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桫椤是什么植物 桫椤是什么植物

导语:桫椤又名蛇木,是桫椤属的一种蕨类植物,被誉为“蕨类之王”。桫椤是一种能长成大树的蕨类植物,也被称为“树蕨”。桫椤的茎直立,中间空,像一个笔杆,叶子螺旋排列在茎的顶部。这是唯一被发现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许多

桫椤又名蛇木,是桫椤属的一种蕨类植物,被誉为“蕨类之王”。桫椤是一种能长成大树的蕨类植物,也被称为“树蕨”。桫椤的茎直立,中间空,像一个笔杆,叶子螺旋排列在茎的顶部。这是唯一被发现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许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被称为“活化石”。

形态特征

桫椤茎高6米以上,直径10-20厘米,上部有残叶柄,不定根向下密集交织。叶子螺旋排列在茎的顶部;茎段、卷叶和叶柄的末端密被鳞片和糠状鳞片覆盖。鳞片呈深棕色,有光泽,狭披针形。先端为棕色刚毛,两侧有狭窄而轻的啮齿类薄边。叶柄长30-50厘米,顶端通常为褐色或较浅,沿叶轴和羽轴有刺状突起,背面两侧有不连续的皮孔线,向上延伸至叶轴。

叶片大,长圆形,长1-2米,宽0.4-1.5米,羽状裂三次;羽17-20对,互生,基部一对缩短,长约30厘米,中部羽长40-50厘米,宽14-18厘米,长圆形,二回羽状深裂;羽片有18-20对,基部羽片稍短,中部羽片长9-12厘米,宽1.2-1.6厘米,披针形,先端渐尖,有长尾,基部宽楔形,无柄或短柄,羽状裂深;裂片18-20对,斜展,基部裂片稍短,中部裂片长约7毫米,宽约4毫米,镰状披针形,短尖,边缘有锯齿;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分裂,基部下脉来自中脉基部;叶子干燥后呈纸质,绿色;羽轴、小羽轴和中脉上面长满粗毛,下面长满灰色鳞片。

孢囊生于侧脉的分叉处,靠近中脉,具隔膜、突起囊、球状膜和膜质;梧桐为球形,膜质,外部开裂,容易破碎,成熟时折叠在主脉上。

作物栽培

大约1.8亿年前,桫椤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像恐龙一样,桫椤是“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然而,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地球上大部分桫椤都已经死亡,只有少数被称为“避难所”的地方可以追溯到它。闽南侨乡南靖县乐竹村附近有一片亚热带雨林。它是中国最小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罕见的多层次季风亚热带原始雨林”。世界上有稀有植物。桫椤是中国八大保护植物之首。新西兰是桫椤的产地之一,桫椤也是新西兰的国树,受到人们的保护。

这种孢子体生长缓慢,生殖周期长。孢子萌发、配子体发育和配子交配都需要一个温和湿润的环境。由于森林植被覆盖面积的缩小,现有分布区的生境趋于干燥,严重阻碍了配子体的生殖环节,林下的幼龄植物很少。此外,茎可药用,也可栽培附生兰花,因此常被砍伐,植物日益减少,部分分布点已消失,垂直分布的下限也随着植被的减少而上升。如果不加以保护,分布面积就会减少,导致灭绝。

物种状况

由于地质变化和气候变化,特别是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大量森林遭到破坏,其物种濒临灭绝,分布面积大大缩小,仅存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历经无数沧桑,现存的桫椤数量十分稀少,大量森林遭到破坏,使得桫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差,自然繁殖越来越困难,桫椤数量越来越少,处于濒危状态。脆弱环境中的“避难”引起了各国植物学家和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焦虑。

濒危原因

桫椤濒危的原因有几个:桫椤的成株每年产孢子较多,但也死亡较多。自然界中,存活孢子从萌发到形成幼孢子体的过程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湿度、温度等生态因子的变化可能影响萌发孢子的存活或延缓后期发育进程。桫椤孢子的萌发和配子体胚的形成对环境有严格的要求,桫椤的发育严重依赖于环境,限制了其在一定隔离区域内的生存和繁殖,而成年植株也限制了桫椤幼株生长在周围5米以内,因此适宜生长的区域较小。虽然桫椤偶尔会入侵新林区生存,但无法与当地速生植物竞争。

桫椤是一种木本植物,繁殖周期长。生殖过程发生在体外,其发育过程完全受不断变化的环境控制,不利于其生存和发展。桫椤没有完善的根系,难以适应变化较大的现有生态环境。随着原始森林的逐年破坏,桫椤赖以生存的温暖、湿润、阴凉、水分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环境被破坏或消失,桫椤本身也受到威胁或破坏。人为的直接砍伐破坏了生长了几年或几十年的刺楸,不法分子时有盗卖。

保护措施

由于桫椤随时有灭绝的危险,对研究蕨类植物演化和地壳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桫椤的所有物种列入国际濒危物种保护名录,成为国际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由于是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我国早期公布的保护植物名录中还列出了桫椤、水杉、秃杉、香茶菜、珙桐、人参、金花茶等。作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的珍贵植物,桫椤在贵州赤水和四川自贡均有分布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述志令 《述志令》的译文下一篇:兰陵笑笑生是谁 兰陵笑笑生的身份争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