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以礼为基准一夫一妻制从什么时候开始 古代周礼有多严格

导语:《周礼》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经典之一,以礼为基准的一夫一妻制从此开始成为古代社会的主要婚姻制度。《周礼》对于婚姻制度的规定非常严格,要求男女双方必须遵循一夫一妻的原则,禁止婚姻中的重婚和乱伦行为。

目录导航:

  1. 以礼为基准一夫一妻制从什么时候开始
  2. 九拜中最恭敬的礼仪
  3. 古代的跪拜有什么讲究
以礼为基准一夫一妻制从什么时候开始

周礼就已经对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有了明确的规定。

从周朝开始,婚姻形式就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我们都知道,周朝对礼数要求是最严格的,甚至影响到后面所有的封建王朝,直到现在我们很多礼数都还是从周礼演变过来的。因此,当时天子和诸侯由于其突出的社会地位,他们婚姻的示范作用就特别受到百姓重视,他们娶妻只能是一次性的。但是这样就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妻子亡故怎么办?天子诸侯不可能孤独终老吧。妻子无法生育或者没有生出儿子怎么办?偌大的江山不可能没人来继承吧。

九拜中最恭敬的礼仪

稽首

"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有“九拜”。

古代的跪拜有什么讲究

跪拜礼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

跪拜礼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在古代礼仪中人们对“三”十分的推崇,这是由古人同策天地自然总结出来的法则。人们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而说明事物的千变万化都离不开“三”。因此跪拜礼在民间也就有了“神三鬼四人一个”的说法。

在传统祭祀祈福中,有“三拜三叩”的仪式,这属于向神灵祈福消灾。婚嫁拜堂习俗中,有三拜之说,是表示对天、地的祭拜和对父母的尊敬。逢年过节向老人长辈们磕一个头,以示敬意和问安。丧葬礼俗中向死者磕四个头以敬亡魂。

在传统意义是,古人很喜欢“三”这个数字,所以我国在春节给长辈拜年的时候,通常也会选择初三这一天,而不选择初四。

“拜三”是一种吉祥的礼仪,“拜四”却不同,因为人们的潜意识就有了“神三鬼四”的说法。这也是人们纳喜纳福,趋吉避凶的原因,人们认为“四”的谐音是“死”,而死亡大多都与鬼怪相关联,所以人们对此十分忌讳。

另外,在古代只有犯了重罪被开恩免罪之人,才会被叩首四次谢恩,这种被称为谢罪礼。这也是人们所说的“拜三不拜四,拜四会出事”的说法。

由此看来,古人对于跪拜礼也是特别有讲究的。虽然现在感谢及过年的礼俗已废除了这些陈旧的东西,但部分地方仍有磕头的礼节。多了解民间俗语,也能从中感受到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如果朋友们所处的地方还有跪拜礼的礼俗,可别搞错了,因为老人们对于“拜三不拜四,拜四会出事”这句俗语还是特别计较和讲究的。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9285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埃及文明与古希腊文明有何联系?下一篇:唐朝时期广东哪次起义发生时间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