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万银亚洲 晚清时期琉球王国如何被日本吞并

导语:清代琉球王印古汉语中,“闪石”叫“琉球”,“梅御”叫“球”。琉球群岛不过是散落在太平洋上的一串美玉。琉球位于中国台湾省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它由阿玛米群岛、冲绳群岛和仙道群岛按东北和西南走向依次组成,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

清代琉球王印

古汉语中,“闪石”叫“琉球”,“梅御”叫“球”。琉球群岛不过是散落在太平洋上的一串美玉。

琉球位于中国台湾省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它由阿玛米群岛、冲绳群岛和仙道群岛按东北和西南走向依次组成,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4600平方公里。从它的名字可以看出,它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372年,琉球中山查都王派遣使臣来华,琉球正式成为中国的藩属国。500多年来,中国和琉球一直保持着宗藩关系。

随着西方列强用强大的船利炮轰开国门,旧帝国自身难以保护,与周边小国的固有秩序崩溃。日本在学习西方列强后迅速崛起,一步步挑战清朝的权威,吞并琉球只是其称霸全亚洲计划的第一步。

琉球求救

1875年,同治皇帝去世,光绪皇帝即位。在帝国时代,没有什么比新国王登基更重要的了。然而,令清政府困惑的是,琉球作为一个诸侯国,却没有如此伟大的民族仪式的迹象。

自1372年琉球中山王察都派遣使臣来华,正式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以来,中国与琉球保持了500多年的藩属关系。起初,琉球每年有一次进贡,还有两艘进贡船。后来明朝政府觉得接待太麻烦,于是每隔一年就给他们一次贡品。明朝灭亡、清朝兴盛后,琉球延续了与清朝的这种宗藩关系。中国在与诸侯国的关系上,一直奉行“多慷慨,少慷慨”的原则。所以每次琉球进贡,都可以带着数倍于进贡的礼物回国。在这种朝贡体系中,琉球是实际受益者。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派“36姓闽人”出使琉球。他们不仅给琉球带来了生产技术,还带来了中华文明。后来,“闽人三十六姓”的后代很多都成为了琉球王国的官员。得益于诸多好处,琉球500年来从未忘记向中国进贡。就连当时负责接待琉球使节的闽浙总督何金京也表示,琉球“因每年修贡,对他国最为恭顺”。

然而,正是这个最恭顺的诸侯国在新国王登基的大喜日子里没有出现。此时,他们正面临着来自日本的大灾难。

日本与琉球之争一言难尽。1609年,日本萨摩领主岛津出兵琉球,没有军事防御能力的琉球战败。萨摩亚氏族强迫琉球向其进贡。琉球从此成为中国和日本的藩属国。然而,两个多世纪以来,琉球都没有告诉清政府其两属的尴尬处境,即使远离大海,清朝也没有注意到。

1872年,日本明治五年。明治维新刚刚开始,日本还存在危机。然而,日本已经表现出对外扩张的野心。1872年,日本鹿儿岛县参事大山·梁刚来到琉球,请求琉球上泰国王派使节到日本庆祝明治新政。不知名的琉球使团一抵达日本,就收到了明治天皇的声明,“琉球氏族叙述中国人民。”。天真的琉球使臣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日本已经剥夺了琉球独立国家的地位,强行将琉球变成了自己的一个行政区。但日本明白,如果真的想把琉球掌握在自己手中,仅仅改名是不够的,切断琉球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才是问题的关键。

三年后,日本内政大臣松田孝以钦差大臣的名义来到琉球,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禁止向中国进贡、禁止使用清朝封号、日本全面承担对华贸易责任等。这种所谓的“改革”,就是要阻断琉球与中国的联系,把琉球的主权控制在我们自己手里。

琉球王上泰发现自己变成了日本砧板上的一条鱼。琉球的执政党和反对党把维护国家的唯一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他们恳求日本人:只要和中国保持宗藩关系,其他条款都可以接受。在给日本政府的最后一本书里,琉球人写道:

