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戊戌六君子被斩顺序 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斩首时周围老百姓拍手叫好 这是什么原因呢

导语: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愚民而已。中国传统儒教文化,是被独裁统治者篡改儒家文化后的产物。儒教文化的核心,就是让老百姓愚昧无知,自私懦弱,不敢反抗。大家注意,中国历朝历代,基本只要老百姓有口饭吃,就没有人去闹事造反,哪怕被官府欺压的不成样子。《红楼梦》中,荣国府当家贾赦看中了一个叫做石呆子的几把扇子,但后者不愿意卖。官员贾雨村为了拍马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愚民而已。

中国传统儒教文化,是被独裁统治者篡改儒家文化后的产物。

儒教文化的核心,就是让老百姓愚昧无知,自私懦弱,不敢反抗。

大家注意,中国历朝历代,基本只要老百姓有口饭吃,就没有人去闹事造反,哪怕被官府欺压的不成样子。

《红楼梦》中,荣国府当家贾赦看中了一个叫做石呆子的几把扇子,但后者不愿意卖。

官员贾雨村为了拍马屁,就谎称石呆子拖欠了官银,将他抓起来,把扇子全部抢走。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石呆子自尽而死。

大家看看,石呆子被整成这样,而且已经抱着自尽的决心了,为什么不杀了贾雨村和贾赦,然后再死?

说通俗点,石呆子没有敢和官员以及权贵富豪拼命的胆量。

戊戌六君子的变法,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

当时甲午战争刚刚打输,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所规定的赔款,为当时日本国家预算8000万日元的4倍强,相当于3亿6000万日元以上的银两。

同时,台湾也被割让出去。

这些巨额的赔款,全部转移到老百姓的头上,人民穷困不堪。

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似乎应该支持变法改革。

然而,戊戌六君子被杀时,老百姓却齐声叫好。

为啥?

愚民们是没有思想的,他们有的只是灌输给他们的思想。

满清朝廷所有的宣传和灌输策略只有一个,朝廷永远是对的,和朝廷作对不但自己死路一条还会殃及亲友。

以上这些并不仅仅是通过各种严刑酷法实现,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洗脑,从思想上瓦解老百姓的反抗意识和团结精神。

这种老百姓就像绵羊一样容易统治,随便被欺负也不会抵抗,甚至发展到根本不敢关心国家大事,朝廷说什么就是什么,无论有多不合理。

最终就变为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也就是一群强盗绑架了一群人质。强盗威胁人质,说他们是命运共同体,一旦强盗被警察打死,死前就会将人质全部杀掉。

所以,在警方解救人质时,人质不但不协助警察,反而帮助随时可以杀死他们的强盗。

这样的民族是没什么希望的,因为太软弱,太无能。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军和英军开战,傍边老百姓默然旁观,认为和自己无关。直到英军在三元里抢劫、掘墓、调戏妇女,老百姓自己利益被侵犯,这才群起而攻之。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不但编组了广东苦力团作战,当时在天津驻扎时当地老百姓蜂拥来出售食物给敌人。

甚至到了抗战时期,华北很多县城只有三四十个鬼子驻守,而县城往往有几万人。

这几万人就是冲上去让鬼子杀,也得把这三四十个鬼子活活累死。

迟浩田将军曾说: 抗日期间,七八个鬼子扛着太阳旗来扫荡,,他老家一个县城三四万军民在跑反。

戊戌六君子被杀时,民众叫好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朝廷告诉他们这是反贼。

如果他们为戊戌六君子喊冤,自己也可能被当做他们一伙,连带倒霉。

封建专制的恐怖,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理解的。愚民们的行为,也很容易理解,他们本能的同满清朝廷保持一致,以避免惹祸上身。

同时,愚昧让他们无法理解戊戌六君子的所作所为,认为他们是莫名其妙。

我们为什么说民国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以及新式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于我们利用了西方比较先进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改变了部分民众的思想。

孙中山为什么伟大?最主要的是他的思想,从精神上解放了部分中国人民。

当年黄埔系军人北伐,实力薄弱,武装低劣,兵力稀少,却能打败百万北洋军阀部队。

为啥?

