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昔日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是如何沦落成为欧洲病夫的

导语:公元1681年,奥斯曼土耳其取得了右岸乌克兰的宗主权。此时,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已经达到了最大。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与欧洲几个基督教国家开战,未能围攻奥地利维也纳。这是奥斯曼帝国第二次围攻维也纳,最后一次围攻维也纳是在1529年。不同的是,上一次攻城未能主动撤退,

公元1681年,奥斯曼土耳其取得了右岸乌克兰的宗主权。此时,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已经达到了最大。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与欧洲几个基督教国家开战,未能围攻奥地利维也纳。这是奥斯曼帝国第二次围攻维也纳,最后一次围攻维也纳是在1529年。不同的是,上一次攻城未能主动撤退,但这次是奥斯曼帝国的大败。之后奥斯曼军队遭受了一系列失败,直到1699年交战各方都无力再战,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及其盟国签订了《Karlovits条约》,战争结束。

《Karlovits条约》不仅意味着奥斯曼帝国扩张的结束,也意味着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根据条约,匈牙利不再属于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失去了大片领土。

这只是开始。200多年后,奥斯曼帝国屡败屡战,领土不断萎缩,直至最终崩溃。19世纪初,拿破仑称他为“欧洲病夫”。

在此之前,奥斯曼帝国几乎打败了欧洲各国,而就在维也纳第二次战败之前,哈布斯堡王朝需要向奥斯曼帝国进贡。黑海是奥斯曼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大部分也归奥斯曼帝国所有。甚至东南亚苏门答腊岛的亚齐也承认奥斯曼帝国的宗主权。

为什么奥斯曼帝国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从巅峰走向了教师流失、土地流失的局面?为什么奥斯曼帝国没有延续两百多年的辉煌,却一直徘徊到崩溃?

单纯的知道一场战争或者某段历史显然不能回答以上问题。只有了解了奥斯曼帝国的全部历史,才能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然而,在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下,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充满了各种刻板印象。卡罗琳·芬克尔教授试图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从更中立的角度描述这段历史。她出版了自己的书《奥斯曼帝国:1299-1923》。这是第一部用大量奥斯曼土耳其原料在英语世界写成的奥斯曼通史,在土耳其非常流行。

卡罗琳·芬克尔是英国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奥斯曼历史博士和奥斯曼研究专家。她在伊斯坦布尔生活了15年,对土耳其有着深刻的理解。

奥斯曼帝国:1299-1923讲述了从13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建立到1927年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发表伟大演讲的漫长历史。它向我们展示了奥斯曼帝国成为霸主,一步步成为欧洲病夫,最后崩溃的历史脉络。

纵观奥斯曼帝国60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军事制度、税收制度、认同感与奥斯曼帝国的兴衰息息相关,几乎控制着帝国的兴衰。

首先,从帝国的支柱到叛乱源头的禁卫军

卫兵作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项特殊服务,在帝国的崛起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起初,奥斯曼军队只是一个掠夺性的联盟。其成员非常混杂,宗教色彩非常淡薄,其中有大量基督徒。

随着被征服领土的扩大,奥斯曼开始采用少年征兵制度,并建立了禁卫军。

奥斯曼人招募青少年,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和文化教育,并灌输忠于苏丹的信仰。这些青少年大多来自基督教家庭,主要在巴尔干半岛。进入禁卫军的青少年将被迫皈依。

卫兵被视为“苏丹的奴隶”,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主力,对帝国的扩张起到了重要作用。统治帝国的官员基本上都是锦衣卫出身。

然而,后卫是一把双刃剑。一代苏丹死后,为了巩固权力,他的继任者不得不讨好卫兵。通常的做法是给予奖励,比如出征前给钱,征服新地区后分赃。

结果,近卫军的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废除了苏丹。

18世纪禁卫军很强大,但战斗力已经很弱,完全成了乌合之众。大量游手好闲的人进了锦衣卫,拿了工资,但训练很少。但是兵变越来越频繁,只要不可取,就发动兵变,锦衣卫成了帝国的坏疽。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对北方新出现的强大敌人俄罗斯毫无抵抗力。苏丹塞利姆三世试图改革,却被卫兵杀死。

19世纪上半叶,马哈茂德二世最终废除了禁卫军,建立了一支新的军队,并发起了改革,但为时已晚。

长期以来,为了维持禁卫军的忠诚,帝国财政已经枯竭,禁卫军频繁兵变造成的混乱破坏了经济和国家的统一。

17世纪末,为了应对国内外危机,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奥斯曼帝国不得不饮鸩止渴,进行税制改革,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第二,税制不完善和地头蛇的出现

1683年,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开战。维也纳战败后,奥斯曼遭受了一系列失败。

