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古时国外的计时方法 古代计时的方法有哪两种

导语:古时国外的计时方法主要有太阳时和水钟两种。太阳时是通过太阳的位置来计算时间,而水钟是通过水流的速度来测量时间。这些古代计时方法在没有现代钟表的时代被广泛使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准确测量时间的方式。

目录导航:

  1. 古时国外的计时方法
  2. 古代计时有几种
  3. 旧式计时法
  4. 古诗词中的计时法
  5. 古代用什么记时间
  6. 古代计时工具有哪六种
  7. 古代有哪些计时方法
  8. 在发明钟表之前,古人用什么计时
古时国外的计时方法

1.太阳、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们仰望天空来判断时间。太阳显示日期,月亮显示月份。古巴比伦人把一天分成24个部分,也就是24小时。

2.日晷 人们注意到,随着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树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从一边移到另一边,以此可确定一天时间的变化。

3.水计时 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使用水钟计量时间。水从一个碗滴到另一个碗。

4.火计时 古代中国人通过燃烧一根以固定间隔打结的湿绳子来计时。后来,人们记下了燃烧一根蜡烛或一盏油灯里的油所需的时间。

5.沙漏沙子以均匀的速率从一个玻璃球流到另一个玻璃球。许多年来,水手们携带这些计时工具出海航行。

6.机械钟(1世纪)第一台机械钟通过使用重物驱动转轮,带动指针计时。

7.钟摆(17世纪末)一个名叫克里斯蒂安?于让的荷兰人,最早发明了走时准确的钟。这些钟由一个钟摆控制。相同长度的钟摆完成每次摆动花去相同的时间。这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1637年发现的。

8.航海钟(1世纪)一个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在1735年发明了第一台“航海天文钟”,即在海上工作的时钟。

9.电子钟(19世纪初)电池被用来给最早的电子钟提供动力。今天,我们通常把这种钟的插头插入我们家中的电源插座。

10.石英钟(1929年)石英是一种矿物,当电流通过它时,它每秒钟振动32768次。今天,大多数的钟表都有一块石英晶体。许多钟表使用数字代替了钟面。

11.原子钟(1949年)原子钟是最精确的。这种时钟在37万年里快慢误差不会超过1秒。原子钟以铯原子的振动为基础,铯原子的振动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

12.最早的表(1500年)最早的表体积很大,挂在围在腰间的一根皮带上。

13.电动手表(1957年)电动手表是由小电池提供动力的。它们有一个微小的音叉使手表走时,从而代替了上发条。

14.数字表(20世纪80年代)现在的数字表都有一块电池、一个极小的计算器和一个石英晶体。人们做表,越做越小,甚至把它们当作饰物来佩戴。

古代计时有几种

古代的计时器共有五种,它们分别是圭表、日晷、漏刻、沙漏、浑天仪。圭表是中国古代结构最简单的一种测量日影长度的仪器,日晷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漏刻是由漏壶水面高低,通过箭刻标度米标表示时间,沙漏是流沙驱动,浑天仪是用来观测星象时间的。

古代计时方式有多种。
其中最早的是日晷和水钟两种方式进行计时。
日晷是通过测量太阳的位置来判断时间的,而水钟则是利用水的流动速度和量来计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还发明了更加精确的计时工具,例如漏壶、沙漏、钟表等。
这些工具不仅可以测量时间,还可以显示时间,并且精度越来越高。

古代计时有多种。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 日夜交替法:古人根据自然日夜交替变化,进行时间的计算和判断。
2. 阴阳历法:古人根据月亮阴影的变化,推算出月份和时间。
3. 水漏计时法:古人通过設置容器,让水从中流过,时间的长短就由水流的速度决定。
4. 火焰计时法:古人通过点燃蜡烛、火把等,以火焰燃烧的时间来进行计时。
这些古代计时方法各有优缺点,在现代计时方法的发展中,也不断受到影响和借鉴。

旧式计时法

是一种用来测定时间的方法,它使用小时、分钟和秒的表示方法。与现代的24小时制时间不同,旧式计时法的小时制采用12小时制,不区分上午和下午。

在旧式计时法中,一天被分成两个12小时的时段,即上午和下午。为了区分上午和下午,通常会在小时数后面加上“am”或“pm”,表示“上午”或“下午”。

例如,旧式计时法中的下午3点应该写作3:00 pm,而不是现代24小时制中的15:00。

在一些英语国家,如美国和英国,旧式计时法仍然在某些场合被使用,尤其是在书写的时候,比如写信、邀请函以及正式的文件。

1、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

、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2、十时辰制

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3、百刻制

百刻制是十时辰制的进一步划分,即把十时辰进一步划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汉代日晷

