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古代复姓 古代很多复姓,为什么现在很少了?

导语:先从来源开始讲,先秦时期复姓是相当多的,其中也有很多大姓,主要来源有以官职作为姓氏的,比如司马,南郭,上官等等。还有部分其他方式形成的复姓,但无一例外都是有根据的,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后面的人想改姓就无法选择这种指向性特别明确的姓氏,比如一个少数民族改姓,前几个字音译

先从来源开始讲,先秦时期复姓是相当多的,其中也有很多大姓,主要来源有以官职作为姓氏的,比如司马,南郭,上官等等。还有部分其他方式形成的复姓,但无一例外都是有根据的,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后面的人想改姓就无法选择这种指向性特别明确的姓氏,比如一个少数民族改姓,前几个字音译成单字很容易,而单字很多都是姓氏,改姓的时候尽量往大姓上靠拢也是很正常的,相反,一个不喂马的人改姓司马就很莫名其妙,且他头两个字想去音译成某个复姓也很难。所以结论一,其他姓氏改复姓的很少。

最早姓复姓的基本上是一些卿大夫,多以官名、地名为氏。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阶层本身很容易成为政治牺牲品,所以后代为了避难就只能改成别家的姓氏。避祸改姓当然是越低调越好,所以就以单姓居多。

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出于汉化的需要改单姓。典型例子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改氏族,在魏书官氏志中有记载,如拓跋改元等,还有源自匈奴的独孤氏出于汉化的需要,攀附汉朝改为刘。党项,蒙元丧失政权后人们出于生存的需要隐姓埋名,改为汉族单姓,近代清朝覆灭后,旗人改姓单姓,如爱新觉罗改金,肇等。历史上也有比较极端的情况,如明朝统治者对复姓不加甄别,使一些复姓人氏被误为外族,出于自我保护改为单姓。

明朝中后期很多复姓日渐稀少,已与宋朝编百家姓时不可同日而语了。直到现在,复姓的单字化还在持续,最大的复姓欧阳,也有很多人改为欧或者阳。传承的复姓越来越少呈历史趋势,或许很难逆转了。当然,历史上也有单姓变复姓的例子,最有名的当属诸葛氏,其先本葛氏。清汉军旗的魏佳,马佳等等也是。也许再过几十年,复姓会更罕见,真的只能在武侠小说里去碰到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拓跋浚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皇后是谁 历史上的拓跋浚怎么死的下一篇:光绪银币丁未双龙一两 回家翻一翻,你家里是否有光绪银币丁末双龙一两,有就发财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