此时,奥斯曼帝国的财政已经枯竭,原因有很多,比如战争费用、皇室的奢侈开支、全球贸易路线变化导致的贸易垄断收益的急剧下降。

为了应对危机,帝国进行了税制改革。所谓改革,就是把三年税制变成终身税制。

所谓税包,就是把一个地区的税权拍卖给一个个人,他先把钱付给帝国政府,然后对这个地区征税,以获取差价,为自己谋利。

这个税制本身就很落后,原来的三年期也能稍微防止地方势力接手。但为了应对危机,在税包成为终身制度后,一些地方势力迅速扩张,成为有实力挑战中央的地方豪强。

时间久了,地头蛇可以截留税收,奥斯曼帝国不得不派兵镇压地头蛇。而打架意味着消耗更多的财政收入,所以要把更多地区的包税期改成终身制,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地头蛇的扩张不仅消耗了帝国的实力,还导致了割据。

19世纪部分地区独立,与地头蛇的扩张有很大关系。比如埃及、叙利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

财政收入的缺乏和对外战争的失败也导致了另一个严重的后果。帝国不得不向西方列强借外债,这给了他们干涉内政的理由。

19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实际上变成了半殖民地。帝国政府欠下大量外债,大量国内产业被西方列强控制。地头蛇成了列强用来对付帝国政府的工具。比如很多巴尔干国家独立的背后,都有西方列强的操纵。

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生存下来,完全是因为大国之间的矛盾,大国需要在这里维持力量的平衡。

第三,身份危机

卡罗琳·芬克尔在描述19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时强调了身份危机。其实从整个叙事来看,身份危机自奥斯曼帝国建立以来就一直存在。

奥斯曼帝国始于1299年,由奥斯曼人自己设定。今年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事情,纯粹是因为运气好。根据伊斯兰历,今年是700年,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在今年,只是为了增强认同感。

事实上,奥斯曼人最早出现在历史书上是在1301年,当时奥斯曼军队在一场战斗中击败了拜占庭军队。

为了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合法性,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学家在15世纪做了一个梦:第一个苏丹待在圣人家里,梦见肚脐上长了一棵大树,树荫覆盖了整个世界。圣人解释说,这意味着上帝给了你和你的后代皇帝的宝座。

14世纪,奥斯曼只是西亚众多土库曼部落中的一个。他们不断吞并周围的其他小国,到14世纪末成为最具威胁性的力量。奥斯曼人为了提高自己血统的高贵程度,声称自己的祖先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奥古兹部落,但实际上这是无法考证的。

占领君士坦丁堡后,奥斯曼帝国自认为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暂时在其统治下得到基督徒的承认,但西方国家完全拒绝。

1478年,克里米亚汗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带来了一笔政治资产,即克里米亚汗国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但在伊斯兰世界,奥斯曼帝国还是有很多竞争对手的,比如伊朗的萨法维王朝,埃及的马穆鲁克。

16世纪奥斯曼帝国消灭马穆鲁克王朝后,获得圣地保护者称号,得到一半穆斯林的认可。另一半穆斯林萨法维王朝依然不认同奥斯曼的主导地位,双方打了几百年仗。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封建王权不再被承认。

19世纪,民族主义盛行,奥斯曼帝国生活着许多民族,但没有主要民族。由于帝国之前的宗教宽容政策,虽然伊斯兰教被视为国教,但穆斯林并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在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地方豪强的怂恿下,奥斯曼帝国的分裂主义愈演愈烈。

为了应对身份危机,奥斯曼帝国提出了奥斯曼、伊斯兰、泛土库曼等,希望获得广泛的公众认同,但均告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领土所剩无几,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凯末尔的土耳其身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也造就了一个现代的土耳其国家。

然而,曾经横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奥斯曼帝国已经不复存在。

4.奥斯曼帝国为什么衰落?

卡洛琳·芬克尔在《奥斯曼帝国:1299-1923》的叙述中,军事制度、税收制度和认同感是推动奥斯曼帝国扩张的三驾马车。帝国扩张结束时,这三节车厢未能维持帝国的可持续发展。

奥斯曼帝国衰落的时候,苏丹历代都试图改革,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维护帝国的荣耀。这三节车厢成了障碍。

但是,军事制度、税收制度和认同感的落后并不是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原因,而三者的落后实际上是奥斯曼帝国衰落的表现。帝国衰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与东方的中国相比,奥斯曼帝国一直与西方保持着联系,很早就开始向西方学习,但最终还是陷入了被别人屠杀的境地。19世纪末,东方的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最终成为半殖民地,结局非常相似。

两国有相似之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体,政治制度以专制王朝为主。无论是前期改革还是后期改革,两国都没有及时触及最根本的经济层面,即没有跟上工业化的步伐。这是两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改革仅限于军事技术层面,而西方政治制度在后期完全照搬。但是落后的农业经济根本无法支撑这一改革,最终导致两国成为半殖民地国家。

只有中国比较幸运,认同感没有太大问题,从而避免了奥斯曼帝国分裂成40多个国家的结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双翅目 蚊子是什么动物类型 它由哪些特别的生活习性下一篇:见死不救 秦国灭亡五国时为什么齐国会见死不救 不是不救而是救不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