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中国成为超大规模国家 中国成为超大规模国家 是两千年持续用大一统对抗游牧部落的结果

导语:中国之所以成为超大型国家,是两千年来不断使用大一统对抗游牧部落的结果。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中国从秦始皇建立了郡县制大一统帝国之后,直到清朝末年,虽然中间偶有分封制的反复和分裂时期,但是中国总体上有一种大一统的强大力量存在,这种力量不仅仅包括暴力,还包括大一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现象,那就是中国不断地扩大疆域、繁衍人口,最终达到大清那样的地广人多的超大规模国

中国之所以成为超大型国家,是两千年来不断使用大一统对抗游牧部落的结果。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中国从秦始皇建立了郡县制大一统帝国之后,直到清朝末年,虽然中间偶有分封制的反复和分裂时期,但是中国总体上有一种大一统的强大力量存在,这种力量不仅仅包括暴力,还包括大一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现象,那就是中国不断地扩大疆域、繁衍人口,最终达到大清那样的地广人多的超大规模国家。 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多年的时间,中国做了什么,让自己从小变大,从弱变强? 其实,中国两千多年的时间只做了两件事:用自身大一统的力量和模式,与不同的部落对抗,并最终使他们归化。在与不通过部落斗争的过程中,中国疆域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国家。 那中国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一、中国大一统的先进性,打破血缘地缘关系限制,基于行政文书制度实现大规模国家的有效管理,让中国成为当时东亚世界唯一的「 ”现代化”国家,君主实现专制力量极大化,没有掣肘。 秦朝把中国由分封制国家变成了大一统的郡县制国家,基于行政文书制度对国家进行管理,替代了之前几千年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社会制度。这让中国成了当时周边世界里唯一的「 ”现代化”国家,并且这个优势几乎保持了两千年。 以周朝为例。周朝是基于血缘进行分封制的封建制王朝。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各个封国领主血缘关系变淡,彼此的亲近感消失,彼此之间的关系最终完全被利益问题主导,各个封国因此征战不已。最后,变法最积极、执行最彻底的秦国重新统一了天下。 秦始皇君臣鉴于分封乃天下动乱之源的认识,建立了郡县制的大一统国家。整个国家基于行政官僚制度这一套文书系统对社会进行管理,实现大一统政治。后来汉朝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的格局,君主成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独裁者。 在东亚世界里,大一统的社会政治形态,就是当时政权的「 ”现代化”样板。 大一统政治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文化,其力量和模式,相对于分封制和更落后的部落联盟制,其优势非常明显。 还是以周朝为例。周朝分封制之下的国家治理,主要还是依靠贵族。在天下共主周王这里,贵族垄断了官位和行政权力,贵族即是官僚。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权力很有限,因为贵族名下的军队、财产、人口,周王无权直接指挥。周王所能调集的资源也就很有限。这个问题在各个封国内部也穿在,封国的国君对下级贵族也无可奈何。 但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与牛耕的普及,平民从贵族名下逐渐独立了出来,于是各个封国的国君就为这些平民提供保护,当然代价就是平民要交税、要当兵,国君也因此另外成立了一套行政文书制度对这些平民事务进行管理。最终,国君在直接管理众多平民的情况下,其力量比分封制时期就有了大幅度提升。原来国君向下级领主要钱要兵时,还要看他们脸色。现在则完全不同了,国君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灵活地部署军队、筹集钱粮,而不会受到掣肘。 从组织效率和效能上看,大一统这一整套政治文化制度,能把整个国家的力量进行调度和管理,而且只依据最高统治者的意志。超越了血缘和地缘关系的一套行政与文化制度,是与大一统的绝佳配合,是实现最高统治者意志的最好工具。 因此,中国以大一统的力量对抗外来的游牧部落政权的同时,大一统这一整套优势制度也吸引处于部落和部落联盟阶段的统治者。 对于游牧部落政权的统治者来讲,中国的制度对他们充满了诱惑力。因为这种制度能把统治者的权力和力量扩展到极致,同时还不会有掣肘,这是每个统治者都想要得到的。 二、游牧政权,多为部落联盟性质,主要是由战争的需要而结成组织,内部实行军事贵族民主制度。 中国从秦汉开始,周边的威胁主要是来自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政权。游牧民族政权还基本处在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性质。 部落的发展程度处在原始社会的中末期,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其政治还停留在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阶段。部落联盟则是由几个亲近部落、邻近部落由于某种需要结成暂时或永久性联盟的社会组织。部落和部落联盟社会的发展程度是远远落后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其联盟性质也决定了其政治的松散性。 我们选取两个例子进行分析,匈奴和拓跋鲜卑。 先说匈奴。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综合《史记》和《汉书》的相关记载和相关专业研究结果看,匈奴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氏族组织还没有解体,此时北方的赵国、燕国各自对抗小股匈奴游牧队伍。到了前3世纪前后匈奴才开始由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将蒙恬赶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又过了没多久到汉初时,匈奴开始强盛起来,兵民一体,公共草场与牲畜私产并存,各个小部落联盟形成了大部落联盟,大单于是最高军事领袖。 再说拓跋鲜卑。作为鲜卑族的一支,拓跋鲜卑是鲜卑人和匈奴人的混血。从拓跋力微开始,部落有了很大发展,蒙古草原各部落纷纷成为拓跋联盟的新成员。