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为什么明朝皇帝多是大胖子,清朝皇帝却是瘦子 古代贪官对吃有多挑剔

导语:明朝皇帝多为大胖子,清朝皇帝则多为瘦子,这是因为古代贪官对吃非常挑剔。明朝皇帝享有丰盛的美食,导致多数皇帝偏胖;而清朝皇帝则遵循素食主义,注重饮食健康,因此多为瘦子。

目录导航:

  1. 为什么明朝皇帝多是大胖子,清朝皇帝却是瘦子
  2. 七喜三嫌是什么意思
  3. 易牙为什么会被称为厨师开山祖师呢
为什么明朝皇帝多是大胖子,清朝皇帝却是瘦子

错觉的关系,因为清朝皇帝戴的是大斗笠,显瘦。而明朝皇帝的皇冠偏小,戴上后把耳朵以上的头部绷紧了,所以看起来就显胖了。

总体来说,明朝皇帝还真多是“重量级”的,但其中的四位例外,自幼丧母的弘治皇帝、英年早逝的正德皇帝(下江南游龙戏凤那个)、木匠皇帝明熹宗、与北京城共存亡的天启皇帝。不过,按多数算,还是偏向于肥头大耳的画风,个个腆着大肚子。

当然,鞋拔子脸的太祖朱元璋除外。

甚至,明仁宗朱高炽还是“胖”死的,魂断于肥胖引起的并发症;还有著名的“宅男”,几十年都不上朝的万里皇帝,很大程度也是因为身体过于臃肿,糖尿病导致腿部溃烂,真是行动不便。

然而,接班的清朝皇帝,则是另一种画风了。还记得小时候跟我妈看电视剧,我妈妈经常说——“这些演皇帝的,一点都像,按照故宫里的老画像,除了开国的那两位,其他的皇帝,都长得像小老鼠”。

客观看,对比28年不上朝,40年间只出过一次紫禁城的万历、闭门修行炼丹的嘉靖,就工作量和运动量而言,清朝的皇帝也很难发胖。

作为中央集权的顶峰,大清国把所谓的“朕即朝廷”,发展到了极致,当皇帝的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控制的极其细微。毕竟,在满族人口不占优势的情形下,一旦控制的不够到位,汉人随时可能伺机造反.....一想起这个,真是又紧张又缺乏安全感,就怕监视的不到位,一下子被轰出山海关。

比如,清代虽然有军机处和内阁大学士,但是他们没有权力发出命令,只是负责提供咨询和建议,草拟口谕的“御用工具”,没实权。此情此景下,大小事都需要皇帝亲自做决断、下指示,如果皇帝哪天歇了,中央就会瘫痪。

清朝的皇帝全年只有4天的假期——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端午、中秋、万寿(皇帝自己的生日),甚至除夕都是个工作日。

所以,皇帝凌晨四点就起床,每天还是有管不完的事儿。尤其像雍正这种”工作狂”,还经常自己带头,强迫大臣们跟着一起加班,有时候回复的朱批,写的比奏折本身都长,想想就累得慌。

(乾隆皇帝的朱批,很认真的领导工作作风,并非只是全天花心思,跟后宫的各族妹子们斗智斗勇)

这么高强度的工作量,换了谁也很难做到“心宽体胖”。

而且,这种“勤政”的工作作风,也是从小开始养成的。皇子们自打青少年开始,就被从早到晚的折腾,给成年后的高强度工作量锻炼适应力。

清朝吸取明亡教训,加上自己少数民族出身,自尊特别强,生怕给个扣个没文化的帽子,所以特别重视皇家子女教育。

整个封建社会,清代皇子算是课业负担最重的一个群体。

他们学年龄开始早、学习时间长、规矩严、课程多。清朝皇子从6岁起,每天早上4,5点就出动,去上书房“学文化”,直到下午3点,全天学习时间一直保持在10个小时左右。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北京凌晨4、5点的冬天,寒风凛冽,离天亮还有3个多小时,几岁的小孩就被无情的拎起来,准备去上课了。

学习内容,除了传统的儒家经典,满,汉文学习,还被培训诗文书画。

每周会再加开“体育课”,学习骑射、摔跤等“武艺”。此外,课堂规矩还特别多,罚抄500遍这种都算是毛毛雨。而且,一年仅仅放5天假,跟皇帝爸爸/爷爷比,多了个自寿(自己的生日),甚至除夕都要正常上课....

