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两只鸟论 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鹂为何是两个而不是两只 杜甫有何用意

导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晴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从小背到大的书,可以说是朗朗上口,又十分接地气,当初安史之乱后,杜甫得知故人的消息,跟随回到成都草堂,面对上气勃勃的景相时,情不自禁写下了一组即景小诗。“两个黄鹂鸣翠柳”,写出了鸟儿成双成对,但一般来说,鸟儿是用“只”的吗?为什么杜甫用的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而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晴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从小背到大的书,可以说是朗朗上口,又十分接地气,当初安史之乱后,杜甫得知故人的消息,跟随回到成都草堂,面对上气勃勃的景相时,情不自禁写下了一组即景小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写出了鸟儿成双成对,但一般来说,鸟儿是用“只”的吗?为什么杜甫用的是

“两个黄鹂鸣翠柳”,而不是“两只黄鹂鸣翠柳”呢?

还是说唐代指鸟的量词是“个”?其实“个”和“只”

在唐诗中的使用情况,跟现代汉语方言差不多。

用“个”来指人的情况有很多,如:王勃写的“不知来送酒,若过是陶家”,这里的陶家是指一类人,即像陶渊明哪样的爱酒之人。

卢照邻写“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倡家不来折”,

任华写杜甫是“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还有无名氏的“一双前进士,两个阿孩儿”等等。

也有用来指物的,如:杨烔的“莲房若个实,竹节几重虚”,岑参的“橘杯三个去,桂折一枝将”,

杜甫的“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等。

指鸟用的量词确实多以“只”为多,如:白易居写“老鹤两三只,新篁千万竿”、朱顶鹤一只,与师云间骑”,元稹写“只应长在汉阳渡,化作鸳鸯一只飞”等。

与此同时,“只”可用于指箭、船等,相当于今天的“支”。

指鸟和动物有有用“个”的,不过在杜甫之前,似乎没有用“个”指鸟或动物的,杜甫在创作中多次用到“个”,像“庭前把烛嗔两炬,峡口惊猿闻一个”、“打破蜘蛛千道网,总为鶺鴒两个严”等。包括

“两个黄鹂鸣翠柳”。

由此大胆的猜测一下,用“个”指鸟,可能是杜甫所创,也有可能他把民间的口头语用来作诗。

两“个”的音是去声调,仄声字,按照诗歌格律“个”和“只”是可以替换的。

但“个”字是发音短促入声调,“行”是平声,古诗讲究“仄、平”对仗的韵律,“只”是“平声”,写下句的“行”够不成对仗的韵律。所以用“个”整体读起来其实更加舒缓一些,也更协调。

杜甫之所以不用“只”,而用“个”,可能是因为“个”更接近当时的民间口语,读起来更加通俗易懂,而且用指人的词来指黄鹂鸟,感情上更显亲切吧。

多谢邀请。

杜甫的七言绝句被传诵的不多,但这首诗是个例外,差不多的选本都有。

七言绝句是格律诗的一种,每句里每个字的平仄都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

律诗讲究平仄,一联之内平仄要相对,即出句与对句的对应字平仄相反。这首诗首句的“个”字和第二句的“行”字,它们都处在第二个字的位置上,“个”字是仄声,“行”字是平声,平仄刚好对应。但如果首句用成“只”字,则是个平声,“行”字也是个平声,那就不符合格律的要求了,读起来也就不那么顺口了。

这首诗字面的对仗非常工整,诗人在精炼严密的对偶句式之中,用了许多实物,许多词藻,但不见堆砌,不觉呆滞。

这首诗一句一景,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实际上寄托着诗人的乡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一杜甫一一一一一一诗圣杜甫这首七绝名篇,是用两个对仗的形式描写的风景。为什么写两个黄鹂而不写两只黄鹂呢?主要还是为对仗所用的名词设计着想,因为只有个的名词,才能够组成行的名词。换句话说,个个多了,才能排成一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是出于杜甫《绝句》。此诗 是安史之乱平定后写於成都浣花溪,描写的是明媚春天的景象。

此诗非常有名,诗中嵌入了数词,量词和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形成了两副绝对。至於题主提问“两个黄鹂”的“个”为什么不写成“只”?其实在民间或口语上鸟类用只做量词比较多,如“两只鸡”,“两只鸟”等。但这里是写诗,诗要讲究拟人化和平仄的问题。在这里作者用“个”来写鸟,可以突出小鸟的可爱,再者,从诗的平仄韵律来看“个”与“行”必须平仄相对才好,所以作者才用了个字而没用只字。

杜甫是个非常讲究平仄韵律的诗人,他的诗都是非常工整对仗的,也非常讲究诗的意境。他写诗用词都是经过仔细推敲的,至于他在此诗中用两个而没用两只,一是可能与平仄有关,也可能与方言有关。

.为什么是两个,不是两只,…两只黄鹂在翠绿柳枝上鸣唱,是这两只鸟对着唱歌呢,这样的诗人只能两个了,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的天,这首诗晨杜甫于广德二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全特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四句话在内容上相对独立,各自描绘了一幅画面,但其中倒包括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却把它们营造成一个统一的意境。第一句描写了绿柳上两只正在欢唱的黄鹂,画面有声右色,看上去让人欢愉,意境清新而优美快乐!紧接着写蓝天上一行自由飞翔的白鹭,它们整齐划一,姿态十分优美,黄鹂,翠柳透的是活泼的意境。白鹭,青天则让人感到宁静,安逸,鸣,写出了鸟儿的怡然自得,上,表明白鹭的悠闲飘飘,在这帽春景图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相互交错,既描绘出了一个明媚的春天,又让人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欢快。诗…绝句四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平仄工整当然是最大因素。

