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李清照丈夫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

导语: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李清照是宋代的女词人,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的时候,李清照正是18岁的年纪,嫁给了比她大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两人在汴京结的婚,在那个时代算是晚婚了。李清照古画像赵明诚的父亲是礼部侍郎,和李清照的父亲一起在朝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

李清照是宋代的女词人,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的时候,李清照正是18岁的年纪,嫁给了比她大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两人在汴京结的婚,在那个时代算是晚婚了。

李清照古画像

赵明诚的父亲是礼部侍郎,和李清照的父亲一起在朝做官,都是位高权重。两个人都是家境清贫简单,提倡文人风骨,赵明诚特别爱李清照,但是手头拮据,他一个月只能初一十五两天从学校回家看看李清照,回家之前都要去当铺当掉点东西,等到发薪水的时候再赎回来。但是赵明诚很有意思,他每次当的钱都会去相国寺市场买点碑文古籍,然后乐呵呵的回家跟李清照一起品味。李清照是文艺女青年,对她来说,精神食粮就足够了,最难得的是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一本本古籍联结着两个人的内心,古老而神秘的文字让他们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原始年代,让他们一直在艺术中徜徉享受。

之后赵明诚学成毕业,开始正式做官,生活条件好多了,但是夫妻二人一直节俭度日,赵家和李家的藏书量虽然很大,但是对于二人来说远远不够。于是两个人开始设法收集朝廷的一些古籍,有一次在朋友那看到了《牡丹图》,他们很喜欢,别人要价20万文,他们特别喜欢,但是没有那么多钱,只能借回家把玩之后还给人家,日后更是节衣缩食想拿到这幅画。他们一直幸福安详的生活着,直到结婚的第三年,朝廷内部党争,让他们拥有的小幸福化为泡影。

李清照的念奴娇写了什么

李清照以“念奴娇”为词牌名的词作共有两首,一首诗《念奴娇萧条庭院》,一首是《念奴娇春意》。《念奴娇萧条庭院》是李清照婉约词风的代表作品,也是一首着名的闺怨词。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写出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后来学者对你李清照这首词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是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

《念奴娇》画像

《念奴娇萧条庭院》全词内容是:“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李清照在词的上阕描绘出了一副秋天萧条的景象。秋雨淅淅沥沥地打落了树木的叶子,窗外秋风萧瑟。词人深感悲秋寂寥之感,便将门窗紧闭。词人用“恼人”二字,写出了自己对萧瑟之景的厌烦之情。紧接着,词人在下阕中借景抒发自己独在闺中萧瑟孤独之情。此时,天空中出现了一排大雁,它们即将飞向南方。李清照借鸿雁这一意象,抒发了自己思念丈夫之情,希望南去的大雁能将自己的思念之情传递给丈夫。

《念奴娇春意》是李清照以春天的景象为意境,描写出一片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和《念奴娇萧条庭院》中的意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词人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对故人和丈夫的思念之情。

李清照的诗有哪些

李清照是两宋时期着名的女词人,她的作品主要以词为主,诗歌相对而言较少。尽管如此,她的诗歌也有很独特的风格:与婉约风格的词不同的是清照的诗歌具有一种豪迈的气魄!颇有一种大丈夫的气概,诗歌中善于使用历史典故、借古讽今、想象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清照画像

举个例子来讲,《乌江》这首诗就表达了作者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现了一种宏伟的气魄;后面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用了项羽不肯南渡的典故,表现了对项羽的钦佩,同时借此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软弱!李清照的诗歌有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营造出一种不一样的风格。《晓梦》这首诗就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描绘出一幅自由自在的美好境界,当自己沉迷其中陶醉不已的时候突然清醒,发现周围的世界和梦幻中的“天堂”相距如此遥远,让人嗟叹!

作为一位女子,李清照能有这样的广阔的眼界,如此豪迈的气魄,这让很多男人都赞叹不已呀!清照自小便生活在一个有书香氛围的大家庭,对文学有着极深的兴趣爱好。他的夫君赵明诚更是与他兴趣相投!清照由内而外透露这一种非凡的自信,以及后来丰富的生活阅历,我想这些都是她形成豪迈诗歌风格的原因吧。

声声慢李清照原文译文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才女。她出生在一个富足的书香门第,无忧无虑开朗乐观、和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恩爱有加;可是后来金兵入境,丈夫死去改变了清照的生活……从此她颠沛流离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一曲《声声慢》足以道出清照晚期的愁苦心境!

