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王姓家族是哪里来的 古代黎阳皇室是哪代皇帝

导语:王姓家族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家族之一,他们起源于古代黎阳皇室。黎阳皇室是在古代中国的哪代皇帝统治下建立的皇室,具体是哪代皇帝需要进一步研究。

目录导航:

  1. 王姓家族是哪里来的
  2. 东汉时期率军大破匈奴的将领是两个字
  3. 李密为什么当大王
  4. 唐朝姓盛的国公
  5. 后出师表全文解析
  6. 李世民传位于谁
王姓家族是哪里来的

王姓是中华第二大姓,据2002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王姓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4%,8600多万人。在王姓历史上形成的21个郡望中,三

槐堂因以堂为号而未列入,但就影响而言,三槐王列太原王、琅琊王后位居第三。三槐王的发祥地在今莘县莘城镇套庙王村,史书有记载,散

居南方各地的三槐后裔也一致认同。三槐王氏宗祠以“三槐堂”命名。第一个三槐堂建于开封,第二个三槐堂由王旦之孙王巩建于莘县套庙王

村,时间是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6年后,大文学家苏轼撰写了流传千古的《三槐堂铭》。

王练出任莘县尉

在汉字的演进史上,“王”始为象形字,关如火苗,“火盛为王”。后来变为会意字,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解释是:“三画而连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王”用作姓氏,有四大源头,即舜时的妫姓、商代的子姓、周代的姬姓和来自域外的虏姓。三槐王氏源于姬姓。周的始祖名后稷,姬姓

。至东周灵王时,长子晋被立为太子,人称“太子晋”。晋因直言敢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晋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虽然最终没能

登上王位,百姓却仍以帝王视之,称其为“王子晋”,称其家族为“王家”。久而久之,晋的后人便以为姓。后世的太原王、琅琊王、三槐王

皆指晋为始祖,来历即在于此。

秦未,姬姓王氏后人王元因避秦乱迁居琅琊皋虞城(今山东即墨),后再迁至临沂,成为琅琊王氏一世祖。西汉未,王元之弟王威迁居太

原,成为太原王一世祖。

东汉未年,姬姓王氏裔中出了王祥、王览这对名噪一时的异母兄弟。王祥性至孝。母病思食鱼,隆冬无鱼可买,王祥乃脱衣卧冰,化冰求

鱼,后被列入《二十四孝图》。王览性亦孝,且与异母兄王祥手足之情勘笃。母虐待王祥,王览每每舍命护之。西晋初,王祥官拜太保,进爵

为公;王览官至光禄大夫、太傅,封即丘子。

东晋时,姬姓王氏后裔王导成为晋元帝司马睿的首辅。司马睿曾任琅琊王,与王导友善。司马睿称帝后,王导任宰相,王氏族中有多人身

居要职,手握重兵,故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东晋的元、明、成帝在位期间,王导一直任宰相,是稳定东晋统治的重要人物,琅琊

王也因而名声大噪。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也是琅琊王氏后人,他善行、隶,笔势“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被后人誉为“书圣”。

南北朝时期,姬姓王氏后裔王俭娶南朝宋明帝之女阳羡公主为妻。其曾孙王褒始在南梁任职,后任北周光禄大夫、少司空,封石泉康侯。

唐代,姬姓王氏后裔王练出任莘县尉,携家迁居莘县(《初篆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方则,光禄卿,再传至练,为莘县尉,遂徒莘。

历数传,至言公,令黎阳。”此事《新唐.宰相世系表》亦有记载)。

关于姬姓王氏移居莘县的时间,史有两说。范仲淹为三槐后代王质所撰的墓志铭中说“其先太原人”,至王言时才“占籍大名”。元代赵

孟頫为王言撰写的简历《宋尚书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中亦说自王言起定居大名莘县。这是“王言迁莘说”。欧阳修和宋祁

主持纂修的《新唐书》和《三槐王氏家谱》则认定王练任莘县尉时携家居莘,这是“王练迁莘说”。王练和王言均为唐代人,王言是王练的六

世孙。王练迁莘说见于正史,安徽滁州三槐王氏家谱中又有其先祖王练任莘县尉并携家居莘的明确记载,此说应十分可信。王练官职不大,其

后代却不乏位高爵显之人。大官携家在外任职,其祖籍莘县并不为人知晓。至王言出任滑州(今河南滑县)、黎阳(今河南浚县)令时,距莘

县不足三百里,老家莘县才渐为人知。至王旦成名时,人皆知其曾祖父王言是莘县人,曾任黎阳令,以上各代情况不详,更不知王练曾任莘县

东汉时期率军大破匈奴的将领是两个字

东汉时期,率军大破匈奴的窦固,字孟孙。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名将,大司空窦融之侄。