根据康熙皇帝自己的回忆,他从五岁开始就这么过的,从不间断,被学业曾经累得咳血。他老人家坐了龙庭后,坚持每天下早朝去检查皇子们的功课,拿出书来随便一点,让皇子们挨个轮流背诵所学内容。背的不捋顺的后果十分严重,这种家长查作业的形式,一直传承到了慈禧,她作为“亲爸爸”,就经常去检查少年光绪的课业。

很显然,年少时在上书房经历的高强度学业压力,加上坐龙廷后的工作量,要想发胖,还是很难的。

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清朝皇帝非常推崇户外活动。光是康熙、乾隆、嘉庆三帝就先后来围场举行“木兰秋狝”105 次之多,期间只有雍正皇帝工作实在太忙,没等腾出时间,就驾崩了。不过,他老人家却在遗嘱中特别强调了“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

直到清朝后期,道光为了“节约”,秋狝之礼逐渐废止。

那么问题来了,从道光开始,皇帝不锻炼了,怎么还是没发胖呢?

可以说,道光前的皇帝瘦,是锻炼出来的“精瘦”;之后的呢,多是营养不良,饿瘦的。

像道光穿补丁衣服,舍不得鸡蛋,皇后生日杀了一口猪给上千人做“肉丝打卤面”等脍炙人口的传闻,这里就不多赘述。就说光绪和溥仪,这两位比较近的。比如,《宫女谈往录和溥仪自己写的《我的前半生》里面,都抱怨过,当了皇帝,也不能在吃上随心所欲,甚至连“吃饱饭”都困难。

《我的前半生》中,溥仪不仅生动的描述了自己被故意饿肚子,还提到了前任——光绪皇帝,听说他小时候吃不饱饭,太后坚持祖制,必须得让小孩子挨饿,以至于少年光绪要经常偷偷的跑到太监的房间里干吃馒头。还有溥仪的妹妹金韫颖,在上世纪接受采访时,也在镜头里回忆过作为皇家子弟,会被刻意“饿”的经历。

(溥仪的兄妹都是典型的“纸片人”,据他们自己的解释,都是小时候“饿”出来的)

这也属于清帝国在总结前朝的灭亡原因上升华出来的管教模式,“饿小孩”,旨在要加强对皇族下一代的教育。

不过,说当皇帝的每道菜不能吃超过三口,这个貌似没有特别可以信服的证据。毕竟,皇帝的饮食喜好也算不上什么秘密,通过这种手段保密,实在显得太天真了。

况且,皇帝使用的餐具,多是银质的,制作毒物时往往残留有硫、砷等重金属,遇到银质器皿,非常容易显性。加之,还有试毒的宫女太监这道“人肉防线”,根本没有必要搞这种“一道菜只能吃三口”的玄乎套。

总之,自律的人和被监视约束的人,都属于很难发胖的人群。因此,不管清朝国运的盛衰变迁,但皇帝们却总是一如既往的“纸片人”。

明代早期的明太祖朱元璋和永乐皇帝都是实干型,其他皇帝比较安逸,所以比较胖。到了清代局势有所变化,周围小国部落经常侵犯,皇帝也安静不下来,日理万机,多数显瘦。

一、明代皇帝不一定接受过严格的培养。明代没有严格的皇帝培养制度,同时也没有皇帝的竞争机制,所以作为皇帝的候选人那种兢兢业业的精神气远不如清代。清代自从康熙后,不再立太子,将来谁做皇帝,看皇子的表现,这样的引入竞争机制之后,清代的皇帝更加勤奋,在加上清朝重视骑射,所以清代瘦子皇帝多。

二、明代作为一个汉人政权,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但遗憾的会出意外。这个意外往往会涉及不止一个皇帝。明代有好几个皇帝几乎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但鬼使神差的当上了,比如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就是大胖子。作为明代的皇家制度,皇族成员最好啥都不会,否则会被怀疑谋反,所以只好长肉了。而清代到同治皇帝才开始没有直系继承人的。 不过,明朝皇帝懒政者多,又喜欢表现为雍容华贵,画师刻意画的胖一点,略显富贵罢了。反过来说,清朝皇帝勤政者多,这个时期画师的风格与明朝相比,写真度提高不少(跟现在比还是有差距),从人物画像上看,更接近人物本身。

