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元朝统治多少年 元朝为何会被明朝打败

导语:第一,蒙古人善于打江山,不善于坐江山。蒙古帝国打下巨大的国土靠的是空前强大的军事实力,而主要是强大的骑兵战队。而当他们建立元朝后,竟然将全国人民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作为统治阶级的蒙古人最高贵,色目人次之,原南宋地区的南人最没地位。朝廷规定:“每十户汉人只能合用一把菜刀,还要供养一个监视他们的蒙古兵。谁家姑娘出嫁,

第一,蒙古人善于打江山,不善于坐江山。蒙古帝国打下巨大的国土靠的是空前强大的军事实力,而主要是强大的骑兵战队。而当他们建立元朝后,竟然将全国人民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作为统治阶级的蒙古人最高贵,色目人次之,原南宋地区的南人最没地位。朝廷规定:“每十户汉人只能合用一把菜刀,还要供养一个监视他们的蒙古兵。谁家姑娘出嫁,第一夜必须送给蒙古人。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蒙古族是一个人口不足100万的一个游牧民族,用这种暴政统治几千万人口,其难度可想而知。

第二、蒙古没有足够的文化基础,建立元朝后表面学习汉族的先进文明,但骨子里还是游牧民族那一套,没有学习到儒家文化的精髓。故不能以华治华,一直到灭亡都没有取得汉民的认同感,将他们称之为虏,这么大的国家,官民不同心,早晚点燃反抗的怒火。

第三,皇位频繁更迭,上层勾心斗角,没有象其他王朝一样走上正常的政治轨道,元朝末期由于怠于政事、滥发纸币又导致通货膨胀、为了治理黄河泛滥又加重徭役, 使天下百姓内忧外患,饥寒交迫,食不裹腹,衣不遮体,处于生与死的挣扎边缘。最后导致1351年爆发元末民变,不几年元朝灭亡。

这样问,细究起来,存在问题。

相比较中国其他更短命的统一亡朝,如二世而亡的秦朝与隋朝,历经九十八年才灭亡的元朝其实不算太短,但如果跟所谓历经八百年的堪称中国古代史中最长寿的周王朝,则可如此说。

看这意思,应是元朝灭亡的原因吧。

对于一个王朝的覆灭,原因肯定是错综复杂的,如我历时三年写就的新角度新系统从朱棣入手解读明朝灭亡的目前已全面上市的《是谁玩了大明王朝:朱棣与明朝灭亡的十个玄机》就涉及到了明朝灭亡的系列原因。

在我看来,究其元朝灭亡,有两大不得不说的主要原因:

第一大主要原因,大搞藩属国制度,致使政权分化。

跟西周的分封制很接近,类似今美国的联邦制度,属众星拱月,可时间一长,随着血缘的淡化与距离的存在,就日益分离。其中,威胁最大的则应是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

第二大主要原因,大搞人种歧视,即四等人制,致使汉蒙矛盾激化。

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作为统治阶级的蒙古人最高贵,色目人次之,原南宋地区的南人最没地位,最受打压,获得最憋屈。这样为元末南方百姓起事埋下一大伏笔。

至于其他原因,不在这里赘述,在我梳理元朝看来,以上这两点最为重要。但多的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但它不到一百年就灭亡了。元朝的疆域非常大,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元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频繁发动战争。整个元朝统治期间没有战争记录的年份仅有22年,其中连续没有发生战争的时间最长都没有超过三年,而战争打的就是钱和粮,消耗极为巨大,长期战争必然导致国库空虚,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在元朝统治期间,全国各地几乎每一年都会爆发农民起义,再加上元朝对外发动的各种战争,元朝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战争机器”。元朝发动的战争破坏性极大,所到之处基本上都变成一片焦土,大都会实行“屠城”政策,严重破坏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得不到发展。元朝基本上一直处于战争状态,统治者也不可能集中精力去发展经济,因此整个元朝统治期间经济发展严重倒退,经济发展水平从来没有超过宋朝时期,底层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元朝经济成就最突出的也就是棉花的推广种植以及棉纺手工业的发展。