当时除了帝室十姓外,其它异姓诸部加入拓跋联盟的有75个姓。除本部外,四方诸部还有35姓与拓跋部落经常发生朝贡关系,「 ”凡此诸部,其渠长皆自统众”,他们只是与拓跋保持岁时朝贡,即政治上交聘或从属,经济上交换的关系。 拓跋鲜卑属于典型的部落联盟制。本族各部落构成联盟的主体,其他朝贡部落构成联盟的外围。 三、中国对抗游牧部落政权的两条路径:用大一统的力量和制度打败他们并使他们归化,或者无法打败他们但仅以文化依然能使他们归化。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中国与匈奴和拓跋鲜卑对抗的过程。 1、匈奴: 公元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匈奴变得强盛。而此时的汉朝,经历了中原十几年的改朝换代战争,社会被摧残,经济残破,没有力量正面对抗势头正劲的匈奴游牧政权,因此采用了和亲政策。这是韬光养晦的战略智慧。 到了汉武帝时,汉朝已经发展了近70年,积累了足够的力量和财富。汉武帝在完成了汉朝内部政令统一和集中力量的工作之后,于公元前133年对匈奴展开反击,正式结束了韬光养晦战略。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在汉军及投降的匈奴人簇拥下「 ”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匈奴在汉朝的持续高强度打击之下,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五单于争位。最后剩下两位,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率众投降了汉朝,郅支单于则西逃,最终被陈汤斩于西域康居国。后来汉朝让呼韩邪单于率部众返回漠北,并把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匈奴成为了汉朝属国,恭敬而顺从地对待汉朝60多年。 在汉朝打击匈奴的战争中,匈奴内部不同级别的王、单于、部族首领等率部投降汉朝的不计其数。 到了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公元48年,南匈奴首领醢落尸逐鞮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而北匈奴依然叛服不定,最终东汉决心彻底摧毁北匈奴。公元89年,汉朝窦宪大败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南麓勒石,铭刻《封燕然山铭》纪功。 北匈奴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黎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东汉又多次派出大将打击匈奴残余力量,匈奴只好继续向西逃窜。 而归降的南匈奴,他们的后代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北方草原残留的匈奴人渐渐演变,成为了鲜卑族、突厥族、契丹族、蒙古族的祖先。 中国用大一统之力才能够对抗匈奴,最终使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在中国彻底消失了,他们一部分跑了,一部分融入了汉族和其他民族。最终,只有匈奴的姓氏及其部分文化习俗被保留了下来。百家姓里的刘姓、复姓呼延、独孤等,其祖先的一支很可能就是匈奴人。 2、拓跋鲜卑: 拓跋鲜卑人建立了北魏,这是一个很强大的政权,他与南朝的宋齐梁并立,统一了中国整个北方。 中国对抗拓跋鲜卑的过程,不像汉朝对抗匈奴那样硬碰硬,而主要依靠的是中国大一统文化制度的力量。 拓跋鲜卑在前秦崩溃之后迅速崛起,它东征西讨,先后消灭了北方的多个胡族政权后统一北方。拓跋鲜卑崛起并统一北方过程中,此时的汉族政权东晋基本没有什么作为,只是在南方自保。 北魏在逐鹿中原的过程中,随着统治区域扩大人口增多,其原有的制度已不能适应这种新局面。拓拔鲜卑的统治者也深刻认识到,游牧部落的做法无法有效治理中原,要想稳定统治,并获得稳定的财政来源,必须要按照中国的方法进行治理。于是,北魏开始实行了编户齐民、均田制与定居等一系列政策,很快北魏把自己游牧的特性丢了,变成了与中原王朝一样。北魏政权因此有了稳定可靠的税赋收入,摆脱了游牧部落靠天吃饭经常内讧的死结。 经过道武帝、太武帝两位伟大人物的努力,北魏的基业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到了孝文帝时期,终于推出了全面汉化改革的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拓跋鲜卑人是自发自愿地向中国文化靠拢并融入。在便于统治的同时,北魏君主也逐渐加强了专制集权。孝文帝的汉化、改官制并迁都,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集权,实现皇帝的彻底独裁专制。 史学界多说孝文帝改革是为了实现经天纬地的雄图大略,但实现雄伟目标不一定要迁都。孝文帝迁都是为了远离鲜卑军事贵族聚居的平城,摆脱他们的掣肘。中国大一统制度所带来的力量诱惑,足以使君主不惜摆脱一切来实现它。 虽然孝文帝死后,北魏的政局很快变得混乱,最终导致了北魏的分裂,但是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已经用自己的文化成功地把拓跋鲜卑融入了进来。 结语:古代大一统的中国,力量与文化并用,或者只用文化,持续不断地使中国这个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征服匈奴和拓跋鲜卑是两个典型例子,一个以力量为主,一个以文化为主,最终达到的目的都是:把外部威胁化于无形,同时扩大了领土,也为本民族增添了人口和新鲜血液。 中国后来的历史一再重复上演这两种对抗游牧部落的模式。突厥被大唐消灭,模式与匈奴如出一辙,一部分归附,一部分被打得向西逃窜;归附的突厥则彻底融入了汉族和其他民族,自身消失于无形。契丹族和女真族,基本是按照拓跋鲜卑模式融入了中国大一统文化。他们在文化上自觉自愿地向中国靠拢,北魏、辽朝和金朝从游牧部落被汉化到了修长城的地步。元和清,这是拓跋鲜卑模式的放大版,他们占有了全部中国领土,但是最终中国依然依靠自己大一统的文化,把游牧部落演变为中国政权。 在对抗部落政权的过程中,中国领土不断扩大,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最终使中国成为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为近现代中国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今天的原创首发文章,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多尔衮怎么死的 多尔衮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多尔衮怎么死的下一篇:红死魔的面具的作品赏析 红死魔的面具的作品赏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