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未被发掘的皇陵 万历皇帝陵寝发掘实录:三百年后被掘的报应之谜

导语:定陵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的陵墓。建于1584年至1590年,占地18万平方米。定陵地宫是目前明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宫,但实际上考古学家最初是想发掘明朝开国皇帝朱迪的长陵,定陵的发掘只是一个偶然。然而,这次事故让考古学家们在想来的时候仍然感到震惊... [来自] 盗掘定陵是“练手” 80岁的定陵发掘见证人、发掘队队长赵其

定陵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的陵墓。建于1584年至1590年,占地18万平方米。定陵地宫是目前明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宫,但实际上考古学家最初是想发掘明朝开国皇帝朱迪的长陵,定陵的发掘只是一个偶然。然而,这次事故让考古学家们在想来的时候仍然感到震惊...

[来自]

盗掘定陵是“练手”

80岁的定陵发掘见证人、发掘队队长赵其昌告诉记者,他担任考古队长时只有20多岁的北大历史系考古毕业生,被任命为考古队长时感到惶恐不安。鉴于长陵的发掘毫无头绪,请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找一个较小的陵墓“试挖”。考虑到定陵建设较晚,地面建筑保存较好,以后更容易修复。而且,万历是明朝最长的统治者。当了48年皇帝,史料可能更多,所以长陵的发掘改为定陵。

[调查]

城砖坍塌,打开挖掘之门

队伍来到定陵后,开始在宝成面前勘察。经过几天的努力,队员们都脖子僵硬,腰酸腿疼,筋疲力尽。然而,他们仍然没有得到任何回报。有一天,当队员们溜达到宝城的拐角处时,队长赵其昌突然发现几块城砖坍塌在离地面三米多的城墙上方,露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圆孔!由于没有梯子,队员们拿着梯子来到洞口。经过观察,这个洞就像门券的上端,在明亮的地方可以分辨出砖块的痕迹。“这是地宫的入口!”球员们欢呼雀跃,抛开了长久以来的困惑。

随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乃来现场勘查。根据他多年的经验,估计也是地下玄宫的入口。

民工无意中发现了定陵的“钥匙”

由于挖掘工作量大,挖掘委员会从十三陵周围的村庄雇佣了60多名农民。1956年5月17日,定陵出土的第一铲土在这一天被铲起。挖掘工程是在宝城内发现的洞外挖一条宽3.5米、长20米的深沟,目的是感受情况。

两个小时后,宝成内建的石条就露出来了。在一条石条前,一个民工突然惊喜地大叫:“石条上有字!”大家循着声音,把石条围住,才发现石条上显示出一个浅浅的刻字:“隧道门”。听到这个消息后,吴涵和夏奈驱车前往施工现场,一致得出结论“这是地下弓玄隧道的入口”。10多天后,当壕沟挖到离地面4.2米的深度时,发现了一堵两边整齐砌有城砖的砖墙。两堵墙之间的距离为8米,就像一条弧形的小巷,从南向北弯曲延伸。这段由砖墙组成的通道是史书中记载的第一条通往皇陵的隧道——“砖隧道”。

进入1956年9月后,一直不顺利的发掘工作有了重大转机。参加发掘的民工栾世海在土里偶然发现一块刻有字迹的小石碑。小石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这块石头有十六英尺深,距离金刚墙正面皮肤三英尺深。这块小石碑后来被考古队称为“开启定陵地下玄宫的钥匙”,至今静静地躺在定陵博物馆展厅的玻璃柜里。

[挖掘]

找到地宫的入口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

明朝时,人们把地宫的墓墙称为“金刚墙”。显然,这块小石头清楚地指出了地宫的具体位置。在通往保定市中心的方向,考古队挖了第三条探沟。

第三条探槽开挖后不久,发现了两道东西向的石墙,南北相隔8米,由斑驳的石条构成,全长40米。这就是“石头隧道”。找到“石洞”就意味着地宫不远了。

果然,在石头隧道的尽头,出现了一堵横跨南北的大墙。墙高8.8米,厚1.6米。厚墙基础铺4层石条。石基顶部由56层城砖和砂浆制成,顶部覆盖有黄色琉璃瓦檐。这就是小石碑上记载的“金刚墙”。通过队员们的仔细观察,发现金刚墙的中心是一张桂形的砖门券,上窄下宽。由于多年来陵墓道路填充的侧向压力,它凹进了两厘米多。桂形门券上的砖是不用砂浆砌的,方便了挖掘者拆墙。可以断定,归兴的门票是埋葬皇帝后的地下玄宫。