因为明朝除开太祖成祖以外,明朝皇帝的命运就是待在皇宫里,想出个门,大臣们就跟死了全家亡了国一样,清朝皇帝们就不一样了人家想去哪就去哪,几下江南也没关系,都是圣主明君,人家还建了好多圆子,经常打个猎,太圣主明君了。

我国古代王朝更替频繁,皇帝产生了几百位。由于古代没有摄像技术来记录皇帝的长相,也只能依靠画家的画像来记录皇帝的相貌,这些画像与皇帝本人是非常接近的。现在留给世人的,仿佛是皇帝画像中明朝皇帝很多是胖子,而且是超胖。满清的皇帝都是瘦子,超级精瘦,这是为什么呢?现在一一道来

皇帝伙食因素

明朝是皇帝朱元璋建立的,由于他出身于乞丐,吃的东西就很随意,不会挑食。所以,明朝皇帝从朱元璋开始,伙食都是很随意,不讲究科学饮食和营养搭配。基本上都是什么都吃,从不挑剔。如朱元璋就是一个典型的吃货,人生哲言就是,能人就是能吃。所以,明朝皇帝基本上如同一个暴发户一样,大吃大喝,毫无挑食,基本也吃胖了。

清朝皇帝作为皇帝,饮食方面不会差,为什么这么瘦。这还是说说清朝皇帝喜欢吃的“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清军入关,当了中原皇帝,从汉人,尤其是江南的汉人与官僚阶级学习饮食。

当时,江南美食众多。现在说食在广州,但是以前食在江浙的扬州。当时清朝京官下江南视察,扬州人琢磨上什么菜令领导满意呢?最后,就弄了一个满族的饭菜和汉族的饭菜都有大宴席。在满汉全席中,菜的品种非常多,不下百种。京官吃了感觉不错,回去一说。清朝皇帝也觉得自己也要下江南,亲自品尝一下。在江南,皇帝的御膳厨房把这个做菜的菜谱学会,满汉全席也就这样传播开了。

满汉全席中菜品繁多,马马虎虎有数十种,多的上百种。当时清朝皇帝为了防止有人在饭菜里下毒和刺杀,对饮食规定很多。即使是皇帝再喜欢的菜,都是每一次最多夹两次。为了营养的均衡,每到菜皇帝也是吃一口,不管喜欢吃还是不喜欢吃,都要吃一口。这样能保证皇帝不偏食,营养均衡。由于吃得比较精致,皇帝很难胖起来。

运动因素

明朝皇帝处在时代是比较尴尬。由于唐朝之前许多王朝都是汉人建立的,那时朝廷都是流行尚武之风。皇帝喜欢到处征战,喜欢打猎。但是,明朝皇帝基本不出京城,如万历皇帝、嘉靖皇帝,几十年都不上朝,根本不用说运动,走路都不想多走。在明朝中最瘦的皇帝就是永乐皇帝,喜欢打仗,骑着马到处跑。但是,一到儿子朱高炽就不行,胖得如皮球。

清朝皇帝是女真族的后代,骑着马的民族,很尚武力。满清皇帝为了避免被汉化,失去战斗力,在每年都会搞大规模阅兵和狩猎活动。皇帝每天都制定严格的运动要求,由于经常运动和锻炼身体,身材保持得很好。

勤政的因素

明朝皇帝很多都是比较懒,很懒得上朝处理政务。除了朱元璋、朱棣、崇祯皇帝之外,很多是游手好闲。如喜欢玩木工活的、炼丹的、到处玩耍的。由于爱吃不爱运动,不劳动,没有体力上消耗自然也很容易胖。

清朝皇帝都是非常勤政。在清朝,封建皇权高度集中,皇帝一个人拥有全部大权,工作任务比较重。如一个清朝皇帝,必需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二点之后才睡觉,辛苦劳作,自然容易瘦。

后期制作

明朝是汉族人统治的皇朝。汉人讲究就是一种齐人之福,认为人胖一些,就代表有福气。如唐朝就是以胖为美。尤其是朱元璋由乞丐变皇帝的暴发户,这一种观念就很强。胖一些,也是国家福气象征。在汉族文化看来,皇帝是一个国家象征,接近外国使者是很瘦的模样,代表一个国家穷。所以,画工在为皇帝画像的时候,也会画得胖一些,画得有福气一些。这就是明朝皇帝整体看起来比较胖的原因。相反,清朝就没有这一种观念,所以皇帝都是比较接近于真实身材。