窦固好读书,喜兵法。年少时娶光武帝刘秀之女涅阳公主,被拜为黄门侍郎,后世袭父亲的爵位显亲侯。曾任中郎将,与马武击破烧当羌。后受犯罪的堂兄窦穆牵连,遭禁锢十年。永平十六年(73年),以奉车都尉职与耿秉等分四路出击北匈奴,在天山大破呼衍王,又夺取伊吾卢,设置宜禾都尉。并以班超为假司马,命其出使西域,最终使西域诸国重新归附。次年,率耿秉等击降车师,又建议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打通了前往西域的咽喉。汉章帝刘炟继位后,征召窦固为大鸿胪,历任光禄勋、卫尉等职。每有军政要事,章帝都会征求窦固的意见。

章和二年(88年),去世,谥号为文

东汉时期大破匈奴的著名将领是窦固,窦固乃是东汉早期的名将,也是东汉第一个主动进攻匈奴的人。

汉明帝统治期间,国内局势稳定,因此明帝想以汉武帝为榜样,通过进攻北匈奴来恢复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一背景为窦固突破北匈奴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公元73年,窦固率领他的军队向四个方向进攻北匈奴,正式吹响东汉之角反击匈奴。在这场战争中,窦固赢得了许多胜利,战无不胜。他首先在天山地区击败匈奴,然后占领义乌路,建立义河政权。可以说,这场战役削弱了匈奴,为东汉将来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由于这场战争,窦固才得以震惊匈奴,成为东汉第一代进攻匈奴的著名将领。

是窦宪。东汉名将,匈奴的终结者。公元89年,窦宪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北单于逃走。窦宪乘胜追击,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燕然勒石。公元91年,窦宪出塞五千里,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单于本人仓皇逃窜不知所终。此后匈奴一部开始向欧洲迁徙,余部溃散。

匈奴终结者—东汉名将窦宪。

窦宪是东汉的名将,也可以说是匈奴的终结者。公元91年,窦宪率军出击匈奴,,进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从此之后,中原以北,再无匈奴。

所以,东汉时期率军大破匈奴的将领是窦宪。

虽然东汉另外一名将领窦固同样也大坡匈奴,但没有最终没有完全解决匈奴问题,而窦宪完全解决的匈奴问题。

所以,这个将领,还是窦宪最合适。

窦宪,东汉名将,是汉章帝皇后的哥哥。他因犯罪被囚,便向皇帝请求出击北匈奴,以功赎死罪。

适逢南匈奴单于请兵攻打北匈奴,汉廷遂拜窦宪为车骑将军,联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马三万人,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

永元三年(91年),窦宪再次领兵出塞,攻打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主力,俘虏北匈奴太后。自此,北匈奴开始向西方迁徙,南匈奴则逐渐与汉族融合。

窦宪 破北匈奴之战

窦宪破北匈奴之战是指东汉永元初年,窦宪统军击败北匈奴的战争。

地点

涿邪山

历史背景

东汉建武后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相互攻战不已。南匈奴单于率部附汉。章和元年(公元87),兴起于漠北东部的鲜卑打败北匈奴,杀其单于,加之草原蝗灾,漠北大乱。次年南单于上书汉朝,请求乘机出兵共击北匈奴。执政的窦太后不顾朝臣谏阻,以其兄车骑将军窦宪为主将,征西将军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营、雍营、边12郡骑士及羌胡兵击北匈奴。

李密为什么当大王

李密是贵族的后代,从小就能文能武并且性格也非常的豪爽,后来选择投靠了瓦岗寨。首先,他帮助翟让除掉了他最为敬畏的敌人张须陀,时人无不佩服他的胆量和智谋。在李密的带领下瓦岗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由于他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所以自然而然当上了瓦岗寨的大王。

由于李密在战斗中表现出的杰出政治才能,翟让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如李密,就把瓦岗军的领导权让给了他。于是,李密以魏公为称号,兼任行军统帅。

李密率领瓦岗军攻克许多郡县,隋朝官兵纷纷投降。南北的起义军也不断响应,前来归附瓦岗军。

因为李密是贵族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以父荫为左亲侍。好读书,尤喜兵法,与杨玄感友善。大业九年(613年),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兵败被捕,于押送途中逃脱,隐匿民间。十二年,投瓦岗翟让军,联合附近各小股义军,破金堤关