那是1957年5月17日,从特遣队挖到第一把铁锹到发现金刚墙印章,一周年纪念。

戴上防毒面具去地下

从发现金刚墙的那一刻起,各种谣言就在参与发掘的当地人和民工中传开了。有人说陵墓里全是毒箭、飞刀、毒气,有人说地宫前设陷阱,人踩了就翻。

为了保证队员的安全,考古队决定戴上防毒面具,进入金刚墙。

金刚墙上开了一个缺口,一股黑气带着霉味从洞里爆出来。当累积了300年的腐烂霉气稍稍消散时,赵其昌第一个从敞开的洞口钻了进去。老人回忆说,当时为了保险起见,他把绳子绑在腰上,戴上防毒面具,把衣服的袖口都扣好。即便如此,内心的紧张还是难免的。“地宫太安静了,静得让人惊慌失措,毛发倒竖,一种说不出的恐怖和荒凉感深入骨髓。”

[进宫]

出土了4000多件文物

进入地宫,发掘小组测得地宫深度为6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纯石结构,无梁柱,有券有拱。它由五个高厅组成:前、中、后、左、右。每座寺庙都有一条隧道相连,每座寺庙之间都有一扇石门隔开。最后,在宣宫后堂的灵柩床上发现了三具巨大的猩红色棺材。有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孝敬皇后和小椴皇后。后来新华社报道“尸体腐烂,骨架完好,毛发柔软有光泽。尸骨周围堆满了数不清的金银玉器和数百件罗沙织锦,有些是300年后闪闪发光的。织锦的发现对于了解和研究早已失传的明代特有的丝织技艺具有重要意义……”

当挖掘者清理万历自贡时,即使挖掘了一半,他们也很难到达文物。棺材里还有很多没有清理干净的祭祀用品,没有空的缺口,他们不能无视文物,随意践踏。后来,赵其昌想出了一个“土”的办法,做了一个方形的木箱,箱子的四个角上钉着四根木腿,木腿的顶端交叉着两根木杆。另外,沿着棺材两侧钉一个略高于棺材的长方形木架,将木箱的两根木杆放在木架上,挂在棺材里。这样文物就不会被挤压,可以随时来回移动。经过一年多的整理,已出土文物4000多件。

皇后的骨头后来被摧毁了

定陵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使考古学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文物并没有完全保存下来,直到30多年后才完成发掘报告。最遗憾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大地,沉睡了数百年的万历三帝也未能幸免。在红卫兵“打倒地主阶级领袖万历”的口号下,发现了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的万历皇帝和皇后的遗骨。

1966年8月24日,慈禧太后的三块骨头、一箱画像和数据照片被抬到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接受批评。十几个大男人拿起大石头先把骨头砸碎,然后放火烧了,在随后的暴雨中消失了。

300年后万历皇帝的陵墓被挖掘时的报应之谜

明朝有四个皇家墓地:朱元璋祖父母葬的盱眙祖陵、朱元璋父母葬的凤阳陵、朱元璋葬的南京小陵、朱迪等13位皇帝葬的北京十三陵。其实湖北省钟祥市还有一个地方,就是明仙陵,只不过陵墓主人朱由之生前没有当皇帝,死后当了皇帝。朱祁钰国王的陵墓是北京海淀西山唯一的一座。“民变”的兄弟、明英宗的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后,朱祁钰不幸继位,后被抛弃。北京的“十三陵”规模最大,分别是长陵、仙陵、景陵、玉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司陵。其中有三个陵墓,一个是朱迪的长陵,第二个是世宗朱厚熜的永陵,第三个是朱翊钧的定陵。

在所有皇陵中,定陵是建国后北京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得到最高级别批准的皇陵。为什么选择定陵?根据目前已解密的相关文件,明皇陵的“请求报告”根本不是定陵,而是朱迪的长陵。历史上有很多谜团,似乎是一种报应,一种巧合,因为定陵动工的时候,就传出了“风水不吉利”的声音。