本文笔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探讨问题,在写作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请点“关注”。

从两朝各皇帝的画像对比来看确实是如此,明朝皇帝普遍比清朝的皇帝要胖一些。一个人的身材与遗传因素和饮食习惯有关系,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与两朝皇帝的饮食习惯和遗传基因有关。

关于朱元璋的长相在历史上是一个疑问,关于朱元璋的长相我更偏向于以下这幅图,而不是传闻中那样尖耳猴腮的模样。这是为什么呢?看一看朱棣的长相就知道了,一般来说儿子都会遗传父亲的基因。

如果朱元璋真如传闻中那样,父子之间差的也太多了。关于朱元璋尖耳猴腮的模样,多半是被后世丑化的。

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是一个身形庞大的模样,明朝皇帝之所以有那么多胖子与朱元璋的基因有一定的关系。

经常运动

自宋朝起我国就有了一日三餐的习惯,往后的朝代延续了下来,只要不是家中特别贫苦的都会有一日三餐的习惯。

朱元璋是一个农民出身,由于元末局势混乱他经过太多亲人朋友被饿死的情况。因此他对他的后代也格外的照顾,明朝的子孙基本上不用做什么事也能够有衣食无忧。

我国是一个农耕文明且崇尚儒家文化,对习武的重视程度一般没有那么看重。在这种情安逸的情况下,又有遗传的基因在里面所以明朝的皇帝才会那么多胖子。

而清朝的皇帝不同他们是游牧民族出身,也是靠骑马射箭打得天下。他们在得到天下之后为了防止后代过得太过安逸,留下了一些规矩对他们做出限制。

比如骑马射箭,这是每一个满族子弟都要练习的课程。他们往往每天凌晨4:00就要起来练习文化课,这一练就会练到下午。

一到下午他们还要进行骑马射箭,他们一天大半都没有自由的时间。有了足够的运动量下,他们想胖也胖不起来。

饮食习惯

再有一个就是饮食习惯的原因,满族人虽然已经汉化了可是依旧没有改变他们的饮食习惯。

满族人之前是游牧民族靠打猎捕鱼为生,食物资源没有中原文明那么丰富,在没有足够的食物下一天只能够吃两餐。

他们在入主中原之后继承了这个习惯,他们的饮食观念是要想活得长久就只能吃七分饱。

康熙就很看不惯汉族官员一天吃三餐的习惯,他认为这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不过他对此也没有作出强制改变。


满族是一个比较尊重自己传统的少数民族,祖先认为不能荒废祖技骑射他们就限制火器的发展。祖先认为不能够吃得太多,他们在有了优越的条件下也还是非常的尊重传统。

这个传统被他们严格的执行,他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被规定不能吃得太饱。往往他们还没有吃饱的情况下,这会被身旁的佣人拿走食物,饮食受到了限制想胖也胖不起来。

清朝皇帝之所以比明朝皇帝要瘦一些的原因是,他们有足够的运动量。加上饮食的习惯不同,导致了这样的偏差。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从明清两代的帝王画像确实可以看出明朝的皇帝多为胖子,只有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總、明熹宗朱由检等稍微正常一点,而且不仅仅是画像,明仁宗朱高炽、明神宗朱翊钧都是在史书上面挂上名的大胖子。

而清朝的皇帝从画像来看,努尔哈赤、皇太极偏胖,雍正稍胖,其他人都比较正常。

为什么明朝皇帝胖子偏多,清朝皇帝比较正常呢?

皇帝天然具有胖的条件

饮食方面:山珍海味,大鱼大肉,想吃什么就有什么,而且按照中国古代人的饮食情况来看,高热量食品占据主角,天天这么吃发胖是大概率事件。

运动方面:明朝皇帝的活动区域基本上就是紫禁城,明朝那帮受程朱理学影响深厚的大臣们天天盯着皇帝,出了紫禁城一步都是了不得大事。其他运动就更少了,万历想在宫中骑马都能引起大臣们的死谏,在他们眼中安安分分端坐在御座上处理政务的皇帝才是明君。

另外皇帝连站着的机会都很少,到哪儿都只有他坐着,别人站着的份,而且走路的机会更少,宫中行走都有御辇。

如此养尊处优的生活,怎么可能不发胖?

