扑面而来,头发上的灰尘四处飞扬,几只虫子掉了出来。传教士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当场呕吐。

的确,这是当时社会的常态。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足够的时间洗头。因此,他们经常一年不洗一次。如果好一点的话,可能过年洗一次,或者富裕一点的家庭几个月洗一次。今天,如果我们几天不洗头,我们的头发就会变得油腻,更不用说我们几个月不洗头,不仅油腻,而且更容易有许多寄生虫。

当然,大臣们会更好,毕竟他们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清朝官员每10天有一个叫“洗澡”的节日,这是为了让他们专门洗衣服。但是,如果有人死在皇宫里,遭受国丧,这些大臣就要洗100天,头发只会又痒又臭。

扎辫子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们可以从照片上看到这些辫子的问题,但是因为当时的国家政策是这样的,很多人都挺无奈的。并不是只有清朝才有洗的问题。在以前的朝代,普通人很难有洗涤的环境。

晚清时期,社会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很多人认为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剪辫子。其实当时很多地方已经有很多人剪了辫子,尤其是当时传承了200多年的“新军”,正式告别了过去。

但在新时代的变迁下,也有一些人坚守传统,不剪掉辫子。在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晚清的辜鸿铭拖着长长的辫子走进教室,学生们哄堂大笑。他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但你们心里的辫子是无形的。”。他反对新文化运动,但坚决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蔡元培先生,他是一个坚持东方文化的人。在这样一个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矛盾的收敛,但也展现了一些人在时代变迁下的真实生存状态。

结论

在时代的变迁下,旧文化与新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人大力推动创新,但他们本质上是保守的实践者。即使在今天,一些人的“心中辫子”也没有被剪掉,传统观念依然让他们挥舞着所谓的“正义之拳”。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许倬云简介 许倬云:《台湾四百年》下一篇:倪慧 倪慧如、邹宁远:《当世界年轻的时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