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 ”誉满天下”与「 ”谤满天下” 「 ”誉满天下”与「 ”谤满天下” 谈谈大唐六朝名臣李德裕

导语:”“誉满天下”和“谤满天下”,说说唐六代名臣李德裕的以下文字材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点看看他们!引言 「 ”幼有壮志,苦心力学”,门荫入仕,历经宪、穆、敬、文、武、宣宗六朝。一生仕途跌宕起伏,与「 ”牛李党争”纠缠不清,集清名与污名于一身的大唐名相李德裕。李商隐称他为「 ”万古良相”,叶梦得赞他是「 ”唐中世第一等人物”,梁启超誉他为我国古代六大政治家之一,可谓清名标史。 唐宪宗时,

”“誉满天下”和“谤满天下”,说说唐六代名臣李德裕的以下文字材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点看看他们!

引言 「 ”幼有壮志,苦心力学”,门荫入仕,历经宪、穆、敬、文、武、宣宗六朝。一生仕途跌宕起伏,与「 ”牛李党争”纠缠不清,集清名与污名于一身的大唐名相李德裕。李商隐称他为「 ”万古良相”,叶梦得赞他是「 ”唐中世第一等人物”,梁启超誉他为我国古代六大政治家之一,可谓清名标史。 唐宪宗时,李德裕补任校书郎,后因父亲李吉甫担任宰相,为避嫌而到藩镇任职。父亲去世五年后,他才回朝任监察御史。唐穆宗时,李德裕任翰林学士,因「 ”善为文章”,深受穆宗器重,「 ”禁中书诏,大手笔多诏德裕草之”。随着「 ”牛李党争”进入白热化,李德裕被牛党排挤出朝,长期远任藩镇。唐文宗时,其虽一度入朝为相,但很快便再次被排挤出朝。唐武宗即位后,年过半百的李德裕才被召回出任宰相。他辅佐武宗外抗回纥,内平泽潞,加强皇权,「 ”是时王室几中兴”,武宗拜他为太尉,封卫国公。然而,唐宣宗即位后,把他贬谪出朝,并且一贬再贬。最终,李德裕死在崖州。 历代史学家大多认为李德裕之死源自「 ”牛李党争”中李党的失败,更有北宋苏辙等人认为李德裕是李党的首脑,使其留下党争之污名。本文将从名相李德裕性格上的缺陷入手,细说李德裕仕途命运与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无奈,并希望总结出其「 ”誉满天下”与「 ”谤满天下”的原因所在。 李德裕画像 出身世家,生逢乱世 赵郡李氏是汉至隋唐的世家大族,李德裕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其家族先辈「 ”冠内廷者两代,袭侯伯者六朝”。李德裕的祖父李栖筠官至御史大夫,于安史之乱时,带领精兵七千亲赴灵武支援唐肃宗,而且刚正不阿,力抗元载等权邪。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 ”少好学,能属文”,在唐宪宗时两度拜相,封赵国公,更辅佐宪宗开创了中兴之局,去世后被追赠为司空,谥号忠懿。可见,李德裕家族不仅人才辈出,而且忠君思想浓厚。 然而,出身世家、拥护皇权的李德裕却并未因此飞黄腾达。其仕途的坎坷,表面看来是「 ”牛李党争”所致,但追根溯源,皆因晚唐乱世中皇权日渐衰落。众所周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至高无上的权力是皇权,而皇权的标志性权力是皇帝立储。安史之乱后,因为藩镇割据,皇帝为防止强臣与强藩联合,开始任用没有子嗣的宦官出任藩镇监军,并使其掌握禁军,以此来维护自身统治。 然而,宦官虽没有子嗣,但可以通过结党来实现权力的延续。宦官的军权虽来自皇权,但势力膨胀后,一旦发现皇帝影响自身权力的延续,其便会杀之而拥立新君。这样,宦党的权力不仅得以延续,更得以增强。从唐宪宗开始,宦官弑君并拥立新君成为常态。可见,虽然晚唐还是李家王朝,但立储权却掌握在了宦官手中。这不仅促成了皇帝与宦官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厮杀的微妙关系,也成为晚唐「 ”牛李党争”的根源所在。 牛李党争 李德裕之所以与「 ”牛李党争”纠缠不清,从表面来看,似乎是因他与牛党党魁牛僧孺、李宗闵之间的私怨。但从根源分析,是因为牛党多科举出身,李党多门荫入仕。晚唐科举出身的进士不像门荫入仕的权贵子弟有门阀大族的支持,想在官场飞黄腾达,必须依附权宦势力,并成为权宦把持朝政的工具。