因为黄埔军人是有信念和知识的新一代军人。

也就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至少是部分人民的思想解放,无论是三民主义还是马列主义,肯定比封建思想要先进百倍。

所以,这才有14年抗战,中国最后的获胜。

不仅有拍手叫好的,估计扔烂菜叶子的也不少……因为当时围观的大多数人,真的觉得这几个人该杀。

一个百日维新,103天的时间,一共发出去改革谕旨286件,平均每天近3件。而且,这些都是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变革举措,大多没有经过讨论和论证,直接发下去执行。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基层官员,平时就是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忽然之间天天有改革命令,别说执行了,看都看蒙圈了……

其实对于社会各阶层来说,清末虽然腐败,但是人们都钻进了一个利益体系,各自取利,铁板一块。一旦变革,旧的利益关系崩塌,大家都不愿意看到。

举个例子,废科举。

忽然之间废科举,绝大多数人是接受不了的。科举对于中国普通人的意义,绝对不是八股文这么简单。

首先,科举承载了底层老百姓唯一的“翻身梦”。

在封建时代,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人身上的阶级标签是很明显的。底层人民想要翻身,除了立战功,只能考科举。

科举并非一般人想的,只有考状元才能翻身。就算是你拿了个最基础的秀才称号,也可以获得一定的钱粮“补贴”,可以继续读书。而且,见了县官可以不跪,一般案子不受刑……这就等于高人一等了。

如果能考个举人,那就更了不得了。不纳税不徭役,和官员平等交往,甚至会被推荐为基层小官。

附近的农民和小生意人,甚至会拖家带口的前来,献上自己的积蓄,当佣人当帮工。因为攀附上举人,一般的衙门官吏就不会再来盘剥他们了。

这还仅仅是秀才举人,要是进京赶考弄个名次,一辈子的命运就改变了。

所以,普通人都盼着通过科举过上好日子呢!这忽然间废了科举,读书人怎么办?穷人怎么办?地方上的豪绅士族,也会着重培养自己的后代,通过科举继续延续自己家族的影响力,没了科举他们也疯……

当然,不是说不能废科举,只是说这事儿来的有点猛,大多数人一时间无法接受。

再比如说刑场上围观群众的主力,都是京城的贩夫走卒,普通民众。

他们已经很稳定的依附于依附于八旗子弟、权贵阶层。戊戌变法中的消减军饷、裁减绿营、撤销通政司等六个衙门……这些举措自然是改革社会弊端,但是直接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

举个例子,比如你是京城一家丝绸铺的伙计,本来每月都要往某些八旗子弟家送货,能赚不少钱。忽然有一天,人家不订货了,自然直接影响到你的收入。对于那时候只想过安稳日子的小老百姓,这可是个沉重打击。

再比如变法要破除迷信,把许多城乡的祠堂和庙宇,都改成新式学堂。咱们现在不迷信觉得是好事情,但是想想那个时代,有几个不迷信的?把祠堂庙宇都废了,一时间是接受不了的。

其实变法的内容都是好的,都是先进的,只是太过于着急,当时的普通百姓根本理解不了。

那个时代没有手机和网络,普通百信得到的信息很少,朝廷都认定变法的那些是“坏人”,老百姓能知道什么?拍手叫好,扔菜叶子很正常。

变法不容易,维新派太着急。

鲁迅先生说过:“先觉的人,历来都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排挤、压迫、放逐、杀戮,中国人格外凶。”

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老百姓拍手叫好,甚至有人说“我等深恶六贼,恨不能食其肉,饮其血,以表忠君爱国之赤诚!”

鲁迅在1922年《呐喊》中谈到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弃医从文的经历。一次课堂上,日本老师给学生们放映日俄战争幻灯片,其中就有一张是日本士兵正要砍下中国人的头,围着看的竟然都是麻木的中国人。

鲁迅在《坟 . 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更是写到:“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戊戌变法时候在看,八国联军的时候也在看。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老百姓百姓竟然在扶梯。侵略者进入京城,百姓居 然齐齐站在河沿,静静围观,摆出一副与己无关的看热闹神态。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还是在看。

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珠江北上之时,沿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他们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国侵入者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赛,当挂着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时,两岸居民竟然发出象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

英国统帅巴夏礼目击此景,十分疑惑不解。然后问其买办何以至此,买办说: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

国民愚昧,看客心理,麻木不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有名的汉奸带路党,就是他带领英法联军把圆明园洗劫一空,然后又做英国公使的翻译, 代表英国和恭亲王谈判,百般刁难。恭王怒道:“你等世受国恩,却为虎作伥甘做汉奸!” 。 龚半伦回曰:“我们本是良民,上进之路被尔等堵死,还被贪官盘剥衣食不全,只得乞食外邦,今你骂我是汉奸,我却看你是国贼。”