3、元朝政局动荡。元朝统治期间1295-1368短短的七十年间,就出现过十位皇帝,帝王频繁更迭无形中削弱了其内部的凝聚力,导致政局极为动荡。元成宗是忽必烈钦点的接班人选,但仅在位13年就死了。成宗死后,武宗继位,并立了其弟仁宗为太子,约定仁宗死后再由武宗子嗣继位。但元仁宗违背约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后代,没有传给武宗子嗣,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宫廷政变。

4、民族分化政策使蒙古人极端孤立。元朝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统治,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人:蒙古人为一等人,西域各地居民则为二等“色目人”,原金国境内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以及曾作为元后方根据地的云南人就为三等“汉人”,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人口则不分种族均为“南人”或“蛮人”。这样的政策导致当最高层的蒙古人与最底层的南人发生冲突时,由于“南人”的组成中有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小地主、知识分子等,所包含的人口极为庞大,就变成了两大民族人口的对抗,蒙古人就被彻底孤立。

常年战争、经济停滞、政局动荡、民族歧视导致民不聊生,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在刘福通、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等农民起义军队伍的打击下,元朝建立不到一百年就灭亡了。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蒙古铁骑天下无敌,横扫欧亚大陆,创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但就这样强大的国家居然只存在了不到一百年,让我们大家感到意外和可惜❕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灭亡,无外乎是政治腐败,经济衰落,导致民不聊生,最后群起反抗❕

元朝的的败亡也是如此,其主要原因是政治黑暗,民族岐视、政治压迫❕

皇帝大多不理朝政、贫图享乐、朝臣勾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导致经济越来越衰落激起人民的反抗❕

再加上版图太大,统治者无力管理,各地农民纷纷起义❕

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拒绝汉文化,拒绝民族融合❕

最后被汉人夺回本该属于我们自己的江山❕

这是一个四千字的长回答,我们将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仔细分析元朝灭亡的原因,不同于其他人,简单讨论阶级制度、民族压迫的视角,如果对元朝经济没兴趣,不看也罢!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拧巴的一个朝代了,蒙古人用一种非常奇葩的方式,将这个幅员辽阔辽阔的大帝国拼了起来,并磕磕绊绊的走了几十年。

作为一个从游牧部落急速膨胀而成的大帝国,元朝统治者始终没有彻底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化的转型。导致国家内部,既有奴隶制的残余,又有当世界上最发达的国际工商贸易。

在两条道路间左右徘徊的蒙古人,既无力解决农耕百姓的权属,也无力满足工商业发展的规则,随着标志国家信用“纸钞”的崩盘,元朝也就重新回到北方草原,继续过起了游牧的生活。

元朝政府内部,关于如何管理国家一直都存在路线之争,从忽必烈尚未建立大元开始,便有很多汉族大臣相伴左右,这些“汉法派”大臣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采取传统封建王朝的赋税方式,通过大量人口积累的方式来提升国家的总体财富。

但色目人大臣,希望国家以工商业税收为主,主张增加税收种类,细化税收内容,来扩大国家财政的收入。

其实两种税收方式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主次的区别,或者说是如何确定国家经济体系的发展方向。

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色目大臣和汉族大臣的主张,分别代表着“快钱”和“慢钱”。想快慢通吃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估计也曾困扰过马云和任正非。

但蒙古人被这个题目搞晕了,弄不清到底怎么走才是王朝大道。说起来,蒙古人在这方面确实不太灵,以前也从来没有类似的经验,以至于根本搞不清楚,如此巨大的一个国家究竟会有多少财富。

这就能看出,一方面蒙古人脑子里,对于治理国家真没什么概念。另一方面要是能拿快钱,还是嘎巴溜脆的好!

既然选择了拿快钱,那就应该重商税、轻农税,总要稳住一头,但蒙古兄弟的选择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从忽必烈的阿合马时期开始,元朝增加收入的方式,就成了中原的农税、西北的牧税、东南的手工业商税并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朝各税种的科目越来越多,税负负担也越来越重。

另外,对于农户来说,蒙古人的赐田制度,简直就是噩梦。朝廷随时会将某一地域赐给蒙古人,而这块土地上的农户瞬间便会沦为奴隶。这导致生活没有安全感的,并不仅限于最底层的农民,一些小地主也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惧之中。