李密逃到黎阳越国公杨素家里避害难,替杨素家驱邪斩鬼,误杀了杨素。

杨素之子杨玄感悲愤交加,拿下李密,打入囚车,亲自押解朝廷,奏诉处斩。

瓦岗寨的混世魔王程咬金自称“我这皇帝做得辛苦,绝早要起来,夜深还不睡,何苦如此!如今不做皇帝了”,脱下龙袍,让瓦岗众将轮流坐庄,都来次一回“皇帝”。众人全都嫌苦推托。程咬金只好下山找人顶缸,结果杀了杨玄感,救出了李密,尊奉了李密为西魏王。

李密即使当上了西魏王,他在小说中的存在感仍然很低。

仅有几次的露面,都是一副低三下四的嘴脸。

李密救了程咬金。程咬金为了报答李密的救命之恩。就让李密顶替自己当了瓦岗寨的大王。李密本身是贵族出身,而且很有能力。所以大家也都接受了他当大王。

唐朝姓盛的国公

众所周知,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纷纷,每个人都想参与分一杯羹,就看谁的手腕最强,支持的人最多了,到了后面,就剩下了李渊,李密,窦建德等人了,武德元年,唐朝建立的第一年,用于瓦岗军的李密,本来有一手好牌,却被自己打烂了,无奈之下,只能投奔同姓的李渊。

李渊当然愿意收留,当即封他为国公,还把表妹嫁给他,但是呢,李密可是做过人上人的人,怎么可能愿意甘居人下,心里面东山再起的想法一直没有消散,这一天,李渊安排李密跟王伯当去黎阳招抚旧部,机会来了,李密当然激动。




但是走到半路,李渊就下令李密两人回来,这可吓坏了他,认为自己的想法被知道了,所以就跟着王伯当率部逃跑了,声称是去洛阳,其实是去投奔自己的旧部张善相,但是这一切都被当时的宜阳守将盛彦师所察觉,秘密带兵前来设伏。

果然,在李密认为自己的计策可以瞒天过海的情况下,在熊耳山,遭到了盛彦师带着的士兵埋伏了,就在他们两人过河的时候,盛彦师半渡而击,直接下令射箭,李密、王伯当两人都直接被射死了,两人也成为了盛彦师进身之阶,因此被封为了国公,一跃成为李渊的心腹。



当时国家尚未统一,所以盛彦师 仍然镇守宜阳,后来,盛彦师跟随李世民征讨王世充,被灭之后,担任了宋州总管,但是过了两年,兖州总管徐元朗造反,盛彦师吃了败仗,直接被徐元朗抓去了,徐元朗这个人原来也是反王之一,这次只不过是又想造反了。

盛彦师虽然被抓住了,但是表现的相当有气节,决不投降,也不让自己的家人牵挂自己,愿意为国家去死,这让徐元朗很感动,就没有杀他,不得不说,有的时候,妇人之仁还是可以的,最起码能保住性命。



徐元朗被灭了盛彦师才得以归唐,当时李渊知道他的气节,也很高兴,让他继续担任宋州总管,后来,盛彦师带着部下王薄去山东,打仗就需要征粮,但是当时的潭州刺史李义满跟王薄有仇,盛彦师当然偏向自己的部下,就抓了李义满,没想到,李义满这个人也被李渊知道,李渊下令放了他。

没想到的是,诏令还没有下达,李义满就自己死在了监狱里,这下子,盛彦师有口难辩,李义满的侄子也杀了王薄,可能是为了让李义满家人能够得到好的解释,李渊二话不说,就下令将盛彦师杀了,就这样,唐朝开国功臣,就这样被皇帝一纸诏令杀死了,令人唏嘘。

盛彦师,宋州虞城(今河南虞城)人,隋末唐初将领。因斩李密功,封为葛国公,授武卫将军(约公元618年),平王世充,徐圆朗反,诏为安抚大使,战败被执,令作书招其弟举虞城叛,彦不从,徐圆朗称之为豪杰而置之,后平圆朗,得还,被唐高祖以他罪诛。

后出师表全文解析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

正因为此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出师表》。

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荒芜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现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原文

后出师表

[两汉] 诸葛亮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李世民传位于谁

唐高宗李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的翠微宫。二十七日,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少师、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书左丞张行成为兼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代理户部尚书高季辅为兼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左庶子、高阳县男许敬宗兼礼部尚书。二十八日,李治回京。六月一日,高宗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岁。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8191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银屏山和罗浮山哪个难爬 探索五龙潭地下空间之谜潭底惊现唐代秦琼之府下一篇:藏蒙的历史渊源 蒙古王朝历史介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