自己回到清朝的领土,有了它的保护和团结,就可以建设自己的国家,而不用担心外国的麻烦。有礼乐政刑、自由不羁、上下和谐、安居乐业的古老习俗。如果你离开清朝,你将失去自由权利,厌倦招募约束。国家能永远存在吗?父子之道独树一帜,过去的恩宠已被遗忘,何必为人,何必为国。

这段文字时至今日还在动人地读着,可见琉球对中国的深情。

然而,琉球的呐喊并没有打动日本人,日本陆军上将西乡隆盛率领3万军队到达了一个伟大的位置。眼看亡国在即,琉球王尚泰只有最后一招——派使者到中国求救。1876年12月10日,上泰的妹夫紫金关和他的代理人蔡大定、林世功,乔装打扮乘小船去了中国。由于风向不利,向德宏等人的船只在海上漂流了近半年,直到次年4月2日才抵达福州。

到达福州后,他会见了闽浙总督何敬和福建总督丁日昌,并呈上琉球王的地址,请求清政府赈济国难。收到琉球的求助信后,何静感到有些不解。琉球贫瘠,人民贫穷。日本为什么要动员起来消灭琉球?虽然,他在给丞相府的报告中也说:“如果不代你表达感情,为什么要宣布朝廷对绥远的恩情,安慰诸侯注意呢?”,无论是何晶还是首相府都对琉球与日本的争端持谨慎态度,因为就在几年前,中国刚刚遭受了日本的损失。

牡丹社事件

1871年11月,一艘满载土特产的琉球船在海上遭遇飓风,被吹到台湾省。66名船员在着陆前努力寻找水源。没想到,他们闯入了台湾省原住民部落牡丹社的领地。台湾省原住民彪悍,不仅剥光了琉球人的衣服,还把他们扣留在部落里。琉球人企图逃跑时,牡丹社一下子杀了54个琉球人。其余的一路狂奔,跑到附近的包里庄,遇到了当地的汉族人杨有旺。事后,目击者陈阿三回忆起那令人震惊的一幕,说:他们看到两个外国人惊慌地跑出森林,好像在呼救。阿霍在地上写字,问他们是谁。两个外国人写道:我们是琉球人,很多同伴惨死在范人的刀下。看到他们得救了,他们向躲在森林里的琉球人喊道,快出来。这时,牡丹社的人也跟着发声。由于杨有旺平日与番人做生意,谈得很多,他与番人谈判,用酒、牛、猪、布等物品交换琉球人的生活。

杨有旺将幸存的琉球人移交给当地政府。清政府一直将当地的陌生人视为外人,无法将他们绳之以法。因此,外乡人在藩属国杀害海员时,清政府往往会给受害者丰厚的抚恤金,然后送他们回家。清政府对牡丹社事件的受害者也是这样处理的。

来中国签署中日“修约”的日本外相前原诚司刘,突然在1872年5月11日出版的《北京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牡丹社事件的报道,至今已有半年多。刘光立即写了一篇题为《琉球人在清国领土台湾省被害,供鹿儿岛县参考》的报告,发回国内。牡丹社事件原本是中国与藩属国琉球的内政,但野心勃勃的日本觉得其中大有可为。鹿儿岛县参事大山梁刚前往日本政府,要求他的军队前往台湾省的出生地,为死去的琉球人报仇。当然,“报复”只是借口,日本人的真正目的是试探清政府的反应,为侵吞琉球台湾省铺路。

当时日本刚刚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家并没有太大的进步。被列强包围,国内矛盾重重,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然而,当时他们已经把中国大陆作为向外扩张的主要目标。入侵台湾省,吞并琉球,觊觎朝鲜,只是他们一步步蚕食中国的计划。然而,当他们的国力还很弱的时候,他们照顾到了每一步。牡丹社事件被用来出兵台湾省,就是为了看看中国的反应。

1874年5月,日军景岛乐·西乡从道率船前往台湾省社寮港,与台湾省原住民作战。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日本攻占了牡丹社、高适佛社、女奶社等多个土著部落。所谓杀敌一万,败敌三千。在发烧的侵袭下,日军也病倒了。

虽然日军已经上门,但清政府并没有意识到。直到英国大臣韦德打电话给首相政府询问此事,清政府才如梦方醒。就在签订了中日《修例》并打算与西方列强共同对付之后,日本人却出兵攻打自己,这让清政府感到十分不解。当恭亲王奕就此事给日本写纸条时,他天真地写道:“这突如其来的关于贵国升台的消息,就其真实性而言,本·陈达不敢相信它的存在。如果你的国家真的有这个举动,为什么不先和我们讨论一下呢?”

