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他和郭子仪并称李郭 他和郭子仪并称李郭 曾以一万硬刚十万 被誉为大唐中兴第一战功

导语:他和郭子仪又叫李郭,曾被誉为大唐中兴第一战功,身价一万,区区十万。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家快看看吧!在中国古代,「 ”武穆”是个高大上的谥号,意即「 ”德才兼备,神武有功”。因此,死后能够得到「 ”武穆”这个谥号的,无一例外都是彪炳青史的战神级人物,比如岳飞、曹玮。除了他们,历史上还有一个牛人也被谥「 ”武穆”,而正是得益于他的存在,大唐王朝才得以在安史之乱的浩劫中成功续命,他就是

他和郭子仪又叫李郭,曾被誉为大唐中兴第一战功,身价一万,区区十万。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家快看看吧!

在中国古代,「 ”武穆”是个高大上的谥号,意即「 ”德才兼备,神武有功”。因此,死后能够得到「 ”武穆”这个谥号的,无一例外都是彪炳青史的战神级人物,比如岳飞、曹玮。除了他们,历史上还有一个牛人也被谥「 ”武穆”,而正是得益于他的存在,大唐王朝才得以在安史之乱的浩劫中成功续命,他就是和郭子仪并称「 ”李郭”的李光弼。 01 异族骁将 李光弼这个名字,虽然看起来是个汉名,但他却是一位出身契丹族的将军。他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周时归降,凭借军功一直当到了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军中。作为一个「 ”军二代”,李光弼少时便弓马娴熟,又熟读《汉书》,能文能武。在父亲的推荐下,他很早就进入军队中摸爬滚打,并得到当时名将哥舒翰、王忠嗣等人的赏识,在安史之乱前就已经做到了节度副使的高位。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李光弼受郭子仪举荐,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率军参与平叛。虽然后世常以「 ”李郭”来合称李光弼与郭子仪,但实际上一开始时,二人的关系极不融洽。为什么呢?因为本来李光弼的上司是安思顺,此人待李光弼甚厚,一度还想把女儿嫁给他。所以等郭子仪接替安思顺后,李光弼就觉得靠山没了,郭子仪上任势必对己不利,打算辞官归隐。正在犹豫间,朝廷命李光弼率兵东征的诏令到了。 李光弼敏感过度,以为是郭子仪施计加害于他,便用近乎哀求的口吻对郭子仪说,您要杀我就尽管杀,但请饶了我的妻儿。这时,发生了一幕令李光弼意想不到的感人场景:郭子仪急走而下,半搂半抱地将李光弼扶上堂来,流泪道,现在国家正在危亡之际,非公谁能担当平叛重任?如果公不愿就任,恐社稷将落入贼手!李光弼被郭子仪的高风亮节所感动,两人执手相持而拜,从此共谋平乱大计。二人的胸襟气量由此高下立判,这也是他们的最终命运会截然不同的重要原因。 02 临危受命 李光弼出征后不久,就打了一场硬仗。当时,叛军从老巢范阳南下后,攻克了重镇常山,并将其经营成一座重要的前进基地。于是,李光弼决定收复常山,以掐断叛军的后勤供给。他说干就干,率领五千朔方军进攻常山。当地百姓听闻王师到来,自发组织起义,将叛军守将安思义绑了,献给了李光弼。史思明听闻常山有失,即率二万兵马回援。李光弼大度地接受降将安思义以逸待劳、防守反击的策略,守城不出,分属下兵马为四部,以劲弩连番射敌,杀得叛军鬼哭狼嚎。叛军退兵时,他便派精骑出城突袭,叛军兵败如山倒,兵器铠甲丢得到处都是。不久后,郭子仪援兵赶来,二人合力大战史思明,在嘉山大破敌军,斩首四万级,俘敌一千余人、战马五千匹。河北十余郡闻讯,纷纷重新归顺大唐。 随着李光弼在河北捷报频传,朝廷遂任命他为范阳大都督长史,兼领范阳节度使,等于将端掉安禄山老巢范阳的重任交给了他。然而,正当李光弼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潼关失守、玄宗仓皇出逃。战局逆转,使他不得不放弃原先的战略意图,率军撤回朔方。 肃宗即位后,任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留守兼同平章事,让他率军前往太原,拱卫行在灵武。他一到太原,便关押了胡乱用权的侍御史崔众,整顿了太原的军队。不久,肃宗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的诏书到了。李光弼对使者说,崔众胡作非为,按律当斩,你若不宣诏,他只是侍御史;你若宣诏,那就是斩御史中丞。使者吓得不敢拿出诏书,李光弼除了崔众,三军震悚,全都誓死效命于他。 03 太原大战 太原是北方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李光弼前脚刚到太原,后脚史思明便率十万大军前来夺城。当时,李光弼的精锐部队已被抽调前往朔方,他手下只有九千兵马。加上临时征召的民兵,满打满算也就万把来人,而且战斗经验和叛军相比几乎为零。