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林语堂简介生平 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出生

导语:林语堂,福建陇西人,原名乐和,后改称玉堂、玉堂。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和新道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林语堂,福建陇西人,原名乐和,后改称玉堂、玉堂。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和新道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54年,他去新加坡准备南洋大学。他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和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主席。林语堂在1940年和195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有长篇小说《北京的云》《叹息》。散文随笔集《生活的盛宴》《生活的艺术》并翻译《东坡诗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省,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写林语堂《当代汉英大词典》。他于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享年80岁。

发明创造

林语堂早年就立志发明“中国打字机”。当时科学严谨的汉字检索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为汉字是符号字符而不是字母字符,所以人们长期以来对制造中文打字机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林语堂几十年来不断研究探索,自嘲资金,购置设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使他一度倾家荡产,负债累累。最后,他成功地发明了“光明中文打字机”,并于1946年在美国申请了专利。1952年,他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打字机以“亮”命名,意思是清晰、轻松、快捷,他希望大家都能顺利操作使用。除了“光明中文打字机”,他还获得了几项小发明的专利,其中一项就是可以挤出牙膏的牙刷。

林语堂发明的中国打字机诞生于1947年。该机采用林语堂首创的“上下查字法”设计键盘字符码,最早可打50个字,无需培训即可操作。

编纂词典

1965年底,林语堂与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卓敏谈及自己毕生的抱负,即编写一本适应现代需要的汉英词典。当时世界上流行的汉英词典只有两种:1892年翟理思主编的《汉英大词典》和1932年马克斯主编的《马克斯汉英大词典》。这两本词典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了。

1967年春,林语堂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纂辞书。数据的收集、核对、复制等都是由台北的一小群人来完成的。双城街的上班族有申、黄等人,他们收集数据并进行核对,后来又加上了陈师傅,他们用英语做了一些贡献。林语堂认为,编纂辞书的工作“就像牛羊在山坡上漫游寻找真理,自有乐趣。”事实上,这份工作太难了,他甚至可能没有预料到。

林语堂拟定了辞书的蓝图,即编辑体例的概念,并与申、黄讨论,请他们认真研究,发表意见。在最初的六个月里,他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时尚上。他不怕琐碎,反复提出修正案。经过讨论,他终于决定了“细节”。这时,编辑团队开始起草。工作人员帮助林语堂挑选中文单词和短语,加以注释,写在一张稿纸上,按照普通话音标的顺序排列。这一切做完后,把稿子交给他审批,再翻译成英文。

每天七八个小时,甚至十几十二个小时,林语堂都是坐在办公桌前,用手写出每个单词和句子的英文意思。这种繁重的工作持续多年。每当草稿中有疑问,他都会反复询问出处和用法。偶尔触发灵感,想起美言,他会拨电话问办公室里的同事,是否已经录好了。翻译得心应手的时候,他会把论文交给司机,送到双城街让大家欣赏。他从头到尾审阅和修改了所有的手稿,并反复校对。

1972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了林语堂的《当代汉英大词典》,被视为其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整本书大约有1800页。

林语堂花了五年时间编写这本汉英词典,既满足了他几十年的愿望,也满足了当代汉英翻译的需要。林语堂采用的校勘方法是根据林语堂发明的“上下校勘法”进行修订的,采用的拼音也是通过简化他当年参与的罗马拼音法而成为“简体中文罗马字”,而林语堂首创的五十个部首则成为这部词典的另一大特色。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精绝国 迷人的楼兰和精绝国 是怎么消失的 这要从一条河说起下一篇:青铜器之乡 青铜器之乡是陕西的哪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