李清照画像

这是一首赋秋词,赋秋就是赋愁啊!此时的清照经历了国家的危亡、故乡的沦陷、丈夫的离世以及与夫君共同收藏的金石书画的丢失,这样的愁是无尽的浓愁啊!词的一开始便用了14个叠字形象又婉转的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愁苦。虽然自己所有东西都丢失,但是清照依旧心有所求,迷茫地“寻寻觅觅”,最终发现自己周围已是一片“冷冷清清”罢了!内心凄凉、惨戚的愁苦情绪不由而生。才刚刚觉得天气暖和了却又变冷了,这种天气最容易激发忧愁的人的愁苦情绪啊!于是清照试图通过“三杯两盏淡酒”来舒缓内心的愁苦,怎料这几杯淡酒也抵挡不住黄昏时候的阵阵寒风!就在此时一排大雁从北向南飞来,这更是激发了清照对已经逝去的人事的的怀念心情跌落到了谷底!看见此时满地的残花想着自己从此以后只能独自守在窗前感叹世事,心中更是不尽的凄凉啊。这时候下雨了!雨水打在梧桐树上断断续续直到黄昏,这雨滴声一滴一滴的敲击着清照的心灵,此刻的心情怎么能够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呢!

李清照通过平实自然的语言,融情与景抒发了内心不尽的愁苦,这种愁苦是国家危在旦夕、人民流离失所的大愁啊!

李清照的别是一家是什么

古代的传统思念观念是很强大的,然而李清照的“别是一家”却向世人展示了保守的诗词从模糊的理解升级为理论性的理解。更是提出诗词中的词“别是一家”。打破了苏轼、欧阳修等人的以诗为词的保守观念。

李清照画像

李清照查阅数百年历史的诗词,先确定自己的词体,以故事性来说明词和歌唱之间的关系,后来又肯定歌词里边的协音律格,并说苏轼等人的词,没有格律而言。词是以歌唱的格律来对应、严律的写出来的。这是李清照词的创新和保守诗词不同的第一点,格律不同。

李清照后来着重开始针对内容提出改变,以前的诗词大多都是抒发感情和心里的感受或者是喻人、衬托等。她提出以“秦观为情致的代表”。主要是体现在内容上的柔情、思念、男女恋情等词的抒发来衬托“别是一家的内容”。

慢慢的李清照所作的词和传统的诗词有了很大的区别,虽然律调和内容得到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风格上还是和以前的传统保守诗词无异,李清照这个时候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别是一家”。李清照再次从所作的词风格上加以改变。从风格上改变就不仅仅是格律和内容,还有一些铺设性和衬托,叙事主要以文雅为主。

就这样结合“作词形式音律、内容和表达上的改变,李清照的别是一家终于与保守派所作的诗词大有不同”。体现出了词的艺术体型也为传统诗词开创了新章。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译文

李清照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一个女人不应该承受的磨难。虽然生活饱经风霜,但是李清照却坚强的承受着生活带给她的负累。她的内心深处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她行走在人生的路上。《如梦令》是李清照青春年少时所做,所以整首词没有忧伤之意。

李清照画像

作如梦令时李清照才十七八岁,正是大好年华,所以无忧无虑。这从词中可以看出,词讲的是李清照夜晚赴宴,席间不觉贪吃了几杯,然后乘舟而回的情景。

整首词言简意赅,短小精悍,读起来来朗朗上口,十分清新自然,读着读着,仿佛思绪就飘到了千百年前,随着作者一起荡漾在那夜晚的小河之上。

开头两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交代了事件的背景。李清照是在溪亭之地与有人吟诗作乐,既然有诗,当然就必须有酒,要不该多么寂寞。有了酒,当然也不能浅尝辄止,这样不是文人风范。于是不由得李清照就多喝了几杯,于是晕晕沉沉,连回家的路的险些记不清。这两句写的十分富有生活情趣。

回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这点小小的波折并没有上李清照大发雷霆,她把这样的意外描述的可爱至极。误入藕花深处,这样的误真是个美丽的误会,藕花深处,荷香迷人,小舟在期间摇曳生姿,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副画面,实在让人心驰神往。

“惊起一滩鸥鹭”,虽然回家之路都忘了,可是李清照一点也不急,还有心思看那一群群鸥鹭。实在是一个极富生活情趣的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安禄山杨玉环 杨贵妃安禄山有什么关系下一篇:古代房事 古代皇帝性生活居然有限制:每次30分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