龚半伦振振有词,为自己辩护,不管怎么样,认贼作父祸害国家,就是大节有亏。但一点他说的是事实,国贼贪官逼良为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喊了几百年了,为什么人们还是无动于衷呢?在老百姓眼里,天下是皇帝的,是爱新觉罗的,和老百姓没什么关系。

清朝三百年的统治,最大的功绩就是造就了一个奴性的民族。当年的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很有骨气和自尊的,吴三桂之流只能算是民族败类。清朝用屠刀毁灭了民族的不屈挺拔,用文字狱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长期专制的结果就是百姓心目中只有一家一姓的意识,缺乏国家、民族的整体观念。正如鲁迅所言:中国人看到日军杀中国人,他们只是围着看热闹,认为与己无关。

梁启超说:“长期残忍地压制人民,使人民变成奴才,让人民的脊梁已经弯曲,而在面临外敌入侵、大乱当头之际,又指望人民在自已面前仍弯着腰当奴才,而在外敌面前直起腰来反抗,这不是白日做梦是什么?“

大清朝的老百姓就是一帮臣民,用鲁迅说的话就是“做稳奴隶的时代”“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忠诚忍耐顺从而不知尊严为何物。所以当时的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奴隶意识太盛,人们没有国家观念,不参与国事,没有合作精神。

马基雅维利有句名言:“造就最强大国家的首要条件不在于造枪炮,而在于能够造就其国民的坚定信仰。”

从臣民到国民这是民族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奴性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这就是为什么梁启超鼓吹“新民说”,鲁迅先生要改造国民性的原因。只有“拔去奴隶之根性,以进为中国之国民”,才能建立真正的现代民族国家。

英雄之血终究会警醒世人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脑海中禁不住就浮现了那首荡气回肠的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那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候,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这个睡着了的伟大民族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以求民族的富强,不再受欺压凌辱。为探索强国道路的而献出生命的“戊戌六君子”就是这无数仁人志士的杰出代表。后世的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壮举,无不为之感叹并为之骄傲,可那时六位君子在行刑的时候,周围的百姓不为之扼腕叹息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拍手叫好呢?对此我们不能对那时候的百姓简单的加以斥责就行了,下面就来简单说一下我的想法。

现在的信息已经很发达了,全球各地发生点什么事基本上很快就被大家知道了,单靠某一方面来捏造事实是很困难的,尽管说很多信息在传播的时候已经有点变味了。但是在“戊戌变法”的那个时代就完全不能跟现在相提并论了,清朝政府要斩杀“六君子”给个理由太简单了,随便给个谋反、祸乱朝政、妖言惑众之类的罪名就可以“师出有名”并且堂而皇之的将其置于死地。而这些没有信息渠道闭塞的老百姓只能是看朝廷怎么说了。受“君权神授”影响几千年的老百姓肯定是坚决支持清政府的决定的。皇帝代表上天来管理天下,那个完全靠天吃饭的时代,怎么会怀疑上天的决定。看到天子处决这些“居心叵测”的人,“为民除害”,老百姓怎么会不开心呢?!

当时的“戊戌变法”是要动国家的根本,要改“祖宗之法”,那些饱读诗书的士阶层在看到国家岌岌可危,看到自己国家被肆意欺凌,尚且不能接受“戊戌变法”的内容,而广大的目不识丁的老百姓怎么会明白那些改革是怎么回事,凡事都有皇帝做主,由“青天大老爷”掌管生死,他们的判断就全来自那些腐朽的老学究的判断。这些老学究纵然是看明白了也不敢说,自己那两把刷子肯定是要被淘汰的。对此,本着舍大家顾小家的概念也得跟着朝廷唱和。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自古以来的“愚民政策”,自古以来的传统加以“改良”的儒教,特别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概原始的意思就是君要像个君的样子:爱民,勤政;臣,文死谏,武死战;父,对家庭负责;子,行孝悌之义。后来就演变成各顾各的,不能僭越,那不就是另一回事了。