与之相对应,门荫入仕的权贵子弟因家族利益与皇权绑定,不得不成为皇帝钳制权宦和宦党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大臣本身无意党争,也会因科举出身或门荫入仕而被划分党派,卷入党争。然而,身处如此无奈之乱世,李德裕却做到了特立不倚,恪守公德,实属难能可贵。因此,千年来,他得以誉满天下,清名流传。 恪守公德,誉满天下 李德裕认为:「 ”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附他物不能自起。故正人一心事君,而邪人竞为朋党。” 一心事君,经制四方 因此,在父亲李吉甫任宰相期间,李德裕为避嫌而到藩镇任职。两度为相期间,他更是「 ”绝于附会,门无宾客”。可见,李德裕并不是趋炎附势、结党营私之人。因此,从唐穆宗长庆四年到唐文宗开成五年,即使李德裕长期被牛党排挤在外,「 ”中怀于悒,无以自申”,也并未因此拉帮结派,致力于党争,而是一心事君,经制四方。 李德裕进献给唐敬宗的《丹扆箴》 忠心进谏,传为佳话 李德裕虽远离朝廷,但依然忠心进谏。长庆四年,面对唐敬宗即位后不理政务、声色犬马,亲小人、远贤臣的情况,李德裕几次向敬宗进谏。他不仅用唐太宗停献名鹰的故事劝敬宗崇尚俭朴,为民减负,还用唐高宗、唐玄宗不服用方士药物的事例劝敬宗勿信邪道,以社稷为重。此外,他还以汉宣帝时张敬虽出守远镇,梅福虽身处僻壤,却依然竭诚效忠进言的例子,向唐敬宗呈献《丹扆箴》六首。此事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任职藩镇,政绩斐然 李德裕任职藩镇,政绩斐然。首先,兴利除弊,整治祠庙。李德裕不仅革除了损害百姓利益的弊风旧俗,而且拆除了滥设的祠庙,使盗贼无处藏身,稳定了社会治安。其次,上奏朝廷,取消僧坛。这一举措不仅杜绝了藩镇节度使通过设置僧坛牟取厚利,还杜绝了成年男子通过削发出家来逃避徭役,隐瞒粮产。再次,整顿边防,完善防守。李德裕在蜀地西边抵御了吐蕃的进犯,在南方平定了南蛮等地区。经过李德裕的尽心治理,这些藩镇「 ”数年之内,夜犬不惊;疮痏之民,粗以完复”。 削弱宦权,加强皇权 李德裕出任宰相后,更能追根溯源,直击要害。多年历任藩镇,李德裕深知晚唐朋党乱政的根源所在。晚唐宦官能够掌握军权,皆因藩镇割据的存在。因此,依附权宦的牛党不惜牺牲朝廷利益,主张对藩镇实行绥靖政策,以保障宦权的延续。比如,大和五年,卢龙副兵马使杨志诚发动兵变,赶跑了节度使李载义。 晚唐藩镇割据示意图 唐文宗召集宰相商讨此事,牛僧孺竟说:「 ”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刘总暂献此地,朝廷支出八十万串钱而丝毫无所获。而今被杨志诚夺取,跟之前被李载义夺取没有区别,应顺势安抚,使他抵抗北方戎狄,不必追究他是逆是顺。”对此,司马光评价说:「 ”如僧孺之言,姑息偷安之术耳,岂宰相佐天子御天下之道哉!”姑息必然养奸,藩镇势力持续膨胀,只会导致大唐王朝走向灭亡。 因此,李德裕辅佐武宗采取了一系列削弱宦权、加强皇权的措施。第一,在外抗回纥、内平泽潞期间,削弱宦官监军的权力。李德裕与其父李吉甫一样力主出兵,平定藩镇割据。这不仅能彰显皇权,更能有力打击宦权。在平定泽潞时,李德裕总结出宦官监军的弊端:首先,除军队统帅直接指挥作战外,监军宦官也会按自己的想法指挥作战,真正的将领反而无法发号施令。 其次,监军宦官常从军队中挑选最骁勇的战士做自己的卫队,导致真正参加战斗的反而是老弱病残。再次,监军宦官另有他的军令旗,每次会战,一看失力,便会立刻在卫队的掩护下拔旗先逃,导致全军随即溃散。针对以上弊端,李德裕奏报武宗并获批准:今后由皇帝敕令各监军宦官,一律不准干预军政。且士卒一千人中,监军宦官只可挑选十人充当卫士。 李德裕平定回纥示意图 由此,不仅军队作战能力得到提升,监军宦官的权力也被极大削弱。第二,通过毁寺灭佛,切断宦官敛财卖官的途径。中晚唐时期,佛教不仅成为彰显宦权的文化载体,更成为宦官敛财卖官的重要途径。对此,李德裕先辅佐武宗移除了宦官管理佛教事务的权力。会昌三年,外抗回纥胜利之后,武宗下令修建征伐回纥的功德碑,但将其交予诸道收管。 宦官管理佛教事务的权力被分割,并逐渐收归台省。接下来,李德裕又辅佐武宗大力开展毁寺灭佛的行动,最终使数十万的僧尼和数千万顷的良田及大量财产再归唐王朝所有。这不仅切断了宦权的经济命脉,而且为破回纥、平太原、定泽潞提供了经济保障。李德裕通过辅佐武宗削弱宦权,加强皇权,为安邦定边、开创中兴夯实了基础,因而清名流传。 