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谢有才 生是为中国 死是为中国:“政工第一人”刘伯坚的一封托孤信

导语:本文约6300字阅读需要17分钟1935年3月21日,被国民党军队关押在狱中的刘伯坚写了一首《带着镣铐行走》:长满枷锁的街道,交错而交错;城里人争抢着关注,我心里并不惭愧。长街带脚镣,为何是脚镣声;城里的每个人都很惊讶,我

本文约6300字

阅读需要17分钟

1935年3月21日,被国民党军队关押在狱中的刘伯坚写了一首《带着镣铐行走》:

长满枷锁的街道,交错而交错;

城里人争抢着关注,我心里并不惭愧。

长街带脚镣,为何是脚镣声;

城里的每个人都很惊讶,我的心很平静。

长满枷锁的街道,越是豪情壮志;

作为一个囚犯,工人和农民一起被解放了。

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他一生信念坚定,热爱党和爱国主义,热爱祖国,人格高尚。1938年,他被毛泽东誉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此外,他还是聂荣臻元帅的入党介绍人,为邓小平安排工作。

刘伯坚和刘伯承有一字之差,却没有血缘关系。

他有三个孩子,但在父母牺牲了44年后,三个孩子第一次团聚。在一起的回忆无法拼出父母完整的声音和笑容...

这位“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虽然生命短暂,却已经尽力发光。

刘伯坚雕像

开始时:选择的信念很突出

刘伯坚于1895年1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霸州市江口镇。他原名叫刘永福。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的内心受到强烈冲击,改名为刘伯坚,力劝自己做一个不屈不挠、救国救民的好人。

1920年,刘伯坚前往欧洲工作和学习,并在法国和比利时工作和学习。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真学习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一年后,来到法国,结识了赵世炎、李等人,并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劳动社团。

赵世炎雕像

李雕像

不久,他与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富春等领导了以“争取生活和学习权利”为主要内容的“二八运动”,以及6月“抵制中法大贷”、9月“占领里昂中法大学”等重大政治斗争。

他还与周恩来、赵世炎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欧洲共产党,并担任中国共产党欧洲旅支部书记、总支部书记。刘伯坚开始在《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2年,刘伯坚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介绍聂荣臻、蔡畅加入中国共产党。

《青春》的封面

1923年,刘伯坚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担任中国共产党莫桑比克支部和莫桑比克共青团的负责人。

1926年春,冯玉祥率领的西北军失败,前往苏联寻求支援。刘伯坚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委派接见冯玉祥。冯玉祥在视察时,对刘伯坚的政治军事才能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并想争取“取之于己”。同时共产国际也想争取冯玉祥,于是安排了刘伯坚等一批骨干协助西北军。

冯玉祥雕像

1926年9月,刘伯坚随冯玉祥回国后,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前往冯玉祥任国军第二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6年9月17日,在刘伯坚等人的推动下,冯玉祥接受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纲领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方针,举行了著名的“五大平原宣誓”,宣布脱离北洋军阀政府,改西北国民军为国军联军,参加国民革命,后又大力配合南方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和刘伯坚在绥远参加婺源宣誓大会

为了鼓舞松懈的军心,刘伯坚每天工作18个多小时,亲自撰写《五大平原誓词》。为了改造旧军队,刘伯坚帮助冯玉祥整顿队伍和纪律,废除旧军队中打骂士兵的陋习,提出“革命政治化”、“军民结合”的口号。业余时间经常深入连队,与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交谈、交往,深受官兵喜爱。

在整肃队伍的同时,刘伯坚还在婺源、包头、银川等地开办了几所军政干校,招收进步青年学生、低级军官和受过教育的士兵。通过短期培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此后,军队迅速发展到20多万人,先后取得向甘肃、宁夏转移和向陕西挺进的胜利。中共中央派出的刘志丹等200多名干部,也在刘伯坚的统一安排下,被分配到各单位担任政工干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27年4月12日、7月15日反革命政变后,冯玉祥受蒋介石拉拢,与共产党决裂,在军队中“清党”。刘伯坚被迫离开冯玉祥的军队。1928年,刘伯坚回到苏联学习军事,前往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学习结束后,刘伯坚回到中央苏区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两年后回到祖国,担任中央军政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参加了历次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