1956年5月19日,定陵终于确定发掘,确实是巧合。

其实定陵的发掘并没有专门的文献,只有一份《明长陵发掘请示报告》。根据公布的文件,这份报告最早于1955年10月4日,即发掘前一年,出现在国务院官员手中,并送交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Xi中勋。报告下方署名为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等。,他们都是当时中国大陆最高级别的文化官员。由于重要问题和签署人的特殊身份,报告及时转送主管文化工作的陈毅副总理,并上报周恩来总理。文化部文物司司长郑振铎、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夏乃听到这个消息时,认为条件不成熟,表示强烈反对仓促挖掘,导致高层产生争议。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向当时的“中国一号”主席毛泽东作了汇报。毛点点头后,批准了“原则上同意”一词。

长陵是和皇后徐的葬墓。永乐五年七月,许皇后死于南京后,命礼部尚书赵X、知县马文素、江西术士廖、高僧吴永和、秦阴阳等在京修陵。最后选择了昌平县的黄图山,按照朱元璋的《南京小陵条例》修建陵墓。于是,规划了明代最大的皇家陵园。永乐七年五月,破土动工。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当时的朱迪“车来见他,便以其山命名天寿山”,而他为什么要以天寿山命名也是有来历的。生于元至郑20年4月17日,即1360年5月2日,恰好是他的生日。四年后,1413年,长陵地宫基本建成,徐皇后府邸从南京迁来埋葬长陵。此后,享受寺庙的外部配套工程继续进行,直到三年后才完工。整个施工时间分摊了7年。永乐二十二年,死于内蒙李路上,同年十二月葬于长陵。地下宫殿被永久封闭了。到1956年,已经在地宫里静静地躺了534年的朱迪似乎注定要失败,并决心通过红头文件来挖掘。

然而,事情就这样改变了。

当时“长陵发掘委员会”成员夏乃负责发掘的具体技术指导,于是请他的学生、后来的首都博物馆馆长赵其昌做初步研究。那时候去长陵,雪下得很大。赵其昌带着侦察兵赵通海,在长陵呆了两三天,却找不到任何线索。向最先提出挖掘长陵的北京市副市长夏乃、吴晗汇报后,经过多次讨论,决定尝试挖掘朱迪长子朱高炽的陵墓,积累经验后再挖掘长陵。朱高炽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不像他的年轻一代,如朱翊钧,他直到47岁才继承了这个伟大的职位。大概是没有皇帝的命,皇帝只过了10个月就死了。寺名仁宗,宝名仙灵。因为在位时间太短,其陵墓不能太大,这是长陵的规定简化的。它只有基本的建筑,可以说是长陵的“精简版”。由于宝城前地形狭窄,为了保证龙脉不被破坏,风水不受伤害,减少了寺庙,陵墓宫殿因山丘而分为前后房屋。所以,当你去十三陵旅游的时候,你会发现,比起他老子的长陵,真的是太寒酸了。《昌平园图》过去只把仙灵所在的玉匣山称为“涂刚”,可见仙灵选址仓促或不严谨。

就在考古学家准备尝试挖掘陵墓的时候,吴晗和夏鼐又改变了主意。认为供奉陵墓意义不大,即使开启,也不可能给长陵的发掘带来多少有价值的参考。吴贤先提议试掘邕江皇帝的雍阮,遭到丁霞的强烈反对,理由是与掘长陵无异;试挖末代皇帝朱由检的司陵。吴晗觉得没意思。太小了。它是从公主墓重建的。后来,吴和把目光移向定陵。和岳南的《定陵地宫开玄》一书认为,吴和夏对定陵的看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定陵是十三陵中的晚期建筑,地面建筑保存相对较好,以后更容易修复。第二,万历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当了48年皇帝,史料可能更多。”这个分析是建立在定陵和长陵在建设整治上不会有太大变化的基础上的,确实可以为长陵未来的发掘积累经验。作为明史专家,当时的吴晗认为,长陵的发掘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目的,就是希望掌握第一手史料。后来的发掘证明定陵获得的考古资料确实很丰富。