鲁迅先生写的《药》这篇文章中体现的就是各顾各的,自己的家人尚且顾不周全,沾着烈士鲜血的馒头给自家的孩子治肺痨,哪有时间管你其他了,其他的就交给上天吧。

烈士的鲜血是中华民族的荣耀,百姓的笑是民族反思的地方,如果当初的笑能够引发现 在的思考,那这个笑就是值得的。

六君子被斩首之时百姓纷纷叫好的画面,就算放在今天,也依旧如此。这就是国人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特色。

鲁迅先生曾痛斥国人的这种劣根性,但很遗憾,这种劣根性一直延续,从未改变。

以谭嗣同为首的六君子尽管在今天看来是力图冲破阻碍,剔除顽疾,变法图强的有志之士。但在那个年代,这些人就是百姓眼中的乱党分子。老百姓根本不会为这些人死感到一丝悲怆和惋惜,反倒因为能看他们被杀头而感到兴奋。

不要认为只要大清国的百姓如此,今日里若仍有菜市口杀头的事儿,想必依旧人山人海。不能近前观看者则因此而不爽,而看的清楚之人,则在事后大书特书,认为自己是幸运之人,能离得最近看的最清楚。

从古至今,我们常被大人教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啊,死的那个不是自己,而是别人,自己跟这些人既不沾亲也不带故,他们在做什么,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江山社稷,还是为了民生,都跟自己没有关系。我该吃我的卤煮还吃我的卤煮,该喝我的豆汁还喝我的豆汁。长毛来了,英法联军来了,八国联军来了,日本鬼子来了,又能怎样?我这碗卤煮照吃不误,这碗豆汁该怎么吧唧嘴还怎么吧唧嘴。管他什么六君子,七君子,死了活该。没事不好好在家呆着,去鼓捣皇帝维什么新变什么法,死得其所,死不足惜。

这些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心里话,你对一个起早贪黑卖豆腐脑的谈什么西洋文化、东洋思想,你认为他能听得懂吗?他最关心的是今天买卖好不好,自己这锅老豆腐能不能卖完,一家老小还眼巴巴的等着换钱买米买面呢。你今天变法明天维新,搞得朝廷气氛紧张,搞得百姓人心惶惶,生怕自己跟乱党沾边。你说他们能不恨你吗?杀头的时候能不叫好吗?

不要认为大狮子胡诌白扯,那些在网络上张口闭口大仁大义,声言自己慷慨赴死的都是键盘侠。你太高估自己了,你保不齐就是个送快递,送外卖的,社会的发展和改革靠的不是这些底层人,而是靠极少数的精英。你想变法,你想维新,谁听你的,又知道你是个谁?只有那些最接近金字塔顶端的精英才有可能改变时势,当然,最先牺牲的也是他们。为什么不是你,因为你不够资格!

还是那句话,六君子之死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他们高估了自己,愤青的意气用事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光绪皇帝。他们尊奉康有为为导师,却不知道康有为并非伊藤博文,光绪更非明治天皇!

赶上太平盛世,作为人类的本性,是天生的害怕见到同类的死亡,这会让他们心有戚戚,由他人联想到自己。

问题就是,当年的情况下并非太平盛世,人命如同蝼蚁草芥,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甲午战争刚过去三四年而已。巨额的战争赔款压在大清孱弱的财政基础上,仍然还是要分摊在庶民身上。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活,丁戌奇荒、捻乱、长毛都过去没多少年,大清国门洞开,外国廉价的商品倾销进来,严重冲击着国内的小农式的手工业品经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失地农民增多,被迫进入沿海沿江地区对外开放型大中城市和首都,城市也提供不了太多工作岗位和赚钱机会,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见怪不怪的事情。

见惯了各种饿毙冻毙病毙于途的人,这种死法已经缺乏关注,不再引起人们的丝毫兴趣与怜悯。适逢此时,斩首这种死法还是比较稀奇的,值得围观。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天生喜欢聚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五条规定了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在大清朝,当时的那种情况下,这类集会还没有完全合法化。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人们喜欢看皇帝大婚,太后出殡,类似于这样的大场面。

人类还有一个天性就是喜欢追求刺激,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什么看到混的比自己还惨的人,更让人欣慰了,我不过是缺衣少食,看,他的脑袋都已经掉了!比我可混的惨多了!