因此,在1344年开始的农民起义中,大量的领袖并不是衣食无着的贫苦农户,而是刘福通、陈友谅这样的地主阶层。

大量元代史料都记载着,元朝的海外贸易,承接南宋的遗产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以至于,我们在研究中古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都称之为“宋元贸易”。

当时,包括泉州、上海、澉浦、温州、广州、杭州、庆元、明州、台州、钦州等地的贸易港都成了吞吐量巨大的商港,尤其是刺桐城一跃而成世界第一大港。

马可·波罗在书中曾这样写道:“假如有一只载胡椒的船到亚历山大港或到奉基督教诸国之别地者,比例起来,必有一百只船到这刺桐港。”

元代《岛夷志略》、《大德南海志》中涉及的海外贸易地点多达220个。其中包括,今菲律宾诸岛、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波斯湾沿岸、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的港口,比南宋赵汝适《诸蕃志》所记载的国名和地名多了近三十八个。

而且,随着元代造船技术的进步,中国商品输出到非洲已经不需要在阿拉伯卸货转口,而是跨海直达。

据记载元代商船,“挂十杖之杆,建八翼之橹,舵碇必良,索纤必精,载必异国绝产”,而马可波罗书中则明确记载,元船水密舱技术已经广泛使用,极大提高了船只的抗沉能力。

东西方贸易商路的贯通,让外国的香料、珠宝和食品在中国大行其道,除了大量珍珠、宝石成了蒙古人的珍玩,就连菠萝蜜、椰子、石榴之类的水果也摆上蒙古人的餐桌。

而中国绸缎等纺织品、陶瓷、金属制品、纸扎、乐器、书籍,则成了西亚、非洲最顶级的奢侈品。

大量的货物往来,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是,元朝发行的“纸钞”在东南亚成了一种通行的货币,颇有些“亚元”的意味。

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元朝,但必须得承认元朝海外贸易的发展,至少有两点有赖于蒙古人。

首先,相比于农耕的汉族王朝总有种天下中心的思想,比较喜欢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啥也没有,自古以来就有贸易的诉求。

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对海外贸易持鼓励态度。1278年,忽必烈在刚刚夺下福建后,就诏谕“诚能来朝,朕将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另外,蒙古帝国虽然分崩了五个帝国,互相之间看着有点别扭,但至少都在蒙古人统治之下,对于贸易往来都没什么限制。

而商人在蒙古各个汗廷中都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也让联络中亚、阿拉伯、北非、欧洲商路更加通畅。

与此相对应,汉族政权很多时候,并不是贸易的能力,而是没有贸易的诉求。

但再好的势头也架不住蒙古人折腾,大概是海外贸易太赚钱了,很快就有蒙古势力从中上下其手。

首先就是朝廷对巨贾大商常借故夺其财利,而后又以放贷的方式参与其中。最后干脆在至元21年,废除了“细物出口十抽一;粗物出口十五抽一”的税制。

代以官商分利制,“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蕃贸易”,所获赢利,官取其七,商得其三。

但海洋贸易变数极多,朝廷实在难以控制,再加上官商之间的利益难以平衡,导致元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封关禁海”。

虽然却有受到倭寇骚扰的原因,但连续四次封关禁海,显然有内部利益无法平衡的因素,干脆采取了杀鸡取卵的解决方案。

但管理国家是个复杂的工作,不是砍脑袋这么痛快。封关禁海让原本是政府收入大头的市舶司,逐渐成了鸡肋,元朝本就冗员沉重、赤字累累的国家经济更加捉襟见肘。

1260年,忽必烈推行纸钞时,元朝尚未建立。早期的纸钞,以丝绸、银为本位,以银两为单位,施行非常严格的银本位控制,纸钞币值非常坚挺。

取得江南后,南宋货币废止,元朝也以“宋会五十贯,准中统钞一贯”的比价,将南宋政府发行的会子,用中统钞如数收回,在整个中国境内统一了货币。

虽然,纸钞对元朝早期经济恢复,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但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能够严格执行纸币本位体系,导致纸钞滥发几乎成了惯例,宋、元、明皆是如此。

