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古代男子年龄称谓 古代几岁为长寿年龄

导语:古代男子年龄称谓是一种尊称的表达方式,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称谓,如童生、丁壮、壮年等。而古代人认为长寿年龄是指超过六十岁的人,因为古代人的平均寿命较短。这些称谓和年龄概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对长寿的崇尚。

目录导航:

  1. 古代男子年龄称谓
  2. 古代人的寿命是多少
  3. 古代年龄的称法
  4. 古代用称谓代表年龄,告诉我20.30.40.50.60.70岁的称谓
  5.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岁
  6. 中国历史以来活年纪最大的多少岁
  7. 古代最大年龄多少岁
古代男子年龄称谓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十岁。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古时,人们交流时,不会直接说自己多少岁。而是会用年龄称谓来代替,这些在诗词中也常有体现。

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的黄发指老人,古时,黄发是长寿的象征。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0岁

汤饼之期

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初度

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后也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赤子

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

指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

龆龀【tiáo chèn】

指七八岁的儿童。《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

指八九岁至13岁的少年儿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9岁

黄口

十岁以下。本指雏鸟的嘴。

10岁

幼学

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外傅之年

儿童十岁。

12岁

金钗之年

女孩十二岁。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古代女子12岁开始带钗梳妆。

13岁

豆蔻

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

舞勺之年

指男子13-15岁之间。据《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5岁

及笄之年

即将年满15岁的女子。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袁枚《遣兴二首·其一》

结发

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

15岁。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

男子十五岁。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男子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舞象之年

少年十五至二十岁。指男子的15-20岁,也是童子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成童

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

二八

为16岁。

破瓜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孙绰《碧玉歌》

20岁

加冠

指男子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用于女子。

桃李年华

女子二十岁。

24岁

花信年华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24岁。花信:开花时期,花期。借此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30岁

而立之年

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始室

三十岁。《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因以“始室”指30岁。

40岁

不惑

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活到这个岁数,应该能很好的控制情绪的变化,遇事能明辨不疑。

50岁

知天命

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后人因以“知天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60岁

耳顺

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

花甲

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天干地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耆【qí】

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

61岁

还历寿

61岁的寿辰。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还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

指70岁。语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因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77岁

喜寿

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耋【dié】

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耄【mào】

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88岁

米寿

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成八十八,故名。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

九十为上寿。

鲐【tái】背之年

古人九十岁的别称,鲐背泛指长寿老人。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

白寿

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字去年上边的“一”是“白”,“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

100岁

期颐

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

养生学术语。谓最高的年寿。《左传·昭公三年》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庄子·盗跖》则有“人上寿百岁”的说法。

108岁

茶寿

是108岁的一种说法。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140岁

双稀、双庆

古稀指70岁,因此又称是70岁的两倍——140岁。双庆也指140岁。

不论你年方几何?愿你走出半生,归来还是少年。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孩提、襁褓:0-1岁

孩提:2-3岁

童龀[chèn]:8岁

九龄:9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成童、志学: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舞象之年:15-20

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强壮: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艾、半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语出《后汉书吕强传》)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耄: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耋:年八十曰耋

耄耋:七八十岁的年龄

期颐、人瑞: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

0-1岁:孩提、襁褓

孩提 2~3岁的儿童。幼儿时期·孩提之童。——《孟子·尽心》是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襁褓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旧说长一尺二雨至二尺,阔八寸左右。

2-3岁:孩提

泛指2到三岁的小孩

8岁:童龀

“童龇”,一般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九龄

九龄,典故名,典出《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指九十岁,后引申为长寿。另亦有指九岁。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

13-15岁:

舞勺之年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岁期间.根据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当时冯自由年十四岁,称“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三岁矣。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15:束发、成童、志学

束发

系结头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也指束发的头饰。

成童

语出:(1).年龄稍大的儿童。或谓八岁以上,或谓十五岁以上,说法不一。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15-20:舞象之年

简介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岁期间.

