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媒妁之言中的媒和妁分别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媒妁分为哪两种

导语:媒和妁在《媒妁之言》中分别指代媒人和媒妁。古代的媒妁分为红娘和红妆两种类型,红娘负责牵线搭桥,红妆则是扮演媒人的角色。

目录导航:

  1. 媒妁之言中的媒和妁分别是什么意思
  2. 媒婆的由来
  3. 古代的联姻礼仪
  4. 媒妁婚姻姑娘娇娆如嫦娥”求下联
  5. 古代说媒雅称
  6. 媒是怎么形成的
  7. “仲人”与“媒酌人”意思上有差别吗
媒妁之言中的媒和妁分别是什么意思

媒是指中间人或者媒人,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而妁则指的是媒人的女性协助者,负责帮助媒人完成婚姻介绍和媒合工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媒妁之言是指通过媒人和妁来牵线搭桥,为男女之间的婚姻进行协调和安排。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因此婚姻的选择也是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的。
媒妁之言这种方式因其委婉、得体的方式,成为了常见的婚姻方式,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特点。

媒:男方的媒人;妁:女方的媒人。媒妁:婚姻介绍者(媒人)。旧指儿女婚姻须由父母作主,并经媒人介绍

媒:撮合男女婚事的人.妁:媒人.

这两个字是一个意思.组成一个词也是一个意思,都是媒人.

中国古代婚姻观,男女成婚,必须有中间牵合人,即媒妁。古有“媒氏”、“媒官”,皆司嫁娶。

1 媒是指介绍人,妁是指媒妇(从事婚姻介绍工作的女性)。
2 媒妁之言是指由媒妇所言的婚姻介绍信息,通常是为了让两个人结婚。
3 媒妇在中国传统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解决婚姻问题,承担着社会责任。
现代社会里,婚介公司已经取代了媒妇的作用,但是媒妇的传统形象仍然深入人心。

媒婆的由来

《中国婚姻史》认为“媒妁具有居间人之性质,在买卖婚时代当即有之;殆买卖婚演变而为聘娶婚,买妻卖女之居间人亦演变而为媒妁,遂以合姓为难,赖媒往来,以传婚姻之言也矣,或即为‘使’。”《诗经》有“取妻之如何,匪媒不得”可以看出媒人早在西周时期就成为婚姻的重要条件了。从《仪礼·士婚礼》中规定的成婚程序六礼来看,从采纳、问名、纳吉、纳征到请期、婚礼,没有那个环节能离开媒人。“于是男女以行媒始知其名,无媒则亦不交;男方无媒不得妻,女方无媒老且不嫁”。《唐律疏议》中也有“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婚嫁要行媒成为婚姻的法定条件。

非但如此,媒妁制度还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鲁桓会于嬴,成婚于齐,不由媒介自成其婚,史家遂以非礼贬之”,成婚不用媒人竟然被后人以违礼法而讥贬之;《管子》中也有“自媒之女,丑而无信”可见,成婚用媒已上升到了伦理道德的高度,用媒则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不用自为媒则违反伦理道德,是要受到轻视的。

元《典章》中载:“媒妁由地方长老,保送信实妇人,充官为籍”媒妁的主要成分是妇女,因此媒妁又俗称媒婆,它是中国古代妇女的重要职业。但是,虽然媒妁制度及媒人极为重要,但却难在正史中寻其踪迹,因此小说家言也就成为我们研究这一制度的主要佐证,因为小说家在叙述时事时,必须牵涉其社会背景,合情理,符合事实。

古代的联姻礼仪

古代婚姻礼仪

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一、纳采

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

二、问名

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三、纳吉

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

四、纳征

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五、请期

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

六、亲迎

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 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带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

媒妁婚姻姑娘娇娆如嫦娥”求下联

下联可以对,自由恋爱郎君帅气似牛郎。从字面上的意思看上联,以古代媒妁婚姻的姑娘美丽如嫦娥,那就是以郎君帅气似牛郎来与上联相对。

古代说媒雅称

雅称有红娘、月娘、月老、月妁、媒人、媒媪、冰人、媒婆、媒妁等。

媒人在中国的婚姻嫁娶中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女性媒人又称媒婆或大妗姐。中国古时的婚姻讲究明媒正娶,因此,若结婚不经媒人从中牵线,就会于礼不合,虽然有两情相悦的,也会假以媒人之口登门说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才会行结婚大礼。

古代说媒的雅称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 伐柯人:这个雅称来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说怎样去砍那斧柄呢没有斧头不可能;怎样娶那妻子呢?没有媒人是不行的。

- 保山:在《红楼梦》中,贾母让王熙凤做媒,王熙凤就说:“他说二爷不在家,大太太做得主的,况且还有舅舅做保山。”这里的“保山”就是指媒人。

- 红娘:出自《西厢记》,是指帮助男女牵线搭桥的人。

红娘、月老等等。

“媒人”这个称谓,在古代和现代都不同的名称:

一,古代对“媒人”的称谓,例如传说的晋代称冰人,唐代称红叶;西厢记里称红娘,红楼梦里称保山;不有的称为月老,月娘,媒婆。

二,现代对“媒人”的称谓,有的称媒人婆,有的称大妗姐,有的称大葵扇,还有叫媒婆,还有的叫红娘。最新潮叫婚姻介绍所。

在古代,说媒的雅称可以称为「纳吉」或「纳言」。这些称号都是用来指代担任媒人、促成婚姻的人。他们的责任是协助家庭之间的婚姻联姻事宜,进行交涉和沟通,以及促进双方家庭的了解和接纳。这些雅称在古代社会中重要且受到尊重。

媒是怎么形成的

传说中,媒妁是女娲娘娘先开的头,所以华夏民族与生俱来。相传,女娲娘娘在天地开辟之初,这个世上并没有人,只有一位女神仙,那就是女娲。

一天,女娲行走在辽阔的大地上,突然觉得太孤单,于是停在河边,用河水混着黄土,捏成了小泥人。这些小泥人一落地,变成栩栩如生的男人和女人,于是人类就此诞生。

为了让人类繁衍下去,女娲命男人和女人自相结合,好延绵后代。后来女娲亲自做媒的婚姻制度便产生了。所以后人都将女娲奉为“神媒”。

“媒”是形声字。小篆从女,某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媒”。

《说文·女部》;“媒,谋也,谋合二姓。从女,某声。”(媒,谋划,谋划使两个不同姓氏的男女结合。从女,某声。)

“媒”的本义为媒人。如《诗经·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由媒人引申指使双方发生联系的人或事物。如“

媒介”等。

新媒体,从名字上分析就是指新的媒体传播方式(这里主要指以手机或电脑为载体,向用户传播新的资讯、信息、视频等内容)。

1、什么是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严格来说,

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

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2、新媒体的运营方式?

简单来说呢,新媒体运营,是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兴媒体平台进行品牌推广、产品营销的运营方式。

通过策划品牌相关的优质、高度传播性的内容和线上活动,向客户广泛或者精准推送消息,提高参与度,提高知名度,从而充分利用粉丝经济,达到相应营销目的。

同时,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基于移动互联网,面向客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

小知识:

媒体分为感觉媒体、表示媒体、表现媒体、存储媒体和传输媒体。

1、感觉媒体

感觉媒体指的是能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从而能使人产生直接感觉的媒体。如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等。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中,我们所说的媒体一般指的是感觉媒体。

2、表示媒体

表示媒体指的是为了传输感觉媒体而人为研究出来的媒体,借助于此种媒体,能有效地存储感觉媒体或将感觉媒体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如语言编码、电报码、条形码等。

3、表现媒体

表现媒体指的是用于通信中使电信号和感觉媒体之间产生转换用的媒体。如输入、输出设备,包括键盘、鼠标器、显示器、打印机等。

4、存储媒体

存储媒体指的是用于存放表示媒体的媒体。如纸张、磁带、磁盘、光盘等。

5、传输媒体

传输媒体指的用于传输某种媒体的物理媒体。如双绞线、电缆、光纤等。

今天分享,到此结束。

继续往下滑,会有小惊喜哦!!!

我是新媒体人栀筱,专注新媒体变现、朋友圈打造、引流,私信我“新媒体”,赠送价值999元的运营资料,为你的变现助力。

“仲人”与“媒酌人”意思上有差别吗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双。”

何谓“媒妁”呢?

《说文》曰:“媒”谓“谋合二姓”;“妁”谓“斟酌二姓”,“媒妁”即“谋合二姓以成婚。”而在中国古代汉语词典中却有“男曰媒,女曰妁”的解释。实际上,两种解释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媒妁”一词合起来就是谋介婚姻之人,即媒人、婚姻介绍人。

汉族习惯上称媒妁为“月老”,也有“天冰”、“伐柯人”、“红娘”等。

据专家考证,媒妁在周朝时已产生,最初由巫觋担任。《诗经》中最早反映出媒妁习俗,《卫风·氓》中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诗句。

春秋战国时,出现了民间媒妁,即私媒。

尽管媒妁在婚俗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中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在婚姻缔结过程中,媒妁并不代表男女双方本人,而是代表了双方父母的要求和目的,这就无形中限制了男女的恋爱自由和对自己幸福和未来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媒妁已成为封建买办婚俗的关键。这种“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用媒妁”(《孔子家语》)的礼俗,造成了无数像焦仲卿与刘兰芝、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的人间悲剧。

时值今日,媒妁民俗大致呈现两种状态:

一种是封建残余影响,依旧在部分农村落后地区沿袭,媒妁“已没有旧制的特权,只获取一定酬劳做媒谋婚。”

另一种是逐渐转变为适应新情况的新型媒妁,诸如仲人、介绍人、婚姻介绍所等,为自愿婚牵线搭桥,介绍人的角色意义较旧时的媒妁大为减小。但是,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作为男女结识、交往的手段和桥梁,介绍人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并发挥作用,可以说,它有媒的形式,而无媒的性质。

现在在实际生活中,两者的意思相差无几。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7736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南宋和北宋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北宋的历史情况是什么下一篇:青岛一开始是被哪个国家占领的 日本侵占青岛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