范祖禹评价说:「 ”李德裕之相武宗……大中以后无能继之者。”范仲淹评价说:「 ”李遇武宗,独立不惧,经制四方,有相之功。”然而,李德裕虽恪守公德,誉满天下,却又因私德失守,招致谤满天下,污名留存。 私德失守,谤满天下 众所周知,历代皇帝最忌大臣专权,所以通过各种体制来实现政治平衡。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之所以能沿用至清末,正是因为它实现了朝廷官员间权力的平衡。三省六部制是群相制,宰相之间互相制衡,可以避免专权情况的发生。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清高孤傲,用权太专 李德裕「 ”性孤峭”,「 ”以器业自负,特达不群”,可见他性格清高孤傲。他「 ”尤精《西汉书》、《左氏春秋》”,钦佩管子和西汉那些强有力的相国,所以在施政过程中,清高孤傲的性格就转变为了独断专行的作风。 比如,军事上,外抗回纥、内平泽潞期间,「 ”首尾五年,其筹度机宜,选用将帅,军中书诏,奏请云合,起草指踪,皆独决于德裕,诸相无预焉”。人事上,武宗时,宰相崔珙推荐柳公权任集贤学士、判院事。但李德裕因恩非己出,执意把与自己一向友善的柳公权贬为太子詹事。政事上,由于主客郎中韦博提议毁寺灭佛之事不宜太过,李德裕遂把其外调出朝为灵武节度副使。 由于李德裕用权太专,「 ”人多怨之”。其实,不仅是朝臣,武宗对此也早有忌讳。会昌三年,武宗便任命与李德裕不睦的崔铉为宰相。会昌四年,武宗再擢升杜悰为宰相。可见,即使武宗对李德裕万般宠信,也不允许专权的情况出现。会昌五年,长期被压制的权宦在杜悰和崔铉相继被罢相后,也开始积极采取行动,向李德裕发难。 他们一边通过各种方法向武宗控诉李德裕专权,引起武宗的不悦,一边开始密谋拥立新帝。于是第二年,唐宣宗便在宦官的拥立下即位。宣宗因为「 ”素恶李德裕之专”,所以在听政第二天,就把他贬谪出朝。当时朝臣对于功高权重的李德裕突然被贬,「 ”闻之莫不惊骇”,但为其说情者却寥寥无几。这是因为李德裕用权太专,损害了各方利益,破坏了朝政平衡。 被贬崖州的李德裕 爱憎分明,用权不公 史书说,李德裕「 ”好徇爱憎”,「 ”不能释憾解仇”,可见他性格上爱憎分明,有仇必报。但这也导致他用权不公,背负了党争的污名。首先,他用公权报私仇。李德裕「 ”疾朋党如仇”,且与牛僧孺和李宗闵有私怨。会昌三年,即使当时牛僧孺和李宗闵已不在朝任职,李德裕依然借昭仪叛乱之机报复二人,诬陷二人与刘从谏结党,最终导致牛僧孺被贬为循州长史,李宗闵被流放封州。 其次,李德裕用权单凭好恶。元和年间,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曾与时任翰林学士的吴武陵有过节。会昌五年,淮南节度使李绅弹劾吴武陵的侄子——江都令吴湘盗用程粮钱,并强娶所部百姓颜悦的女儿,而颜家的嫁妆其实是送给吴湘的贿赂。李绅认为吴湘所犯的罪状,依法应当处死。当时人们多认为吴湘是冤枉的,谏官也请派大臣重审。然而,李德裕因与李绅交好,对吴湘有偏见,所以对此案「 ”以为无与夺”,既不复查,也不重审,就批准了李绅的奏章,处死了吴湘。可见,李德裕用权「 ”好徇爱憎”,有失公允。 所以,李德裕虽无意党争,但却因此被认为是李党首领,同时也为牛党的打压提供了重要砝码。大中元年,唐宣宗即位后,牛党党魁白敏中借李德裕失势之机,指使吴湘的兄长吴汝纳控诉李德裕与李绅结党营私,枉杀吴湘。因此,当时已经被贬谪出朝的李德裕再遭贬。同年十二月,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第二年九月,李德裕又被贬为崖州司户。第三年十二月,一代名相李德裕在崖州郁郁而终。 李德裕雕像 结语 世人多说李德裕因「 ”牛李党争”失败而被贬死他乡。但攀附权宦、无所建树的牛党能以胜利收场,而特立不倚、恪守公德的李德裕虽佐武宗创中兴之局,却背负污名而终。这不仅是晚唐皇权衰落、走向末路的无奈,也是李德裕自身性格缺陷所致。他私德失守,授人以柄,使自己以悲剧收场,集清名与污名于一身。正如孙甫所言:「 ”德裕所与者多才德之人,几于不党。但刚强之性好胜,所怨者不忘,所与者必进,以此不免朋党之累。” 参考文献 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ps历史画笔工具磨皮 ps历史画笔工具磨皮下一篇:老沛县历史 老沛县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