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古代帝王的自称、他称,全点哦 古代称什么为君王的人

导语:古代帝王的自称、他称,全点哦。古代称君王的人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如中国的皇帝、王、天子等。他们也会自称为陛下、朕、余等等。这些称呼和自称反映了古代帝王的尊严和权威。

目录导航:

  1. 古代帝王的自称、他称,全点哦
  2. 古代皇帝怎么称呼自己(要全部)
  3. 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国就称“王”,其他国只称“公”
古代帝王自称、他称,全点哦

古代帝王

自称

朕 孤 寡人 不谷

他称

王 大王 帝王 君王 陛下 官家 天子 朝廷 万岁 皇上皇帝主公

古代君主一般自称孤、朕、寡人、不谷。

古代皇帝的他称有:大王、君王、皇帝、帝、王、上、君、天子、天皇、帝王、我主、国君、县官、君上、人君、当今、今上、皇上、圣上、圣君、陛下、所天、万岁、圣天子、九五、飞龙、明上、道君、圣明天子 。

古代皇帝怎么称呼自己(要全部)

皇帝称呼自己为王称寡人或孤,皇帝只有联了。对母后时称儿臣。

历代君主亦有使用者;二是诸侯夫人的自称。《诗·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盟寡人。”郑玄笺:“寡人,庄姜自谓也。”三是晋朝士大夫有时亦用寡人为自称。《世说新语·文学》:“君辈勿尔,将受困寡人女婿。”李详云:“晋世寡人,上下通称,不以为过。

孙过庭《书谱》述王羲之语:‘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可为此条确证。”到唐朝以后,只准皇帝用寡人作谦称。

孤,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谦词。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演变为无区别。秦汉时君王称孤者较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有些割据一方的首领,也自称为孤。

扩展资料: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国就称“王”,其他国只称“公”

楚人的族源称为“祝融八姓”,在商周时代被称为“荆蛮”,其血统可能更接近今天的苗瑶民族。楚人生活在南方的长江中游两湖一带,最初其不在以周族为核心的中原华夏族文化圈核心体系中,周人及中原诸国将之视为未开化的野蛮人,那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开发程度,远远比不上黄河流域。

不过,在周王分封的体系里面,楚国也是有份儿的,但是级别很低。在公侯伯子男五级诸侯爵位中,楚国是倒数第二级的“子爵”,因此楚国国君只能成为“楚子”。

然后,楚人因为一直游离在华夏体系边缘,当周王试图拓展南方空间时,便首当其冲遭到了讨伐。据《竹书纪年》记载周代第四代王周昭王时代,曾三次讨伐楚国。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前985),周昭王“伐楚,涉汉,遇大兕” 。一般认为此次战争与上述《墙盘》记载相同。周昭王领军渡过汉水,深入荆楚一带,渡汉水时还遇见“大兕”(犀牛)。 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前982),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周军渡汉水时,阴风骤起,气候恶劣,将士惊恐,军队损失严重。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据鲁纪年推算,此时为周昭王二十四年(前977)。此次伐楚声势浩大,陕西扶凤出土的“墙盘”铭文记载:“弘鲁召(昭)王,广笞荆楚,唯狩南行。”但结果全军复没,周人讳言此事,模糊地说“南巡不返”。

昭王第一次攻打楚国是成功的,但是昭王二十四年的第三次出征,史书讲得很有意思,模糊地说南巡不返,连讣告都没有发,周穆王就直接继位了。发生了什么呢?其他史书上还是有记载的,周昭王落水死了。《史记》中说,楚人假装服从了,然后弄一艘船送周昭王回去,但那个船的底是胶粘起来的。于是船到长江中心的长江时,船就解体了,周昭王就溺毙于江中。

其实真正的真相,可能就是周军战败了,周昭王在乱军中溺水而死。西周在还强盛的时候,奈何不得楚国,后面就更加奈何不了楚国了。

说回到楚国的崛起,其中一个关键节点,是在楚君熊通时代,这位国君在位时费了好大劲儿,灭掉了当时江汉地区最强大的随国,就是故址在湖北随县的那个随国,然后控制了随国势力范围内的铜绿山,这是出产铜的,当时铸造兵器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楚国灭了随国,随之就占领了整个江汉平原、雄踞长江中游,然后熊通称王,这就是楚武王。楚国可以不理会周王朝治下的那套礼法,但是中原诸国没那个胆子,他们还是受礼法制约的,再强大也不敢称王,因为这形同反叛,是最大的政治不正确,会被诸国群殴。

周朝建立以后,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从天子到诸侯都有明确的规定。在当时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中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的爵位。

再后来,楚国先民在周成王时期被分为子爵,这个分封类似于后来的朝贡羁縻制度,仅仅名义上确立了宗主关系。当地在华夏文化圈外的楚人也没有意见,当然,实力不容许他们有意见。

虽然后来楚人多次的挑衅,周天子一度亲征,但是后来不明不白的死在汗水。而楚子的爵位也一直没有变。由于当时中原比较强大,楚国将发展的矛头指向江汉平原的小国,逐步吞并了那里的一系列方国,包括周天子分封的姬姓诸侯国。

天高皇帝远的当时,周天子无力保护封国,楚人的实力一步步积聚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后来周王室恰巧赶上犬戎之乱,国立进一步衰弱。而楚国没有受到损耗,愈发的强大。

犬戎之乱以后,周天子动迁,春秋时代来临,列国崛起,周天子的威望随着土地的缩小一步步的减弱。诸侯随着兼并战争的步骤一点点的强大,在郑庄公射中周天子以后,接着迎来五霸争雄的年代。