回声:英雄被铸造在战争的头部

1931年,刘伯坚承担了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的准备工作。在此期间,刘伯坚和叶剑英两位红军高级干部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叶剑英雕像

当时,叶剑英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红军学校校长,刘伯坚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1931年12月,叶剑英、刘伯坚参与组织领导国民党第二十六军发动的“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兵团时,叶剑英曾代表中央军委对刘伯坚说:

“26军宁都起义,一下子就有1.7万多人、2万多支枪投入红军,这是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日本侵略者侵华时,蒋介石不甘心失败,企图迅速消灭我红军。当前形势如此紧迫,战斗机不能延误。把一万七千多人的旧军队改造成革命军,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薄剑同志、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仔细考虑了两次,决定派你到红五军团担任政治部主任,改造这支军队,使之成为红军的主力。”

接到任务的刘伯坚心想:二十六军官兵虽然大多来自北方贫苦农民和工人,但都是成分复杂、积习难改的老军阀部队。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出身于军队、留学日本的军事宫殿,或者以山为王的“土匪”。虽然大部分都愿意革命,但那些“左眼人”是怎么想的呢?他们不会被允许革命吗?

因此,刘伯坚对叶剑英说:“我觉得负担太重了,我怕失去党和人民的信任和期望。”然而,在叶剑英、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的鼓励下,他决定扛起这个重担。

刘伯坚的办公地点

在改造过程中,叶剑英、毛泽东、朱德多次告诉刘伯坚:要尽快从根本上把为军阀服务的军队改造成为人民服务的军队;把以相信个人为中心的军队改造成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我们要把盲目服从、只打仗的野蛮军队,改造成为政治坚定、旗帜鲜明、战斗勇敢、对党和人民忠诚、自觉革命的文明军队。

刘伯坚极力追随这一冲锋,使起义军队迅速成长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战斗力的红色生力军。此后屡立战功,在红五军团成立一周年之际被中央军委授衔。

1933年,刘伯坚和一些红军领导人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刘烨的革命友谊越来越深。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由于王明集团的进攻,刘伯坚未能参加长征,被留在赣南坚持革命斗争。他被任命为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4年10月中旬,中央和红军主力出发时,刘伯坚去找红星纵队司令员叶剑英。在一起生活和去世多年的两位同志热情拥抱后,他们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

刘伯坚放声大哭,哑着嗓子说:“老叶,这个地方不一样,山被挡住了,战争在肆虐,很多宝物都被照顾了。你和我今天会一直谈下去的!”

叶剑英说:“老刘,别说这么重的话,我们很快就要胜利了!”

没想到,叶剑英与刘伯坚杜愚河的强烈分离,真的成了刘伯坚所说的“永远战术”。

多年后,叶剑英回忆起八一建军节前夕与刘伯坚离别的情景,写下一首诗:

红军长征抗日,在首都泼水唱歌过夜。

梁上,薄剑来打楼,景清生气,渐渐没了感情。

在赣南期间,刘伯坚积极为主力部队提供架桥等后勤保障,护送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过江。为了及时完成任务,刘伯坚每天和指战员一起在建桥现场奋战,很快就在宽阔的杜愚河上架起了长长的浮桥。

红军主力撤出后,刘伯坚在项英、陈毅、贺昌的领导下坚持斗争。此外,刘伯坚还合并了原《火星新闻》和《战报》的人员,成立了红色中国。他写诗和社论为部队和群众加油。此外,他还亲自带领政治工作者和艺术团为军民演出,鼓励和教育群众团结一致,继续保卫苏区和土地革命的胜利。

红色中国形象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中央苏区的形势急剧恶化。1935年2月中旬,坚守根据地的中央分局、中央机关、赣南省委机关和部队,被敌人困在于都县南部的狭窄山区,陷入了非常严重的境地。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项英和陈毅决定从五个方面突围,刘伯坚奉命领兵。