当时,有部将建议,敌强我弱,当加固城墙以增强防御力。他说,太原城方圆四十里,敌来再修,属于临时抱佛脚,有用吗?为此,他决心与叛军的战术针锋相对。叛军建造高楼,从楼上向城内射箭,他就命将士挖掘地道,一直挖到敌楼下方,使敌楼失去地基而倒塌。他还让人把地道挖到敌营腹地去,然后在夜间选派精兵突袭敌营,斩俘叛军一万余人。面对叛军的集团冲锋,他命人建造了二百人一起拉发的大型抛石机,一炮打去,敌人倒下一大片。看到城中粮草渐尽、士气低落,他便假意向叛军投降,而后趁其松懈率敢死队迅猛突击,差一点儿活捉史思明,打得叛军毫无脾气。 连番失利后,史思明完全丧失了获胜的信心,他将攻城任务交给蔡希德,自己溜之大吉。蔡希德就更不是李光弼的对手了,最终叛军在太原城下丢弃了七万具尸体后,只得撤围而走。 太原之战,是李光弼一生最为辉煌的一役。此战的胜利,不仅重挫了叛军锐气,更为后来收复两京奠定了基础。故而战后,朝廷封李光弼为舒国公,并加司空、兵部尚书衔,仍兼同平章事。 04 命途多舛 俗话说,月满则亏。太原之战后,李光弼迎来了他一生中最为痛心的一战——九节度使合攻安庆绪。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唐军惨遭失利。唐军败绩后,各路人马变兵为匪,沿途大肆劫掠百姓。唯独李光弼率军整齐地退回太原,与民秋毫无犯。 旋即,他代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镇守洛阳。但马上,老对头史思明又找上门来了。李光弼鉴于叛军势大,主动率军向河阳转移。史思明吃过李光弼的大亏,不敢进入洛阳。直到探得洛阳已无唐军一兵一卒,才进了洛阳城。 李光弼到河阳后,史思明尾随而至。两军对垒,李光弼率军猛攻,阵斩叛军骁将刘龙仙。史思明知道自己非李光弼对手,于是想出一个主意,让人将军中良马赶到河中洗澡,以展示自己兵强马壮。李光弼将计就计,找来几百匹母马,将叛军的良马都吸引到河阳城中。史思明派出火船来烧唐军浮桥,李光弼命人用百尺长杆顶住火船,使其自焚而尽。史思明使出浑身解数,最终也奈何不了河阳城半分。李光弼亲自登城督战,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唐军士气大振,杀敌数千,迫使史思明下令撤退。 作为洛阳的外围重镇,河阳被李光弼牢牢掌握在手,自然令洛阳城中的叛军寝食难安。李光弼以几千兵马令史思明几万大军无功而返,已经是极其难得了。可肃宗却偏偏听信鱼朝恩的话,要李光弼迅速收复洛阳。李光弼自知孤军必不能胜,遂联络仆固怀恩共同进兵。孰料,仆固怀恩违约未至,叛军趁机以优势兵力合围李光弼,将唐军打得大败。李光弼只能放弃河阳,向闻喜退却。 05 郁郁而终 河阳之战的失利,让肃宗意识到了自己的糊涂,于是他愈加重用李光弼。不久后,肃宗加李光弼为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尹、行营节度使,后又任命他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统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进攻史朝义军。他先克许州,活捉叛将李春,再入徐州,后又参加了收复洛阳之战。到宝应二年正月,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安史之乱终告平息。八年间,李光弼一直是唐军平叛主将之一,消灭了叛军大量有生力量,为平乱立下大功,《新唐书》甚至称赞李光弼「 ”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李光弼极会用兵,逢战必三思而后行,故常能以少胜多。他为人严谨,治军有方,所以其部在唐军中军纪最好,深得百姓敬重。如此名将,自然遭到了朝廷的猜忌。可他应对猜忌的方法,与老战友、老搭档郭子仪很不一样。他拒绝入朝面圣,能不离开老巢就不离开。朝廷遇到危难,他也是毫不关心,务求自保而已。这种表现,使其遭到了鱼朝恩、程元振之徒无休止的诋毁和诽谤,部将田神功等人对他也不再敬服,私下里说他枉受国恩,胆小怕事。对前途的无望和忧惧,最终击垮了这位战神。广德二年七月,就在安史之乱平定后的次年,李光弼便郁郁而终,时年五十七岁。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林森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文由「鱼羊史记」独家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欢迎转发朋友圈。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晏子二桃杀三士是怎么回事 晏子真用桃杀人吗 晏子二桃杀三士是怎么回事 晏子真用桃杀人吗下一篇:《恶灵古堡3:重制版》标准难度速通 仅用时51分钟 《恶灵古堡3:重制版》标准难度速通 仅用时51分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