,盘面上的刻度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

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是指在现代钟表发明之前使用的一种计时方法,主要采用天文观测的方法进行计时。在旧式计时法中,一天被分为24个小时,每个小时被分为60分钟,每分钟被分为60秒。

这一计时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巴比伦时期,后来被古希腊、古罗马等国家所采用,并一直沿用至中世纪。

由于旧式计时法主要依靠天文观测,所以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一天的长度会有所变化,因此采用这种计时方法难以保证时间的准确性。

随着现代钟表的发明和应用,旧式计时法逐渐被淘汰,现在的计时方法主要采用国际原子时、协调世界时等现代计时标准。

古诗词中的计时法

十二分段法。

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段,它们具体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食、日入、黄昏和人定。自夜半开始循环至第二天夜半为完整的一天。上面提到的“夜半、鸡鸣、日出、黄昏”都是其中的一个时段。 这个十二分段法是古诗中最常使用的计时方法。

除此之外,古人常用干支计时法。他们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和亥时

古诗词中常用的计时法有以下几种:

1. 时令法:根据季节、月份、日子等来表达时间,如“春眠不觉晓”、“七月流火”、“十年生死两茫茫”。

2. 六辔法:以六个时辰为一天,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和亥。如“黄昏入宿娟”,表示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3. 五更分夜法:将一天分为五个时段,即鸡鸣(早晨三点到五点)、曙光(早晨五点到七点)、飞燕(上午七点到九点)、日高(上午九点到中午十二点)和薄暮(下午四点到六点)。如“曙光初现”的意思是指早晨的时间段。

4. 汉钟期:汉代制定的计时方法,将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表示晚上11-1 点钟之间。

5. 鼓漏法:古代使用水漏或者沙漏来计算时间,在特定的时间内敲鼓或者敲钟来表示时间。如“漏尽更深夜”、“鸣鼓不已,方丈初定”。

以上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计时法,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主要指的是用时间单位(如时辰、日夜、月亮、四季等等)来表达某种情感、景象或事件的手法。古人生活在没有时钟的年代,计时靠的是天象和自然环境变化,因此将时间与自然景象联系起来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情感和描述景致。

古诗词中常见的计时法有:

1. 时辰:诗句中出现的时辰,如子时、丑时、午时、未时等,常用来描述某个时段中发生的事件或者表达时刻的感受。

2. 日夜:日夜交替、阳光普照、月光皎洁等词语,常用来形容自然景色和描述时间的流逝。

3. 四季:描写四季景象和特点区别,如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冬寒飕飕等词语,也透露出人在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和体验。

4. 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分界点,如立春、清明、夏至、冬至等,用来表达时间的变换和自然界的节律。

以上这些计时法可以使诗句中的对象和背景更加具象,也可以通过时间的变幻来表达人生的经历和感悟。

古代用什么记时间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的计时法 我国古代,人们还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

古代计时工具有哪六种

圭表

“圭表”是一种依靠计算日影长度来计时的工具,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在地面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南北放置测量表影的刻板叫做圭。时间又被称为“光阴”,意即太阳在地上留下的阴影,光阴一词就和圭表有关系。圭表是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的准确度斗居世界第一。通过进一步研究计算,古代汉族学者还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圭表日影长度。这样,圭表不仅可以用来制定节令,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二十四个二节令的日期,作为指导汉族劳动人民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日晷、刻漏、大明灯漏、水运仪象台

日晷,日规.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根据表影判断时间。

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

大明灯漏: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水运仪象台:水运仪象台的机械计时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

古代有哪些计时方法

两种方法:

圭表:圭表是古人利用日影来计算时间的一种工具,所谓“日上三竿”表明时候已经不早了,其主要有圭和表两部分组成,圭是水平放置的,对着南北方向的尺子,表则是直立放置的由木棍或者竹竿子做的。

日晷:晷说文解字即为日影的意思,其主要是用石刻做成的圆形器物,他是在圭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过来的,都是利用日影来观察时间。

在发明钟表之前,古人用什么计时

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9193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文征明《虎丘山书》下一篇:黄忠在吞食天地二中的历史背景及打法是怎样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