日本政府驻华谈判全权公使久保俊一表示,既然清政府控制不了“台湾省圣藩”,他们就要控制它,要为自己的人民——琉球人民报仇。

清政府第一次看到了日本的蛮横无理。清政府在外交上一贯采取韬光养晦的态度,为了早日解决此事,与日本签订了《北京特刊》。在《北京特刊》中,清政府承认日本是“保民义举”,“中国不认为不是”,并赔偿日本50.2万银元,让他们迅速撤军。事实上,说到军事实力,当时的日本并不是中国的对手,而是清政府花钱买来的一个安静而神志不清的想法,但外强中干的日本,第一次挑起就尝到了甜头。在《中日六十年》中,王芸生先生称这一事件为“近代历史上日本侵华的开端”。更为被动的是,《北京专条》间接承认了琉球“两属”的性质,给琉球问题的谈判留下了隐患。

日本人只是为琉球挺身而出,琉球起诉日本吞并琉球,这不可避免地让清廷感到困惑。琉球和日本是什么关系?清政府决定让即将赴日的大臣何好好考察一番。

“听听,为什么是为了国家”

1877年12月,刚到日本,还没有在神户港下船。留在日本的琉球使臣马,夜里偷偷上船,哭诉日本吞并琉球的阴谋。琉球王在给清大臣的密信中写道:“你今天停止进贡,就废了你的封臣,你终有一死。”。何到达东京后,琉球官员毛凤来请求清朝介入,挽救琉球于危难之中。听了琉球官员的冤屈,看了他们带来的琉球与日本往来的笔录,何看到了日本吞并前抵抗朝贡的狼性野心。

1878年5月,贺通过对日本的调查分析,上书李鸿章、总理衙门,谈他对琉球问题的看法:“停止朝贡,必灭琉球;琉球被灭,仅次于朝鲜。否则,如果我们不能做我们能做的,如果我们想做我们需要的,我们为什么要为我们的国家服务?被拒绝了,就等于犯了琉,虽然麻烦是不可避免的...当他是一个强大的日本人,他用船枪扰乱我的边境,在台湾和彭之间,他会乞求一夜之间的和平。这是为了台湾省。今天的争执还是释然了,今天的抛弃更深了。如果你跟着舌头走,你可能会输掉比赛。不过,不管结局如何,比起今天的隐忍,它还是擅长这个的。”

相信每一位读者读完何的分析都会感到深深的痛心。因为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日本对中国的侵占也是一步一步跟着这样进行的。从明治维新初期,他们就开始了武力扩张、称霸亚洲的大博弈。

经过对日本的调查,认为日本财政困难,常备军只有三万多人,海军只有四千人。最近从英国买的装甲舰艇都是表面文章,撤县之后国内矛盾很多,真的不是中国的对手。但是,考虑到清政府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奉行的是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贺还是为清政府提供了三个策略:最好的策略是推进军舰,向琉球问罪,征收贡品以示日本会为之而战;中国的政策是正当的,关于琉球使其进攻,表明日本会救它;下一步的政策是反复辩论,或者帮助各国公法纠正彼此的责任,或者请各国使节来评判。这就是著名的“琉球三策”。

在何看来,采取强硬措施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总理政府觉得最好的政策和中间政策过于张扬。于是他们选择了最好的政策,指示何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绝不使用武力。

1878年9月,接到首相衙门指示的贺来到日本外务省,向日本外相提出口头抗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戴东阳告诉记者,当时中国对日本了解不多,准备工作也不够。张茹去日本时甚至没有带日语翻译。“当时清政府认为日本已经完全西化,官方使用英语并带来了英文翻译。”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何张茹与庙岛谈判了几次,都是鸡鸭讲的。然而,每个人都知道汉字,何在征得西岛的同意后给日本政府写了一封短信。