2、意境是核心。两个非常生动,画面感更强。

3、方言。我家那里都是说个的,比如:那边有两个鸟。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以前曾回答过。当时的观点,以为是平仄不合的问题。即"只"是平声,"个"是仄音。结论是为合律而置换的。对这个观点赞成者有,反对者也有。反对者以为"只"是古入声,因平仄不合律的说法讲不通。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认为杜甫之所以在"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诗句中,用"个"不用"只",实际上是拟人的艺术需要。在诗人眼里,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黄鹂也不例外。人,只有"几个人"的说法,没有"几只人"的提法。所以,杜甫在诗中用"个"不用"只",一字拨千斤,拟人的艺术效果油然而生,看似是平凡中不足,实际上是平凡中的伟大。古人在遣词造句上的讲究可见一斑。

你以为我说的有理吗?

杜甫的这首七言《绝句》,是安史之乱平定后,在成都浣花溪所写,是一首描写春日盛景,一派生机景象的抒情小诗。

诗的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晴天。

有人问:黄鹂为何是两个而不是两只?杜甫有何用意?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帮学生做诗词赏析题时也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查阅过很多资料,各种说法都有,很难有一个定论。

有人说,可能因为这是一种习惯用语,更多倾向于口语化;有人说“个”字多在写人时使用,把“个”字用在写黄鹂,赋予了人格化色彩,使诗歌更加充满生动活泼的春天活力和生命气息。

我在给学生讲的时候,更加倾向于两种解释:

第一、古人写诗特别讲究诗词韵律和平仄对仗,用词非常讲究严格,一字一词都要经过反复推敲,慎重下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我们看一下,“个”字和第二句的“行”字,都是第二个字位置上,“个”字是仄声,“行”字是平声,平仄刚好对应。但如果首句用成“只”字,它就成了平声,就不符合格律的要求。

第二、一方面是讲求平仄对仗,另一方面把“个”字用在写黄鹂,赋予了人格化色彩,使诗歌更加充满生动活泼的春天活力和生命气息。两方面兼而有之,真乃妙不可言,也真的佩服杜甫的才气和用词的精妙之处。

只,在古代是仄音字,做数量词的时候是入声。韵部是“入声四质”。比如柳永《归朝欢》“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只”和“淅”是押韵的。比如白居易《洛下卜居》“天竺石两片,华亭鹤一只。饮啄供稻粱,包裹用茵席”,“只”和“席”也是押韵的。

也就是说,从平仄格律来看

两“个”黄鹂鸣翠柳和两“只”黄鹂鸣翠柳都是正确的。

那么,为什么杜甫用“个”不用“只”?

从诗中描写的事物来看,可以断定这首诗一定是在草堂时期所作,杜公在草堂时期,由于空闲时间较多,所以在诗歌创作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尤其是绝句和律诗部分,许多结构都可以说是由杜公所初创。

这一首为什么用“个”,按古人的评价,是杜公在求“拙”,这个“拙”近似于书法的“拙”,可以理解为返璞归真之意,就是不做任何的雕琢,贴近于原始状态。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创作中要使用难度最高的“口语”。

那么,难在哪里?

难在古时用“个”来形容的事物多为食物。此语见《黄常明诗话》:“数物以个,谓食为吃,甚近鄙俗,独杜屡用”,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杜甫是要化腐朽为神奇。按古人所说,杜甫喜欢用“个”字来检验归真的程度,小可还真查了一下。果不其然,个字之妙,非杜公不能为之。

《夜归》“庭前把烛嗔两炬,峡口惊猿闻一个”,读之效果当真惊艳。

《屏迷》“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这个押得妙绝,把一种欢快和清爽写活了!

《秋野》“砧响家家发,樵声个个同”,而且这个个个,仿佛有砍树发出的戈戈之声。

《见萤火》“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出句“个”以拙,对句“辉”以工,还是拙胜于工。

由此可见,杜公用“个”正是相中了“个”的极度简单,或者还有“个”字所独有的音律效果。

显然,我们可以理解成杜公在创作上的骄傲,要么声律细,要么简于拙。按现在的话说就是

要么星空,

要么海洋。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伟大诗人杜甫的七言绝句前二行。旧诗词是格律诗,严格按格调填词前边两个字"两个"是仄声字符合格律要求,如果用"两只"字,就破坏了原来规定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变成了"仄平平平平仄仄"放宽要求1 3 5 不论。"只"字在第二个字位置只能是仄声字。所以杜老先生不用"只"字。而用"个"字。应该强调杜老先生,这两句对仗工整,格调优美。非常自然,成为古今隹句世代相传。想写格律诗,要学习.要懂格律,:运用汉字声调的抑扬顿挫的弦律美。朋友们,喜欢写古诗的朋友们愿与大家互嗟、共同学习。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宫锁沉香结局 宫锁沉香琉璃结局和谁在一起 琉璃简介及剧照下一篇:赵构是好皇帝吗 赵构怎么死的 历史上宋高宗赵构是好皇帝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