这跟他是维新派还是保守派,浑无半点关系,是朝廷杀革命党,还是革命党上台杀朝廷重臣,哪怕是把光绪帝或者是慈禧太后押上菜市口,大家都会蜂拥前来看热闹,臭鸡蛋咸菜帮子扔的比谁都开心。

这种刺激当年也发生在同样一个地方,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时,大家恨不得上去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在中世纪的欧洲,这种公开行刑的场面,每一次都是市民阶层的社交狂欢,每每都要付出新的拥挤踩踏事件,为此再死几十个人的代价。管你断头台上的是华莱士还是路易十六,这种集体性的狂欢,人们都对它乐此不疲。

所以,前面有一些答题的仁君虽然论证的非常缜密清楚,什么被杀的戊戌六君子阻碍了科举制的上升通道啦,影响了旧体制内旧官僚的根本利益啦,这些固然都是事实。但老实讲,跟围观的群众基本是毫无关系。

也莫要再说他们是“麻木不仁”的国民,皇帝的新装他们未必看不清楚,但是他们缺乏表达意见的正常通道,他们无力改变这个血腥沉痛的现实,既如此,何妨做一个冷笑的“暴民”!

生活不易,养家更难,老百姓的所有心思都用在了赚钱养家上,能混个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最大的幸福,国家好坏关老百姓屁事?

那时老百姓是看不起戏的,娱乐生活就是听喜房、看出殡、菜市口上观杀人。

所以菜市口砍戊戌六君子时,围观的老百姓拍手叫好,八国联军杀义和团时,老百姓也拍手叫好,就连民国枪毙阿Q时老百姓也围观叫好。

总算亲眼看到杀人了,老百姓能不拍手叫好吗?

这句话我认为说的非常贴切,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其实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每每谈及此事,无不为之惋惜,他们为了推进中国的新思想潮流,可谓是上刀山下火海,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做法在我们心中,显然是英雄人物。

然而当时在被押送菜市口斩首时,为何前来观看的百姓却拍手叫好?

这种场面和我们所认知的不一样,我们印象中最深的应该是谭嗣同所留下的千古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这样的人物怎么还会遭到百姓的唾骂?百姓不应该集体联合签名,保他们不死吗?拍手叫好、扔菜叶的行为实在让人费解。

这还得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

戊戌六君子,他们的初衷的确是希望中国富强,希望通过变法扭转大清朝的命运,慈禧虽然是变法的终结者,但是从内心深处,她应该也是希望变法能够使得大清朝强大,但是这“百年旧制”又岂能是一夕之间就可以改变的。

这一切应该归功于康有为,是他将变法推向深渊,废除科举制度本就欠缺考虑,之后又开始鼓吹中英美日合邦,这无疑和最初慈禧太后得知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样做已经严重影响了封建统治者的基础利益。

也就是慈禧太后的根本利益受到冲击,这才使得变法被慈禧终结,然而在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时,康有为却逃之夭夭,103天的变法一举使得康有为走上了人生巅峰,在国外娶妻生子,周游各国。

从结局上来看,确实足够悲剧,但是百姓心中却认为这是一场权力争斗,和自己无关,他们这样认为也同样受到当时的影响。

其实自古以来,各朝各代对舆论的把控都是极其严格的,百姓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意识,百姓只知道自己要忠君爱国,顺应天子的思想就是对的,否则就会被以谋反的罪名处死。

当时戊戌变法时间并不长,百姓都还不知道所谓的变法是变哪些?从结局来看,他们只知道这是上层阶级权力争斗后才出现的“菜市口六君子被斩”,再者这所谓的变法和百姓也太过遥远,似乎并没有很大的关系,就算成功又能怎样?

当时的情况和现如今不一样,稍有动态就天下皆知,在那时候,几乎都是朝廷说什么就是什么,朝廷说这六个人是反贼,他们就是反贼,这种顺应统治者思想的观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除非百姓落魄不堪,颠沛流离发动起义,不然他们一直都是统治者的随从。

他们无法分别是非善恶,以至于当时菜市口六君子被斩,刑场附近还有人大声道“我等深恶六贼,恨不能食气肉,饮其血,以表忠君爱国之赤城。”

这也就是和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从古至今,一直都不缺少这样的人,好人往往都容易被一些阴险小人所排挤,你原本以为带着他们走向富强,却不知道他们在你背后诬陷你。

【文/羽评郡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大太监李莲英 大太监李莲英怎么死的 李莲英死亡之谜下一篇:古代不同阶层死的叫法 皇帝死叫驾崩 和尚死叫圆寂 仇人死叫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