完成任务后,3月3日下午,刘伯坚率领当局和部队向粤赣边界游击区突围。经过一天一夜的艰苦奋战,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终于率领部分队伍冲出了五倍于红军的粤军包围圈。

4日上午,刘伯坚率部杀到牛岭附近,掩护政治部的一些小战士。不幸的是,他左腿受伤,晕倒在地。谢有才,一个十几岁的红军战士,用他所有的力量扛着他。当刘伯坚醒来时,他说:“谢谢你,孩子。别背着我。重要的是冲出去,多冲出一个人,多增添一股革命力量!”这时,一个大个子士兵冲了过来,把刘伯坚抬到一座小山上。蔡慧文找到医生和担架,派人把刘伯坚抬到新丰塘镇附近的山上和树林里躲雨过夜。天亮了,枪声突然爆炸,敌人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刘伯坚从担架上翻了个身,拔出手枪,一步步逼近敌人。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刘伯坚不幸落入敌人手中。

刘伯坚在那里被捕

最后一首歌:在监狱里留下一封隐藏善良的信

那一年离开西北军后,刘伯坚和妻子王淑贞的两个孩子相继出生,他们的父亲出生时是一名士兵,给他们取名为虎和豹。

刘伯坚和王淑贞

战争永远伴随着这个家庭。1930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派刘伯坚夫妇到中央苏区,抗击国民军的“围剿”。战争是生活的主题。为了让孩子少受与大人打架的苦,夫妻俩只好把大儿子胡生送走。

乱世小别离,可能是一辈子的艰难相遇。连夫妻都是分居的。每次刘伯坚出去执行任务,她都会给妻子寄一封信,要求她好好照顾孩子。

1931年4月,刚刚生下第三个儿子的王淑贞接到临时中央的命令,任命她为苏区中央局局长。此时,刘伯坚正在闽赣前线指挥斗争。王淑贞必须在阅读转让令后尽快回答一个问题。三儿子太小,不能离开母亲。二儿子呢?在紧急情况下,她终于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含着眼泪把孩子送到了当地的一个家庭。

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主力被迫突围,开始长征。刘伯坚奉命留守,苏联干部成了最危险的职业,所以三子熊胜不能送人。

离开时,刘伯坚对被收养的人们说:“将来,革命会胜利的。我会回来接我的孩子。我会报答你老爸的。如果我牺牲了,我的儿子就是你的孙子。”

总之,刘伯坚的生命即将结束。

1935年3月5日,刘伯坚被护送到粤军第一师第一团。敌人劝他“要像接君那样与时俱进”,办理临时离党手续,就可以得到“重用”,而不作“不必要的牺牲”。

刘伯坚听后哈哈大笑:“共产党人从来没有想过怕危险怕死亡。没有危险就没有革命,没有牺牲就没有工农解放!”

3月11日,敌人把从大禹县监狱转移到隋部的候审室,敌人故意带着他走在繁忙的街道上,企图在精神上瓦解的战斗精神。刘伯坚拖着十多斤重的铁镣铐,对站在街上的乡亲们点点头。像往常一样,敌人在隋部对刘伯坚的审问一无所获。回到监狱后,刘伯坚在去监狱的路上回顾了当时的情景,并创作了歌曲《戴着镣铐行走》。

3月20日,也就是他被押上刑场的前一天,刘伯坚想到了再也见不到他的孩子们,就给哥哥和嫂子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曾由青年演员阿扬加在国家人文历史与酷乐联合推出的音频节目《奇迹·新青年声音档案》中表演过。我们不妨听一听,读一读——

盛丰大嫂和转五六个兄弟姐妹:

本月初在塘村寄给你的信,写给虎、豹、熊三个儿子的绝望的文字和遗嘱,都是大禹县邮局寄来的。我想知道他们是否收到了。

小弟遗世,被扣押在大禹粤军第一军部。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弟弟准备牺牲,为中国而活,为中国而死,放手。

有两件事要告诉你,请注意!