10月7日,何将一份措辞强硬的书面说明交给了西岛。在照会中,何引用历史来证明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并谴责日本的欺凌行为。他在纸条上写道:“今天突然听说你们国家禁止琉球向中国进贡。我的政府听到了,认为日本是一个大国,不会背弃邻国,欺负弱小的国家。因此,我不相信不公正、无情和不合理的事情。”

面对何的有理有据的照会,日本外务省也是不屑一顾。他们觉得很难从法律人的内心去解释自己的做法,于是抓住纸条上的“背弃邻国,欺凌弱小国家”等语句,指责何对日“破口大骂”。庙岛要求何把纸条拿回来,否则一切都将出问题。

戴东阳向记者指出,过去,研究者大多忽略了一个细节。日本外务省与中国大使馆之间的信件往来通常在一天或几天之内,而日本政府给何的回信却拖了一个多月。从当时就不难看出,他们在反复评价清政府对“球案”的真实态度。在几次会见中,司导多次问何,这是清政府的态度还是他个人的态度?出使前,李鸿章叫何以自己的名义抗议,所以一切还有余地。因此,何表示,这是他个人的看法。日方似乎表明,何的强硬立场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大力支持,于是他们决定抓住措辞问题,将何踢出局。

当贺与日本的谈判陷入僵局时,日军乘坐“新潟丸”号轮船在琉球那霸港登陆。1879年4月,松田隼道直向琉球王尚台宣读日本政府“废藩属国”的命令,宣布琉球将成为日本冲绳县。尚泰也被强行带到东京软禁。

半路杀了一个大人物

一个月后,滞留福州求助的向德宏接到琉球人的举报信,得知国家已死。国家毁了,没办法哭。向德宏觉得自己在福州等不下去了。他决定带蔡大定、林世功等人去北京表达自己的感情。从后来把总理政府交给德宏的陈情表可以看出,他们一路向北并不顺利。考察团去了上海,听说在中国的日本特工为了阻止他们去北京求助,组织了一个暗杀小组要杀了他们。琉球人的发型和服饰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明代汉族服饰的特点,这与大清人的长袍马褂、剃头打辫有很大区别。为了躲避日本特工的暗杀,一帮琉球人不得不剃光头换衣服,一路跌跌撞撞来到天津。在天津,向德宏第一次见到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在给李鸿章的信中,他写给德宏:“生不愿意当日本国民,死不愿意当日本国鬼!虽然你破碎了,但你永远不会放弃!”字字泣血,一个小国面对亡国之祸的彷徨无助都在书页上,读至今让人心酸。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李鸿章决定采取审慎的态度,先观察一个局势的发展。

与此同时,琉球人民被严重烧伤的消息不断传来。为了毁灭日本武力吞并琉球的证据,日本政府收集了整个琉球地区过去行政机关的所有公文、账本等文字资料,企图毁灭旧政权的一切痕迹。琉球人不愿意为此而死,武装斗争此起彼伏。反抗日本暴行的官员和人民遭到了严刑拷打,一些忠诚的人自杀身亡。宫古岛人民请求中国帮助恢复国家的血书仍保存在冲绳县博物馆。

向德宏见国内形势紧急,李鸿章模棱两可。他决定派毛景昌、蔡大定、林世功等人到北京找总理府求助。面对琉球人的血泣,恭亲王也是左右为难。一方面,清政府已经照顾好自己,不想照顾琉球;另一方面,面对诸侯国的求助,老大帝国一时半会儿放不下宗主国的面子。犹豫间,李鸿章听说美国前总统格兰德即将访问东亚。打破琉球事件僵局的希望能寄托在格兰德身上吗?