年十四岁,称“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三岁矣。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20岁: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

弱冠、

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1).古代指二十岁。

(2).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

弱冠

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及冠

及冠(也称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名。这个是古代的说法,现代是成人礼,一般是18岁。清昭梿《啸亭杂录·军机大臣》:“其下役,皆选内府中之童子,惟司洒扫。

冠岁

冠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加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汉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

冠年

冠年,指男子二十岁,出自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忘身·释僧富》。

30岁(男):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壮室

而立

而立,词语,其意是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的人。

立年

“而立之年”的省称。指三十岁。

始立解释

(1)、谓三十岁。清吴伟业《海虞孙孝维三十赠言》诗之三:“始立何容减宦情?法曹有弟尚诸生。”

(2)、犹始创。明吴从先《序》:“乃进而求苍颉、沮诵于始立。递夏商之记言、记事之分为二也。”

壮室

男子三十称壮年,又值当娶妻室之岁,故称“壮室”。《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 之年

不惑之年

不惑,亦称作不惑之年,不惑的意思是遇到事物、事情能明辨是非而不疑惑。今用不惑或不惑之年指人到了四十岁的年龄

50岁: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半百,指五十。多用于年龄。语出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知非之年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出自《论语?为政》。

51岁:“开六”

五十一为六十纪数的开始,故称五十一岁为"开六"。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花甲

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耳顺之年,中国成语。耳顺,亦称作耳顺之年,耳顺的意思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或是清楚理解听到的话。今用耳顺或耳顺之年指人到了六十岁的年龄。出于先秦·孔子《论语·为政》。

61岁:开七、华甲

开七:六十一为七十纪数的开始,因称六十一岁为"开七"。

64岁:破瓜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古稀

古稀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它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71岁:开八

十年一秩,七十一岁为八十纪数的开始,称为开八。同此,五十一岁称开六,六十一岁称开七

77岁:喜寿

喜寿,七十七岁的雅称。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得此名。

80岁:望八、杖朝之年

88岁:米寿

米寿是我国传统的寿称之一: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此外在我国传统的寿称中,常见的还有“而立”、“花甲”、“不惑”、“古稀”、“耄耋”、“期颐”、“喜寿”、“白寿”、

80-90岁:耄耋之年

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90岁:望九、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人瑞

期颐

指年龄在百岁及以上的老人

2——3岁孩提,八岁为龆年,幼年泛称总角,十岁以下为黄口,十三岁为舞勺,十五岁为束发,二十岁为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九十耄耋,一百期颐。还可以细分很多,各地各时期同一年龄有不同的称呼,这只是给大家一点参考。

古代男子刚出生时叫赤子,未满周岁叫襁褓,2-3岁叫孩提,3-8岁叫垂髫,8岁叫始龀,10岁叫黄口,13岁叫舞勺,15岁叫束发,15-20岁叫舞象,20岁叫弱冠,30岁叫而立,40岁叫不惑,50岁叫半百,60岁叫耳顺、花甲,70岁叫古稀。
古代对于女子各年龄段的称呼大部分与男子都一样,主要区别是女子十二岁时叫做金钗之年,因为此时的女子已经开始装扮自己了;女子十三岁叫豆蔻年华,意思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15岁叫及笄之年,意思是可以嫁人的年龄段。

古代男性不同年龄的称谓这个知识点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属于文化常识领域的知识点,在考试中主要以单选题的方式展开。题干可能会呈现古代男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让我们反选出该年龄阶段的称谓是什么。因此,大家可以对每个年龄阶段称谓的特征做好积累。

古代,人们把男孩八岁称为始龀,束发之年是指男孩15岁,这时男孩要把原来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清朝以前汉族男孩都是15岁时束发为髻。男子在20岁举行冠礼,并赐以字。这时称作"弱冠之年"。三十岁时称而立之年。四十不感之年五十知天命。六十称作耆,七、八十岁耋。

古代人的寿命是多少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很短,夏商平均寿命为18岁,秦汉为20岁,东汉为22岁,唐朝为27岁,宋代为30岁,清代为33岁。古代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加上天灾人祸战乱等原因导致古代人寿命都比较短,古语说人过七十古来稀,就说明古代很少有人过70岁。