被郑庄公射中的周天子就是东周第二位天子周桓王,在他即位以后,楚人熊通既位,胁迫汉阳诸姬请求给楚人提高爵位,但是骨气尚存的周天子直接拒绝了楚子熊通的要求。

气不打一处来的熊通虽然强横但是不敢北犯,于是自立为王。这个是继徐偃王以来第二个称王的诸侯,但是周天子早就没有了实力,对于楚人僭越的事情不闻不问。假装没有发生这回事。

楚人成为和周天子名义上相同的王没有受到任何制裁,于是楚王就世袭下来,成为春秋时代和周王一样的王。但是他不被周室封国承认,整个春秋时代楚国的实力也没一骑绝尘。

随着时间的推移,楚人文化上逐渐和华夏族融合互相影响。

要了解这个事情,先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春秋以前,上古之时,有皇、帝、王、公、君等,这些称谓有很大的区别。

《西游记》开头有“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另外,李斯建言秦王政称“皇帝”时也曾提道: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有五帝,青红黄白黑,黄帝为尊。秦王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盖五帝”,再称王不足以彰显自己功绩,遂称自己为皇帝。那么皇、帝、王、公、君等等又有什么区别呢?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皇是开创者,帝是发扬光大的继承者,比如三皇五帝的关系,以中国传统的标准来看,皇的成就地位要高于帝。《说文解字》记载,皇是大和始的意思,也就是说是某个领域的开拓者和事物的源头,是创始者,比如叫秦始皇而不是秦始帝,就是这个原因。而帝,和德天者称帝,是道德水平达到最高的境界,又通缔,是缔造者,也就是说,帝是某一个领域达到最高水平的称谓。帝在战国以前专指道德修养和功德很大很高的人,也是最高管理者。

三皇五帝后,到了夏商周三王时代,此时,没有人再敢称皇称帝,最高统治者称为“王”。王者,以一联通天地人三才,也就是天地人三才以德一贯之。也就是说王是贯彻皇和帝的精神,联通天地人,上合天时,下通地利,中理人和。

王最为最高,制下设爵,乃公侯伯子男。其实,这些都是侯的范畴。其中公者,上尊王命,下安黎民,不偏不倚,必须有大德之人方可胜任。所以才有“公平”、“公正”的说法。古代王室嫁女,王不能亲自去送,由“公”主亲,故而后世称王室之女为“公主”。类似还有“公子”什么的,就不一一解释了。而候,基本上是一镇之主,后面也不多说了。要不太多了。

君,一般来说这时畿内附庸的称号,后来一些大国的附庸的国君也称君,如卫国战国时自贬爵位称君。另外战国时期诸侯国也会进行些分封,这些次于国的往往也称为君,如商君(即商鞅)、安陵君、信陵君、平原君。基本上君在侯下。

楚国,建立于长江流域,以“凤”为图腾,乃颛顼之后,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这里可以看出,楚国在周的地位仅仅是子爵。《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也就是说,楚国建立之初,极贫极困,但国君带领臣民跋涉山林,开辟疆土,甘苦与共。经过数代的经营,楚国版图日益扩大,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道了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山东、上海、浙江的部分地方的规模。

由于楚国仅仅是子爵,天子召见天下诸侯,楚国基本不受中原诸侯的待见,因为楚国国君只是子爵,又因为楚国出身贫困,难入各路出身高贵的中原诸侯法眼。晚上会餐之时,楚国国君基本没有位置,一般都是提着酒壶给别的诸侯倒酒,或者在火推旁看着食物,这对一个国君来说是莫大的侮辱。这也是一直以来楚国与周天子及中原诸侯不合的原因。

公元前704年,周王拒绝了楚君熊通提高爵位的请求,楚君怒曰:“王不加我,我自尊耳!”然后自己给自己加官进爵,什么公啊侯啊,统统靠边站,我直接称王。这一年,熊通加冕登基,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王室当时的态度是,无论如何我也不封你公侯,你爱怎么玩怎么玩,想称什么称什么,你称王,肯定是自找麻烦,我不出手,别人也会看不惯,你定会称为各国众矢之的。

熊通称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诸侯僭号称王的先河,成为第一个僭越的狂人。他还得意洋洋的给当时的周天子周桓王写了一封信,意思是现在寡人也和你一样了,一样是大王了,但是,我还是很乐意为你效劳。

自此,楚国后来的国君基本都自称为王。

因为七个诸侯都是受封于周王室的公侯,共封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例如齐桓公、赵骧子等)在春秋时期,周王室尚有号召力,各个诸侯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结为联盟,抵抗夷狄(包括秦楚),因此,“周德虽衰,其命未改”。

但在春秋后期,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所以楚在春秋时期就一直称王。公元前344年,齐魏“会徐州相王”,已开始诸侯称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诸侯称王事实上已不承认周为宗主国或者共主了。

战国时期也属东周时期,东周时期(自公元前770——公元前249年),公元前249年被秦国攻灭,周朝灭亡。

因为楚国是南蛮啊!楚国最早是没有得到中原各国承认的,一直都把楚国当做蛮夷。所以楚国为了抬高自己,在春秋时就自称为王了。这个时候虽然周室衰微,但各国之间还算克制,虽然攻伐不断,但对于周礼还是很少会有逾越的。所以这个时候,大国的统治者还是公爵。楚国一看,好家伙你们都不带我玩,那我就自己玩!你们不都是公爵嘛,那我就是王,高你们一级!然后再问问周天子鼎的大小,我吓死你们。。。哈哈😄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5988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惑仔乌鸦死的哪一集 陈浩南最终一战是哪一集下一篇:广东姓冯的来源 宝丰冯异路小吃街都有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