美国内战期间,格兰德担任联邦军队司令,代表联邦政府接受罗伯特·李将军的投降。内战结束后,格兰德于1869年当选美国总统,直到1877年才卸任。葛朗台卸任后,于1879年与妻子前往远东,目的地为中国和日本。虽然格兰德已经卸任,但他在国际政治中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日本的明治维新主要是美国入侵推动的,日本人也只是跟着美国人走。李鸿章觉得如果说服格朗特调解“球案”,不怕日本人不就范。

葛朗台一到上海,李鸿章就两次上书总理衙门:“葛朗台即将离开上海,途经天津到北京,应受到礼遇和礼遇”,并“借此机会与葛朗台交谈,以助我改日在公开场合评价琉球。”

恭亲王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1879年6月3日,葛朗台到达北京的第二天,他遇到了葛朗台。会谈中,格兰德慷慨接受了易的请求,调解琉球问题。6月12日,他在天津见到李鸿章时,详细询问了琉球的情况。

葛朗台问李鸿章:“中国没有争议是不是意味着要进贡?”李鸿章回答:“进贡无非是个问题。然而,琉球国王一直被中国列为圣徒。今天,它被无缘无故地废除了,这违反了公法。这在所有国家都是不相称的。”葛朗台又问,琉球会用汉字吗?李鸿章说琉球人看得懂汉字,看得懂国书。葛朗台问,琉球王是“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李鸿章回答琉球王不是在“三十六姓”之后。他还指出,琉球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曾与美国签订过贸易条约,现在日本吞并琉球也会损害美国的利益。如果中日在琉球问题上发生争斗,必然会影响美国在远东的贸易。李鸿章的话给大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他最怕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如果能通过调解解决,对大家都有好处。最后,葛朗台说:“琉球原本是一个国家,但日本想把它合并,扩大自己。中国争取的是土地,不是贡品,这是有道理的。今后将需要特别规定。”

看来格兰德已经站在中国这边了。李鸿章认为日本必须给葛朗台一个面子。但是在葛朗台到达日本后,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8月1日,格兰德在给李鸿章的信中写道:“两国应该互相让步,这样才不会失去和平。看来他们不会再请其他国家充当调停人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意味着置身事外。

表面上,葛朗台还是一团乱麻,但实际上他的天平已经偏向了日本。不到一个月,日本人给格兰德喝了什么“摇头丸汤”?几年前,学者戴东阳访问日本时,偶然发现一条信息,揭开了其中的奥秘。戴东阳告诉记者,在日本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里,她无意中发现了宫岛清一郎给日本政府的一份报告,报告中说,他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工作人员沈处得知,美国前总统格朗德即将访日,格朗德接受了清政府的委托,对琉球问题进行调解。

戴东阳表示,沈并非有意泄露信息,但当时中国的外交仍不专业,使馆工作人员往往是在华失意学者,缺乏对外交流经验,没有保密意识。沈是中国传统的文人,喜欢吟诗作赋。日本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许多日本文人在中国诗歌方面做得非常好。他们经常到公使馆拜访沈,学习中国诗歌,彼此之间有着很好的友谊。然而,沈并不知道,这些交换中国诗歌的日本文人,肩负着另一种使命。当宫岛清一郎在闲聊中发现葛朗台受中国政府委托来日本调停琉球问题时,立即向日本政府报告。

日本右相岩仓收到情报后,非常重视。他立即向政府报告:“今天葛朗台在陈胜打琉球问题,向政府进言。然而,他并不知道清廷正在请求他处理此事。既然要慎重考虑,就要先采取措施。”

因此,日本政府开始密集地为格朗德安排接待工作。1879年7月3日,当格朗德乘坐“里士满”号军舰驶入横滨港时,受到了日本政府和民众的极大欢迎。明治天皇亲自招待格兰德,并腾出海边宫殿给格兰德居住。日本政府官员陪同格兰德在日本度假胜地日光山吃喝玩乐。非常愉快。虽然主客相处融洽,但日本并没有在琉球问题上让步。格朗德随员杨月涵在给李鸿章的信中提到,格朗德在访问日光山期间,与日本内政大臣伊藤博文、陆军大臣西乡从道进行了三个小时的会谈。在琉球问题上,伊藤和西乡总是“一言不发”,只说会回去和政府商量。