古代人的寿命相对较短。
这是因为在古代,医学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条件恶劣,缺乏一定的科技和医疗手段,很难通过医疗手段来治疗各种疾病,同时不利的环境和生活习惯也会影响人的寿命。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据估计为35岁左右,比现代人明显短。
然而,寿命长短并不是以个体为单位的,可能某些人仍然可以活到很老。
例如,在古代或石器时代中发现的骨骼残骸表明,有些人可能可以活到60岁或更长。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预期寿命相对较短。
现代科学和医学技术的进步,对于人的寿命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现代人的寿命可以达到70、80甚至90岁以上,人们也更加注重健康生活和长寿问题。

古代年龄的称法

古代称谓婴儿:人初生。襁褓:泛指一岁以下。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志学:十五岁。(《论语》: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杖朝之年:八十岁。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用称谓代表年龄,告诉我20.30.40.50.60.70岁的称谓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相关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心神忧忧忧十分.弱冠初识百般愁,纵是情深难携手.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岁

平均寿命只有52岁。而 唐朝 则空前地上升到平均65.6岁。这是中国从先秦到 元朝 以来最高寿的朝代。(以上数据均引自袁祖亮著《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

如果我们以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为样本,按照乱世以及盛世进行分类,就会发现汉朝人的平均寿命在60岁以上,而等到三国以及五代十国时期,古人的平均寿命直接下降到了50多岁。

后来隋唐政权迭起,其中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开创了几个盛世,这一阶段的古人平均寿命都在65岁以上。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很短,夏商平均寿命为18岁,秦汉为20岁,东汉为22岁,唐朝为27岁,宋代为30岁,清代为33岁。古代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加上天灾人祸战乱等原因导致古代人寿命都比较短,古语说人过七十古来稀,就说明古代很少有人过70岁。

各个历史时期的平均寿命则是:

夏代,18岁;

秦汉,20岁;

东汉,22岁;

唐朝,27岁;

宋代,30岁;

清代,33岁;

民国时期,35岁;

新中国,1957年,57岁;

1981年,68岁

现在是75岁

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人才能长寿,像夏商奴隶制社会,奴隶的社会地位如猪狗一般,加上大多君王和奴隶主都是残暴统治,百般压榨,能活到成年已经不错了。后来的封建王朝虽然稍好,但也是天灾频发,战乱不断,有些一个时代上百年都战乱不休,百姓流离失所。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也没有什么外部威胁,日子安定平和,加上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自然寿命越来越高。古代就算医疗技术再高也不过是多救几个皇帝贵族罢了,社会不稳定,医疗技术高寿命也就好一点点而已。

中国历史以来活年纪最大的多少岁

古代的时候有个叫 彭祖的人 祖籍是四川彭县,据说此人活了8百岁。

当然,那时算的岁数和现在不一样,换算至今天,也就一百三十左右。

但是他已经成为中国人传说中的寿星了。

不过,在今天,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西岸银坑村的老人李彩容,迎来了她的120岁(虚岁,实为119岁)的生日,家乡父老特别为她在家乡设宴庆祝。

据介绍,李彩容老人已经接到了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所发出的邀请函,如果认证成功的话,她将超过已故的日本女寿星——116岁的本乡门真,成为在世的世界最长寿的人。

古代最大年龄多少岁

史料记载活最长命的人,估量要数中国福建的陈俊了,据清乾隆十三年《永泰县志》12卷记载,陈俊,生于唐朝,死于元朝,活了443岁,发明了一项至今尚无人打破的长命记载。

当年,陈俊行医到永泰,看见汤泉村(今称永泰县梧桐乡汤埕村)山青水秀,温泉遍及,好山好水,就留下。陈俊为人正直,乐为乡里做好事,遭到村夫的尊敬。到了晚年,他无法自力更生,“后代无有存者,村夫轮番供养”。

后来,白叟年岁不断增高,肌体逐步萎缩,身躯变得愈来愈小,“形如小孩”,举动非常不方便,所以众乡邻就用麻竹编制了一个特大的菜篮子装着白叟,由供养人轮番抬着进出家门,因而乡邻们都称他为“菜篮公”。

陈俊逝世后,乡邻们将他的遗骨塑像安放在汤泉庙作为留念,并誉称为“小彭祖”(传说彭祖活了800多岁)。陈俊生平业绩被刻在一块木牌上,从元朝一向保留到清代。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8482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徐凤年武功到什么程度 古代真的有江湖轻功吗下一篇:成都三星堆博物馆是否实行门票制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