随着元朝财政亏空缺口不断扩大,金银准备金被大量挪用,导致纸钞的价值不断缩水。

1287年,新发行的至元宝钞兑换旧币的汇率是一比五。这也就意味着不过短短20年,中统元宝钞的购买力已经贬至原来的五分之一。

1309年,新颁行的至大银钞兑换至元宝钞的比例又是一比五。这时,忽必烈最早颁行的纸钞价值只有原来的二十五分之一。

等到末代皇帝元顺帝时期,宰相脱脱再次推动经济改革,开闸放水狂印至正交钞,迅速导致全国性的恶性通货膨胀。

“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纸钞沦为废纸一张,百姓拒绝使用,经济倒退回以货易货的方式,“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

公元1344至1355这11年里,黄河竟泛滥了9次。

为了疏导河患,元朝征发15万人修治黄河,由于国家没有财力,赈灾时只能发放纸钞,导致民怨鼎沸。剩下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网上曾有人感慨,当时脱脱提兵镇压红巾军,胜绩连连,不但擒杀芝麻李,还围殴张士诚于高邮城下。但元顺帝忌惮脱脱,罢其宰相位,革职流放云南,导致元朝再无复兴之望。

假如说,元顺帝嘎巴一下噎死了,换一个新皇帝上来,无限信任脱脱。那他就一定有能力扑灭全部红巾军起义,扭转元朝几十年来形成的冗员雍余,改变连年赤字的窘境吗?

其实,他在元朝最后一次货币改革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事实证明不过如此。

说到一个王朝的崩盘,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专注于外敌、内斗、民变、天灾等方面,但一个历经弥久的王朝,这几件事时时都在发生,为何有时消弭于无形,而有时成了肘腋之患?其实,都是经济之手在暗中操弄。

曾有人在网上发问,如果将崇祯换成洪武,是不是明朝就不会亡国?居然还有人作答说:“肯定不会!如何,如何。”真是逗死我了!

以当时明朝经济凋敝程度,别说是一个朱洪武,就是十八罗汉来了也没戏,除非他能用手指头变出钱来。

不过以唐僧西天取经,被阿傩、伽叶两位尊者索要“人事”来说,佛祖来了,也够呛!

您都看到这儿,看在老布辛苦码字的份儿上,赏个关注呗!哈哈哈!

这个问题应该问“为什么元朝能够统治90多年”。我认为,元朝已经非常牛逼了,居然可以统治90多年。

统一的蒙古帝国相当强悍,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西方人甚至称为“上帝之鞭”。蒙古统治中国达90年,有人认为元朝这么强悍,怎么统治时间却这么短。这种认识不是对元朝统治者不了解,而是对中华民族以及对历史的不了解。

其实,每一个朝代,从建立开始,都有一个瓶颈期。这个瓶颈期是政治势力发生变革,从而影响中央政权。外部是因为统治时间太短,人民认同感不强。这是对这个朝代的考验,能度过则可以继续延续很久。看看清朝,顺治时期以及康熙初期,就是瓶颈,内外均不稳固。明朝有朱棣靖难,唐朝有玄武门之变。包括我朝也有十年动乱。

元朝因为其强大的军事扩张和严酷的内部统治度过瓶颈期。忙于军事扩张转化了元帝国内部矛盾,汉人基于元的野蛮不得不屈服。这样的统治怎么能牢固。其实历史给了元帝国机会,90年时间足够改变自己。他却始终不把自己当作国家主人,仍然以为自己就是客人。任意在自己家掳掠。

其实从蒙古征服中华文明开始,就只有一条出路。只能以中国人的方式,中国的语言和现有的中国官僚机构来统治。征服者逐步被同化到当初试图控制的秩序中,最终他们民族特性被稀释。土地纳入中华版图,征服者自己开始追求传统的中国国家利益。中国历史上所有异族入侵都是这个定律,辽,金文化没有了,契丹人也完全融入汉人,满清也被全部同化。唯独蒙古,虽然也或多或少沿袭了宋朝的官僚制度,但非常表面化,甚至一些机构部门的作用都没有搞清楚。而从忽必烈晚期开始,更加排斥汉文化,而自己的文化又相对落后,这样的统治不符合历史潮流,90年已经是奇迹了。

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好多。

作为元史专业博士,我一直不太想回答此类问题,因为一个王朝灭亡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然而这个问题下面虽然有很多答案,但我看到大部分答得还不错的答案,就像看了某本教科书一样提到了三个原因。也许先后顺序不同,但大都提到了:因为皇位继承不稳定,因为不举行科举没有蒐罗汉人文士进入官僚集团,因为实行四等人制。