清朝皇帝的优势

清朝皇帝养尊处优的生活并不比明朝皇帝差,但是他们有一个巨大的优势。

他们是游牧民族入关,马上得天下,同样也很崇尚武力,所以他们经常有围猎的集体活动。

康熙年间,每年都会去木兰围场狩猎,骑马奔腾,也算是一项运动。

雍正执政13年从未跨入木兰围场,全部在京城处理政务,从图像上看雍正明显偏胖,到底有没有这方面的原因就不好说了。

另外清朝皇帝一直重视旗人的骑射能力,平日里骑马射箭还是少不了的,所以整体来看明朝的皇帝胖子偏多,清朝偏少。

七喜三嫌是什么意思

1. 七喜三嫌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要求很高,很挑剔。
2.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古代的一位官员,他对自己的家人和下属都非常严格,对待事物也非常挑剔,因此被人们称为“七喜三嫌”。
3.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人们对事物要求很高,不轻易满足,也提醒人们在对待事物时要适度,不要过于苛求。

易牙为什么会被称为厨师开山祖师呢

我们常常说"父爱如山",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是天底下最巨大的人,他们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子女,美好留给子女,磨难自己藏在心中。今日笔者和我们聊一位父亲,一个亲手杀戮自己亲生骨肉的父亲,炖肉给皇帝吃,还被称为厨师开山祖师。

这个人叫易牙,春秋齐国彭城人氏(现江苏徐州)。易牙是春秋时期一位十分知名的厨师,由于长于烹饪,所以十分得齐桓公的宠信。已然易牙现已深得齐桓公宠信,为什么他还要杀戮自己四岁的亲生骨肉呢?

其实这源自齐桓公一段无心之话。有一天齐桓公对易牙说"寡人尝尽全国百味,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我都吃了个遍,唯一没吃过人肉,实乃一憾事"。这齐桓公就随口一说,心里也没确实。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就把齐桓公这句话记心里了。

易牙为了向齐桓公展现自己高明的厨艺,博其欢心,就决定做一顿人肉给齐桓公吃。这齐桓公可是一国之君主,身份尊贵,就算吃人肉,也要那种最甘旨的人肉,决不能把罪犯、普通百姓的糙肉炖给他吃。这易牙正深思的用什么人的肉,俄然看见自己四岁的儿子,合适的肉找到了,就是自己那年幼的儿子。

一次齐桓公正在用午膳,其中有一碗肉汤,齐桓公喝后连连称誉此汤甚是新鲜,寡人从未喝过此种肉汤,遂问易牙"此系何肉"?一旁的易牙哭着说这是自己亲生儿子的肉,齐桓公得知肉汤出处后,心里很不是味道,但也被易牙行为所感动,这易牙实在太忠诚了。

其时易牙和管仲同在齐国效力,易牙任雍人(古代办理烹饪的人),管仲任相位。管仲由于日夜操劳,最终病重卧床,齐桓公前往探望,并问询管仲"官员之中,何人能担任相位重任?鲍叔牙怎么样?"管仲回到"鲍叔牙善恶分的太清楚,不合适担任相位",齐桓公又问"易牙怎么?"管仲回到"易牙为博国君宠信,不吝杀戮亲生骨肉,可见其毫无人道,也不合适担任相位。"

这个人也不可,那个人也不可,齐桓公好生尴尬。随后管仲又提到"隰朋为人忠厚,虚怀若谷,勤于公事,十分合适担任相位。"不久之后,管仲因病逝世,齐桓公就把易牙的职位给撤了,永久禁绝易牙入朝为官。

易牙为什么会被称为厨师开山祖师呢?其原因有三:

1、易牙是第一个运用谐和之事烹饪的厨师。

2、易牙是第一个开私家饭馆的人。

3、易牙这个人尽管冷血无情,但其厨艺无可挑剔,论语中就有记载"易牙之调味也,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之以硷,水火相变易,故膳无硷淡之失也。"孟子对易牙厨艺也是称誉有加"至于味,全国期于易牙"。易牙的品行虽有问题,但其厨艺却是没的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8715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乌瓦尔河的流向 法国历史卢瓦河下一篇:唐朝跟大清朝跟了几年 明朝和清朝时间一样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