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请君入瓮的典故是什么 古代俊臣有多可怕

导语:请君入瓮的典故是什么 古代俊臣有多可怕

目录导航:

  1. 请君入瓮的典故是什么
请君入瓮的典故是什么

其典故是,《太平广记》卷一二一引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

“唐秋官侍郎与来俊臣对推事。俊臣别奉进止鞫兴,兴不之知也。及同食,谓兴曰:“囚多不肯承,若为作法?”兴曰:“甚易也。取大瓮,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处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咸即款伏。

"请君入瓮"是中国古代典故之一,源自《劝学篇·勤学》。故事中,齐国有位聪明过人的小孩被人们誉为“齐善童子”。有一天,他看到一只大鱼被捕到了瓮中,于是他对主人说:“请让我也入瓮。”

主人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就放他进了瓮,结果小童竟然顺利地爬出来,告诉主人,“一个瓮中可以容下一只大鱼,一个小童子也能自由进出瓮。为什么你说决不可能呢?”

这个典故意指聪明绝顶、善于思考、敢于挑战,不受困境束缚的人。

请君入瓮的典故源于战国时期,秦国想攻打赵国,于是派人行反间计。秦王叫人把魏王骗进宫中,然后对他说:“我有一个大臣,名叫庞葱,现在就住在你们魏国都城大梁附近。”

接着又命令手下人带了一只白玉酒杯和一双白玉筷子给庞葱送去。

庞葱见了这两样东西,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表面上却装得很高兴地收下了。

庞葱当即写信告诉魏王,说自己愿意为秦效力。不久,庞葱随同秦军攻打赵国。请君入瓮的典故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1。

《请君入瓮》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二年》。这个典故描述的是鲍照和范雎的故事。范雎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智谋之士,他有一次到燕国做客,燕昭王派鲍照擒拿范雎。范雎知道自己无法抵抗,只好主动跪拜,请求鲍照将自己投入瓮中,以显示自己没有任何抵抗的意思。鲍照没有想到范雎会主动入瓮,于是就被范雎所骗,将自己关进了瓮中。从而范雎逃过一劫,默认中了范雎的计策。

这个典故后成为一个成语,形容以让步、退让等方式诱使对方陷入困境或受到损失。

请君入瓮(qǐngjūn rùwèng)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唐代张鷟《朝野佥载》。

请君入瓮喻指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常用作书面语。

中文名

请君入瓮

拼音

qǐngjūn rùwèng

近义词

以毒攻毒、以牙还牙等

"请君入瓮"是一个典故,出自中国古代的《庄子》一书。故事中,有一个叫做韩非子的人,他想要陷害庄子,于是他设下了一个圈套。他在路边放置了一个大瓮,然后自己躲在旁边等待庄子经过。当庄子路过时,韩非子突然出现,对庄子说:“请君入瓮。”庄子却淡然回答:“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意思是庄子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的回答让韩非子感到困惑,他无法理解庄子的思维方式。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主动陷入别人设下的圈套,却能以自己的智慧和淡定应对,从而化解了危机。它也被用来比喻一个人能够超脱世俗的纷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8984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丞相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下一篇:阿臻炒年糕介绍 韩国年糕发展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