调解没有进展,但格朗特对日本明治维新后欣欣向荣的景象印象深刻。他在给李鸿章的信中写道:“在亚洲,只有中国和日本可以称得上是两个大国,我非常希望这两个国家都尽最大努力加强自己,在一切事务上获得自主权。日本的天气似乎一年比一年好。中国人民财产丰富,自强不息不难。”葛朗台先后游历中国和日本,两国的精神面貌都站得很高,受到评判。日本明治维新虽然才几年,但军队被整肃,人心振奋。相比之下,中国的洋务运动虽然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但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状态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处于昏睡状态。从情感上讲,格朗德也会更倾向于向法国西部的日本学习。

不久后,葛朗台写信给李鸿章:“我到日本后,多次会见内阁大臣,关于恭亲王和李委托琉球的故事,与京津听说的略有出入。虽然不太一致,但日本无意与中国不和。在日本,日本人声称琉球是他们的责任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如果中国愿意让日本人,日本也愿意向中国让步。”

显然,格兰德的调解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虽然日本对他极其殷勤,但他毕竟是前总统,他的东亚之行也没有官方色彩,所以日本方面只是装蛇。为了挽回面子,他在信中向李鸿章抱怨说,中日谈判陷入僵局,主要是何在遗书中过劳所致。

但是,他的随员杨月涵却不这么认为。杨月涵在给李鸿章的信中,写得还算:“何部长注节,详载。球以后会不会定下来,怎么定,没必要带着纸条去追。”杨月涵分析,日本政府之所以不肯放手,是因为明治维新后失去特权的武士阶层生活贫困。“我只希望日本等国出兵,伊拉克等国有事可做。”事实上,日本从一开始就制定了吞并琉球的既定政策。

把合同从一个岛换到另一个岛

格兰德在日本呆了两个多月,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调解方案。1879年9月3日,他从横滨港登船回国,归心似箭。临行前,葛朗台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劝道:“比如说,两个人走在路上,每人给一点,没有别人的帮助,就从旁边经过。”

格兰德离开后,双方同意重开谈判,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没有再派任何人员接触。在中国,没有能驾驭西化的人才。首相政府担心如果派了一个腐败的学者,会开个玩笑,失去制度。日本方面也拿了架子。这样,这两个阶段就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一种必然的情况。

在几个月的停滞之后,一个自称“日本游手好闲之人”的武田一郎以自己的名义寻求李鸿章的调解。当时虽然中日语言不通,但汉字还是能传达感情的。李鸿章和烛天见面后,互相回避,被锁在一个小房间里秘密交谈。烛天写道:“今天的世界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有一个虎狼之国,每天你都不想为亚洲骄傲...贵国地大物博,四疆之地不易守。就像伊犁一样,与暴露的新疆官员的争端,从未听说过它的结局。此时琉球有外患,恐贵国达不到。”

形容吞并琉球的野心是与中国共忧,帮助中国守卫边疆。烛天雄辩的口才达到了顶峰。然而,这段话却戳中了李鸿章的一个痛点——此时,中国西北边陲的伊犁正在爆发一场危机。

1871年7月,中亚郝汉国军官阿骨打入侵新疆。俄罗斯趁乱以“稳定边境秩序”为由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清政府多次交涉,但俄罗斯拒绝撤军。1876年,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进军新疆。经过一年多的战斗,他打败了阿古柏的军队,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所有领土。

然而,清政府只能通过外交渠道,以强大的武力对付俄罗斯。1878年6月,清政府任命崇厚为钦差大臣,前往俄国谈判收复伊犁事宜。我没想过。谈了一年多,崇厚带着《伊犁定居条约》的签订回来了。根据条约规定,俄罗斯将伊犁归还中国,但霍尔果斯河和特克斯河流域以西的广大领土实际上被移交给了俄罗斯。此外,崇侯还承诺开通陆路贸易路线,赔偿500万银卢布用于军费等羞辱国家的条款。

崇厚带着《定居伊犁条约》回到北京,国内舆论一片哗然。清政府也很着急,指责崇侯“俄国人和崇侯谈判的协议有很大的弊端”,拒绝批准条约,将崇侯送出大禹。俄罗斯一见自己的如意算盘落空,立刻紧张起来,集结军队向中国西部边境和沿海地区挺进。1879年至1880年,中俄战争似乎处于边缘。这时候清政府最怕的就是俄罗斯和日本联手对付中国。在这个节骨眼上,俄罗斯军舰还在日本长崎购买了50万元的煤炭,这让清政府产生了一些不好的联想。为避免日俄勾结,清廷“速破球案”的呼声日益高涨。