第一,你收到我之前的信之后,一定会悲痛,一定会想办法救我。这对我来说没有必要。你千万不要去于先生和邓宝珊那里救我。余、邓虽然与我私交甚好,但我舅舅在国外上海时,对他们照顾得很周到,注意我不要在革命中制造危险。但是我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解放而奋斗的道路和他们不同。在上海开会时,邓对我表示同情,说我做得太早了。为了拯救中国,我身处险境,受到伤害,所以我不需要他们来拯救我,帮助我,为难他们。我自己忍了。特别是我这点小事要保密,不要在北方宣传,让马二先生知道了,做点虚伪的事来对付我。这对我一点好处都没有,只是给我增添了无限的侮辱,失去了革命人格。想问一下。

二是熊二出生后一月,在福建新泉清溪被胡家寄养;今年,宝儿被寄养在一艘来往于瑞金、会昌、杜尧和赣州的商船上。吉安20岁的裁缝罗高扛着包儿。这艘船的主人是来自瑞金五羊圩的赖宏达。他五十多岁了,支撑这艘船已经几十年了。他很诚实。赣州的商人大多认识他。他的老板娘是郭表姑,儿子是赖,媳妇是梁。他们全家都很爱豹子,我就送他们去养。因为没钱,只给了几个月的生活费。如果你在今年内派人去找,就不会饿死。我没有一分钱的私有财产用于中国革命,抚养三个年幼的孩子会让我的兄弟姐妹感到疲惫。听说我在四川的家已经破产很久了,但是没有被复制,人口已经灭绝了。我已经八年没有你的消息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不是为了家,也不是为了个人。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明白,不说他们的兄弟穷其一生,这是没有用的。

接受中小学教育后,18岁以后的孩子会去工厂打工。在有能力养活自己之前不要结婚,30岁结婚也不晚,以免过早生孩子。甄大爷还在福建,信丢了两个多月了。祝所有的兄弟姐妹好运!

兄弟

公司

3月16日在江西大禹

行刑前,敌人问他有什么事情要做。刘伯坚留给妻子王淑贞一份嘱托:“不要难过,继续我辉煌的事业。”最后写道:“我葬在梅雨梅关附近。已经12点了,该杀人了。我不能再写了。”

老战友宋任穷后来深有感触地说:“刘伯坚真了不起。他马上就要去刑场了。他仍然平静地写家书。信上的字迹和笔画和平时一模一样,一点也没变。它真的是一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主义者。”

刘伯坚是一位英勇卓越的中国共产党员,也是一位与亲人失散的丈夫和父亲。是无畏的战士,也是普通的凡人。

回望百年历史,就是这样一群人,秉持着坚定的信念,拥有一颗初心,从未尴尬;即使道路是蓝色的,你也永远不会害怕风霜。

参考文献:

王,:党的优秀政治工作者,载《党建》2021年第1期。

刘伯坚常梦如:《生为中国,死为中国》,载《共产党的前半生》2020年第12期。

邓:《带着镣铐行走,我的心是安详的》-刘伯坚著红军长征,四川党建,2005年第12期,第62-63页。

刘晓农:《小早川怜子在刘伯坚的爱情,军队中的骄傲》,党史文献苑,2012年第11期,第11-15页。

黄子云、叶剑英、刘伯坚:《党史概论》,2003年第2期,第21-23页。

杨福兰:《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学习时报,2018年7月23日,005。

李继安:“刘伯坚-景清的英雄精神逐渐背离爱情”,《党史》,2012年第11期,第9-12页。

孟兆庚:《刘伯坚义前三封信》,《福建党史月刊》2012年第13期,第49-51页。

胡俊华,刘伯坚与西北军政工作,世纪桥,2012年第5期,第32-33页。

王建生:《刘伯坚在赣南的日子》,《党史文苑》2007年第17期,第42-46页。

罗和平:《刘伯坚在西北国军中的地位考辨》,《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299-301页。

刘宝:《我爸刘伯坚与宁都起义》,《炎黄春秋》1997年第9期,第28-31页。

郭:《著名英雄》,云南档案,2019年第8期,第46-49页。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舒婉结局 《赘婿》宁毅试探楼舒婉下一篇:山河令人物 《山河令》人物关系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