这几个原因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也是不完全的。甚至可以举出历史上的反例:

皇位继承不稳定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辽、金也基本跟元朝类似,早期皇位继承极不稳定,中后期采用嫡长子继承制,但也不那么靠谱儿,经常有人跳出来争位,为了争夺皇位相互斗争甚至进入小规模战争。

不举行科举这个就有点不好说了,虽然元朝前期没有举行科举,但是知识分子还是有入仕途径的,以岁贡儒吏为主,吏员入仕为辅。文人进入中央官僚集团的比例虽然可能比金朝差点,但绝对比辽朝高多了。辽代也是从中期才举行科举不说,很长一段时间内中科举的人只有小于五的个位数……

至于四等人制,已经有不少人说过元朝并没有明文政策规定四等人制。虽然根据征服先后顺序的不同,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几类,但与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相比,分类治理的程度差远了。即使是以汉化进程快、程度深出名的金朝,对“女真”和“汉人”的统治手段也是有差别的,金世宗时期要签军,唐括安礼进言:“猛安人与汉户,今皆一家,彼耕此种,皆是国人。”世宗说:“所谓一家者,皆一类也,女直、汉人,其实则二……可谓一类乎?”是很明白地把女真和汉人分为两类。

可以看出这三个现象在辽朝基本都存在,但是汉化如此不完全,分类治理如此严重,汉人入仕如此困难的辽朝,存在210年。金朝虽然做得比辽和元都好,但只存在120年,也没有长很多对不对?有没有感觉颠覆认知呢?

并不是说其他答案中提到的不是元朝持续时间短的原因,而是我觉得答案不应该如此简单。

因此在赞同其他答案提到的这几个原因的基础上,我还要补充几点。

首先,元朝是1271年才定立的国号,但实际上这个蒙古人所建立的政权是从1206年开始延续下来的。虽然元朝持续时间短,但蒙古人建立的这个政权并不算短,而是持续了165年,虽然还比不上辽、两宋、明、清,但已经远远超过了金朝的120年,与北宋长度持平。

此外,在元朝的98年寿命中,一共有11位皇帝,如果加上前四汗,则有15位皇帝,此外还有拖雷、脱列哥那和海迷失三人各摄政三五年,所以元朝的皇帝数量并不少。比辽、金、清都要多。

朝代的总长度短跟皇帝个人的寿命短是息息相关的,因为每一次帝位传承都有危机存在,政策也多半会大幅度改变。

个人觉得元朝与汉地融合不佳,也体现在皇帝本人的身体状况上。元朝这15位皇帝中有4位是死于非命,英宗在位不到3年被臣下所杀,天顺帝在位几个月战争失败不知所踪,明宗在位不到几个月被文宗害死。蒙哥在位8年然后死在战场上,一种观点认为是死于痢疾,勉强算非正常死亡。其他大多数都是病死的:窝阔台在位12年,贵由在位不到3年,成宗在位12年,武宗不到4年,仁宗8年,泰定帝不到5年,文宗13年,宁宗几个月。这么些人里,只有成吉思汗、忽必烈和顺帝在位时间超过了15年。

辽太祖在位19年,太宗20年,世宗4年,穆宗18年,景宗13年,圣宗49年,兴宗24年,道宗46年,天祚帝24年。

你看这能比吗?

辽朝统治的区域小,所以出问题的可能性较小,元朝区域太大,所以出毛病的地方也就多了,这是不是也是原因之一呢?

我不是想说元朝皇帝身体不好或者元朝疆域太广是元朝短命的主要原因,而是想提醒大家,历史是非常复杂的,要尽量从多方面去思考。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蒙元起势时,部落氏族还处于十分落后的时代。而当时中国的封建制度早就确立并发展成熟。

玩过文明系列的都知道,这是差了整整一个时代啊。

这个时候,游牧民族天生的骁勇善战,使得他能够肆无忌惮的劫掠而且一抢一个准。

设想一下,你穷的叮当响,而周围的人都富得流油,但是你又打得过他,而且国家层面的杀人越货,叫什么?战争。

于是劫匪们越抢积极性越高,越抢越富有。最后就有了所谓的蒙古帝国。

当他们把能抢的都抢完以后,下面就是分赃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劫匪不多,而且随着抢劫行动人越来越少,财富随着抢劫越来越多,最后每一个参与者都过上了非常富有的生活。