但除了这两个原因,定陵是最早发掘出来的。还有其他原因吗?定陵和永陵其实都是明十三陵的“变种”,它们的规定与长陵大相径庭。景观、丰饶、毛、泰、卫、赵、德等法规同长岭。地宫设计和地面建筑齐全,但规模和比例较小,是长陵的“简化版”。从长陵积累的发掘经验来看,以上七座墓葬中选一座最为合适。但最终,阴阳师出了问题,可以说,朱翊钧的凌傲中标了。如果我们从1956年开始,把时间空推到336年前,也就是公元1620年以前,再看看朱翊钧的一生,理想主义者可能会看到某种“报应”。

在朱翊钧统治时期,就像现在一样,从上层社会到民间都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如今民间流传着“欲富则盗墓”的说法。当时有些人贪图地下宝藏。当时有很多大臣遭遇盗墓,希望法院下令取缔。然而,由于朱翊钧有意通过宦官敛财,他甚至“默许”了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盗墓行为难以禁止。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朱翊钧善于敛财,有经济头脑。用今天的话说,他应该是一个“外向”的领导者。挖掘矿藏,征收矿产税,是他的伟大发明之一。但默许太监挖坟盗宝是另一种创造。万历二十七年,朱翊钧派太监陈枫到湖广地区负责矿业税收。在湖北荆州,陈枫及其手下犯下了各种罪行,入室抢劫,恃强凌弱。甚至把孕妇的肚子剖开,把孩子压在水里淹死,总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通知境内的古墓”,盗走无数珍宝。起初,陈枫看到一个告密者的报告,说村民徐奈等人盗走了李原来的阳墓。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杨贵妃、之夫,年间的宰相。根据密报,小偷从杨墓中偷走了大量的陪葬品,并得到了两千金。此事未彻查,陈枫罚徐奈等人补金。听到这个消息后,朱翊钧心里暗喜,打算把所有的黄金上缴国库并没收。陈枫从这一事件中看到了巨大的财富,所以他在荆州挖了著名官员和富人的坟墓。当地官员怒不可遏,连老百姓都在背后偷偷往陈枫身上扔砖头,骂陈枫“该死”。

但是,陈枫并没有接受他的心意。他知道他的主人在想什么,甚至开始了在湖北钟祥市建造一座皇家陵墓——仙灵的想法。仙灵是曾祖父朱由之和他的曾祖母姜的陵墓。仔细想想,如果没有朱翊钧的意思,陈风干会盯着仙灵。陈枫不敢的恐怕有十个头。朱由之原名“兴县王”,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老子。风流皇帝吴后赵,于十七年病逝,无子,遂将皇位传给表妹,后者因明世宗而得名嘉靖。俗话说,我是英雄,英雄,儿子当皇帝。我自然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虽然我死了。因此,在中国历代帝王罕见的“大礼”风波之后,朱厚熜追朱由之,以宫睿的身份献帝,陵墓改为帝陵。《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三年八月,太监包杨奏称,“陵堂门壁规模小,天寿山陵制多建”。从郑德十四年到嘉靖四十五年,用了四十七年的时间来修建和重建仙灵。

仙岭紧挨着枣阳矿,陈峰利用采矿作为掩护进行挖掘。当地官员知道他们居心不良,拒绝开采,导致陈枫弹劾。官员们对人民有怨恨和仇恨,他们都想杀死陈风,这也导致了许多“民间起义”。朱翊钧没有“认真对待”陈枫,只是回忆了一下。这样的皇帝,连那些敢挖祖坟的人,都是无意识的?明明白白的说这个!三百多年后,他的墓被挖出来是报应吗?不知道是不是吴晗和夏鼐决定去发现定陵,想到了朱翊钧的“罪”。随着各方势力的相继逝去,吴、夏当年的想法,就像的葬法一样,成为历史的谜。