日本人也看中了清政府的韬光养晦心理,让武彦向李鸿章抛出了“琉球二分法计划”,即把琉球群岛最南端的岛屿宫古和崖山给中国,其余的给日本。然而,这两个岛屿并不是白给的,日方提出修改中日“修例”,以便像西方列强一样享有在mainland China的贸易权利。这就是所谓的“分岛改约”。

未完成的“球案”

日本人把琉球问题和合同的变更混为一谈,这意味着大量的讹诈。李鸿章对此极为不满,但考虑到来自俄国人的威胁,怕与日本纠缠不清,还是倾向于喝这杯苦酒。但是,他在给首相府的信中明确表示,中国不能拥有琉球群岛,而应该归还给琉球人民。让琉球王上泰把祠堂搬到这两个岛上,也为琉球人民省下了香火。

得知这个计划,琉球人很失望。他们告诉清政府,宫古和崖山是不毛之地,在那里生活极其困难,更不用说保留祠堂了。

关于是否接受琉球分裂方案,清政府内部存在严重分歧。一方同意这样可以迅速解决与日本的争端,防止日俄联手攻击中国;对方认为这将使中国失去宗主国的尊严,使朝鲜、越南等诸侯国对中国失去信心,转而依赖日本。右狗娘养的陈写道,日本“只视我为强或弱。中国比俄罗斯强,那日本不招,中国却比俄罗斯弱。虽然愿意谈,但愿意建立相互保护协议。那时中俄有难,日本必然折入俄罗斯。”“今天,如果我轻描淡写地了结琉球案,那么俄罗斯人就有了可以帮忙的例子,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俄兵取朝鲜,如唐沃雪,其势为关东日所逼,不患唇齿。”灾难在朝鲜被推迟,中国的边缘更糟糕。可以说,陈对的看法很有见地。自以“牡丹社事件”为由出兵台湾省以来,日本一次次挑起事端,试图试探清政府的反应和实力。在这种博弈中,日本权衡自身与中国的实力,系统地推行自己侵占中国、称霸亚洲的计划。

同时,报纸上也频繁报道琉球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报道。《申报》曾以“琉球人的倒霉日子”为题报道过几起典型案例:琉球一片山林起火,烧了当地40多间民房。日本官员想用大米救灾,但琉球人拒绝接受。又比如常年在中国的琉球官员回国宣传“清国出救兵”,立即被日本人逮捕...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分岛改约”的暧昧态度,另一方面是日本人时不时在中国的暴行,让前来中国请愿的琉球使节感到绝望和无奈。当我听说清政府要和日本签订《球案条约》时,在中国叫嚣了几年的琉球使臣林世功把剑扔向了首相衙门。

事实上,清政府并没有像林世功听说的那样与日本人签订《球案条约》。1880年2月,在英国公使兼钦差大臣曾纪泽的斡旋下,清政府不仅归还了伊犁地区,还收回了崇厚移交给俄国的部分主权。2月24日,中俄伊犁条约、中俄陆路贸易宪章修订稿及其附件签署。一度紧张的中俄边境暂时恢复了平静。来自俄国的威胁解除了,清政府正式否决了《球案特别条款》。这位日本大臣在中国坐了几个月的冷板凳,不得不徒劳地回国。

在随后的几年里,虽然中日双方都试图重开谈判,但首先,他们的意见相差甚远;其次,越南和朝鲜这两个对中国来说比琉球更重要的藩属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国与周边国家保持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藩属关系,面临着来自西方列强的全面挑战,清政府无暇顾及琉球问题。直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才被曾经被忽视的小国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琉球最终划归日本,成为冲绳县。

参考书目:《琉球亡国史》《六十年中日》《何传》《晚清中琉日关系研究》《对华回忆录》等。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戴东阳的学术支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正名是什么意思 孔子的正名主张是什么意思下一篇:赵州桥位于哪个省份 赵州桥有什么特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