而且,出于劫匪的简单思维,他们没有考虑怎么维持这笔财富,而是一味的消耗,他们把社会上的人分成四等,觉着这样就能让自己一直高高在上。

最后,时间长了,刚开始的那一代人死光之后,他们的下一代,即是官二代,又是富二代,而是还是很废柴的官富二代。

但是,他们唯一从父辈学来的,或者说,他们习惯的,就是自己高高在上。并认为这理所应当。

而这个时候,社会最底层的南人,饱经欺辱后开始奋起反击,对于这个时候的蒙古军队,一支靠昔日辉煌活着的军队,打仗简直不要太简单。

总结起来,蒙元先祖夺得了天下大面积的土地和财富,却并不知道怎么利用。就好像一个劫匪抢了银行,他能做的,也只是花钱,而不会赚钱。不需要太久,必然有花完的一天。

讲考研英语的朱伟说过一句话:物质屌丝一夜逆袭,精神屌丝永不翻身。

我觉着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就是为什么蒙古占地那么广,却在其曾经占领过的地区留不下哪怕一丝印记。中国任何一个朝代领土都比它小得多,但却在整个欧亚无处不可见中国的影子。

昔日蒙古越海打个小日本都能两次翻船,而明朝在短时间内,在其统治过的土地上,凭借其奴役过的最低等的南人,却可以创造下西洋的壮举。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比较大的一个朝代,却存活不足百年,这充分说明,作为一个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更适合打仗,适合打天下,而不适合坐天下,从其灭亡时间来看,算是一个短命王朝。

元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历代王朝都重视人才,从隋唐开始,科举制就已经很成熟了,这种先进的人才选拔机制,在元朝便直接荒废了。元朝存在的90多年里,一共举行了16次科举考试,一共有一千多名文人被录取,不重视人才,便距离蛮夷更近一步。

元朝还有一个特别奇葩的皇子继承制度,以前的朝代,皇位继承者都是嫡长子,而嫡长子从尊卑长幼来看作为最正统的继承者,往往能够服众。而元朝,处于游牧民族保护幼子的传统,立幼子为继承者,这就使皇室内部纷争不断,元朝内斗就没停过。

而且,元朝把人分为四等,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西域等少数民族、三等为女真各部、四等为汉人。而整个元朝,有百分之八十是汉人。朱元璋给元顺帝写信:“胡无百年之运,能顺天道,归我中国,故上策也。”不得民心,便不能长命,古今皆是如此。

成吉思汗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在位期间,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创建了世界最大版图的帝国。

1260年3月,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位。1271年正式建立北方的统一王朝——元朝。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弭平了中国大陆自唐朝以后形成的数个政权分立对峙的局面,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

元朝初期打遍天下无敌手,最终为何被明朝打败?

1、是蒙古帝国称霸欧亚,而不是元朝称霸欧亚。元朝只是蒙古帝国中的拖雷汗国。

实际上自忽必烈建立元朝起,决定帝国以中原为重心就引起蒙古贵族诸多不满。内部大战持续30余年,海都之乱结束后,元朝与各汗国之间的互通使节仅代表国与国之间的宗藩关系,蒙古帝国已经名存实亡。

2、元末蒙古人久居中原远离草原,骑兵战斗力已大为下降,如同清朝后期的八旗子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元朝民族压迫严重,土地兼并程度极高,农民无地可种,恰逢天灾连年,黄河三决,徭役又重,流民四起,刘福通、张士诚、徐寿辉、明玉珍、朱元璋等趁势揭竿而起。

4、中国的汉文化有很强同化性,中原被蒙人占领,汉人心藏愤懑。而元朝统治者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造成“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朱元璋等占据恢复中华的民族大义,汉民被逼瞬间爆发。

5、元朝不到100年时间里,皇帝7、8个,更换频繁,政权不稳。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元朝多少年历史 元朝为何会被明朝打败下一篇:自叹不如什么意思 七岁神童项橐 孔子自叹不如他但是却早早夭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