300年后挖定陵,又有一个说风水不好。在选择修建陵墓的土地之初,发现有凶兆,预示着将来会有大灾难。

朱翊钧是明朝朱载垕皇帝隆庆的第三个儿子。他10岁即位。选地建陵,是档案大臣张病逝,被诛后的事。这是由档案和内阁大学的继承者张四维提出的。万历十一年正月,朱翊钧当时才21岁,还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抱负的“愤青”,于是借天寿山过年的机会,开始了千年挑一最好的土的想法。当时,秦为他选择了几处陵墓遗址,但并不看好,他的风水也不好。如果一个位于石门沟,朝南,方向不宜,厅窄。而其他地方要么排名不均衡,要么倒掉沙水。不过在风水师看来还有另外两个风水宝地,一个是兴隆山。风水大师的评价是主峰高耸,山拱起,河水绕脚流,水来贺喜,形似莲花,案似龙楼风亭,堂明,辅弼严,堪称至尊最贵之地;另外一个地方是小玉山,很符合风水宝地的格局。山有威严,水星行龙,金星立点,左右四辅,拱顾天下,堂直立,沙水深情。那年9月9日,朱翊钧以中秋节的名义,亲自去见了兴隆山和萧玉山,并在现场初步确定了萧玉山,请两宫太后正式敲定。次年9月,在梁宫太后的命令下,朱翊钧趁秋祭陵之机,正式定下小谷山,即现在的定陵遗址,并使小谷山容易被命名为大谷山。

定陵于当年11月6日破土动工,万历十八年竣工。但是在挖掘地宫的时候,却是不祥之兆,风水大师设置的未来放置棺材的地方发生了意外,挖出了一块大石头,宝床下面也没有土,严重的犯了风水禁忌。出了这么大的风水漏洞,也算当时的“政治事件”,推荐陵墓选址的大臣被吓死了。这位名叫梁的部长趁机参与了徐学默、侍郎等人的“造孽”。梁一开始也推荐了陵墓遗址,但徐学默和认为大别山才是真正的龙洞。梁建议,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应该选择土地进行重建。当时对佛教深感忧虑又非常迷信的朱翊钧似乎不信,一反常态地做出了一个令大臣吃惊的决定,说祖山陵种在天寿山,子、神、太阳万岁,当归全葬在这座山上。又下诏,劝大臣停止争论,首功寂地是大玉山。很多大臣都说大禹山不吉利,所以也受到了惩罚。据说朱翊钧的嘴是不信的,说得好听一点,但他心里还是达不到目的,他很困惑。第二年,“意外”悄悄带人看了几个地方,还是不理想,就放弃了,彻底死了。然而,在6年的陵墓建设过程中,关于定陵风水不吉利的讨论从未停止。巧合的是,300年后,是否发掘明陵的决定也引起了“朝臣”的争论。

据史料记载,万历二十三年,定陵已建五年。开国功臣、风水师刘伯温的第十一个孙子刘诗婷还写着“大禹治水不正”。要知道朱元璋在南京修建的孝陵是刘伯温选择的地点,刘诗婷的风水理论应该是祖籍。果然,24年后,李成攻破了大明的都城,后来让关外的满族人把国家夺走了。明朝灭亡,清朝兴盛,是另外一个故事。更巧合和神奇的是,三百年后,刘诗婷的话又实现了——定陵被新中国发现。如果报应真的有一点的话,朱翊钧和皇后的尸骨在文革期间被同一个不信的红卫兵拖出地宫,在“破除迷信”后焚烧。大禹山的风水真不吉利。

从最初的选址到300年后的发掘,无论是报应还是巧合,定陵肯定有太多的谜团,让你情不自禁!

[新闻链接]

定陵

十三陵是中国最集中、最完整的墓地建筑。它们是明朝第十三代皇帝和皇后的陵墓。它们位于北京西北约44公里的昌平天寿山脚下。定陵建于万历十二年,规模较大,仅当年就有3万多名士兵和工匠服役。里面埋葬着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孝敬皇后和小椴皇后。

定陵地宫通道

1956年5月17日,定陵开始挖掘。这是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规划发掘的第一座古代皇陵,也是中国唯一一座积极发掘的皇陵。这里出土文物4000多件,是研究明代陵寝制度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实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水泊梁山人才网 真实的《水浒传》:理想之上现实之下的水泊梁山下一篇:郭沫若挖墓后的报应 万历皇帝陵寝发掘实录:三百年后被掘的报应之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