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德国日本为什么打二战

导语:德国和日本为什么打二战?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1945年和1918年一样,全世界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对付战败的德国。这一次,战胜国的领导人在一战之后几乎犯了同样的错误,做了同样的事情,正是处理战败问题的方

德国和日本为什么打二战?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1945年和1918年一样,全世界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对付战败的德国。这一次,战胜国的领导人在一战之后几乎犯了同样的错误,做了同样的事情,正是处理战败问题的方式,让一战战败的德国人不愿意放弃,再次把世界拖入战争的火焰中。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必须向法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以及工业产品、原材料和工业机械。图为1920年作为战争赔款送往法国的各种机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阿道夫·希特勒下士在波罗的海附近的一家陆军医院。1918年10月13日晚,他所在的团遭到英国毒气袭击。当英国人攻击德国在比利时城镇康明斯的据点时,他们发射了数吨芥子气,这是以其类似芥末的气味命名的。11月10日,医院神父告诉伤员,战争结束了。希特勒听到这个消息后变得歇斯底里。根据他的自传,这是他母亲葬礼后第一次忍不住哭了。在他的口述自传《我的奋斗》中,希特勒把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描述为他的政治启蒙日。

德国集体记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确实是第一次全球性冲突,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没有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对如何纪念这场战争有很大的分歧。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作为战胜国,法国和英国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大事来纪念,并称之为“大战”。另一方面,在战败的德国,纪念这场战争的文化从未成为一种气候。在德国,许多地方都建立了纪念碑来纪念在战场上牺牲的士兵。然而,在德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最血腥的战斗已经成为挥之不去的噩梦:凡尔登、索姆、加里波利、坦嫩堡和日德兰。胜利者和失败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截然不同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伤亡的不同。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损失了200万士兵,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这个数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增加了一倍多。英国和法国在二战中失去的人比一战少得多,英国在一战中的伤亡人数是二战的两倍,而法国在一战中的伤亡人数是二战的四倍。后人在缅怀战争时,伤亡人数不仅可以表达战争的惨烈程度,也可以作为民族英雄主义的象征,对某些战斗起到了神化的决定性作用。与阵亡将士纪念碑相比,战争的胜负对两国对待战争的态度影响更大。虽然很难数清有多少德国士兵像希特勒一样听到停火协议时感到震惊,但当《凡尔赛和约》最终签署时,德国人完全被复仇的火焰包围了,因为战胜国对德国强加了太多屈辱和苛刻的条件。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凡尔登和斯大林格勒之间有直接的联系。为了强调这两次战争在时间上的连续性空,一些历史研究者甚至将这两次世界大战命名为“第二次三十年战争”。在他们看来,1914年至1945年的战争是同一场不间断的冲突,两场战争只是一个长期的停火协议。如果1914年德国没有进攻比利时,25年后德国会不会对波兰发动闪电式进攻?这种简单的问题观很容易导致我们在解读历史事件时得出不可靠的结论。如果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视为旷日持久的冲突,我们必须从其他角度探索历史事件背后的联系。

要启动任何和平协议,使和平长期持续,我们不仅要消除造成冲突的因素,还要尽一切努力防止冲突再次出现。任何战略失衡都必须解决。在解决德国问题上,一战后达成的和平协议完全背离了上述原则。一战之初,德国害怕法俄围攻。这也是所有后续事件的导火索。凡尔赛条约似乎只是加强了对德国人的恐惧。根据凡尔赛和约,法方坚持德国归还1870-1871年普法战争期间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也必须作出战争赔偿,但对割让领土的赔偿不足以满足法国总理乔治·克莱门索。根据和约第231条,德国被迫承认对战争原因负有全部责任,战胜国要求战败的德国让步,向战败国提出各种赔偿要求。克莱门梭的目的不仅是对德国进行战争赔偿,也是为了一劳永逸地削弱德国,让德国能老老实实地知道自己的立场。有许多迹象表明,如果困境得不到改善,法国可能会单方面与德意志帝国签署和平协议。美国参战,终于扭转了一战的局面,从1918年春天开始,德国的反对者就有了几乎无限的兵力可以调遣。到今年8月,美国已经向欧洲派遣了130万士兵。最后,当盟军于9月27日突破西线最后一个德军防守据点时,由德国元帅埃里希·鲁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领导的最高陆军司令部知道德国已经被打败。德国副参谋长悲痛欲绝。第二天,他向德国皇帝提议与盟军展开停战谈判。他受够了国内政客对前进的军队的诽谤。很多人认为凡尔赛条约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战胜国法国在制定这一严格的和平条约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他们一心想对德国进行报复。但实际上,一战后欧洲秩序的混乱更多的是因为美国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威尔逊的战后蓝图中,一战后将建立新的世界秩序,每个国家都有自主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但此时,美国刚刚获得世界霸权。对于这个新角色,国会相对保守,决定不支持威尔逊总统的倡议,并迫使威尔逊严格遵守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外交政策。欧洲人又一次达到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此时的欧洲秩序与战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但战后成为美国的债务国。虽然一战后法国作为战胜国屹立不倒,但已经不是军事强国了。害怕东方强邻的法国,在东方修建了马奇诺防线,这是一条绵延1000公里的碉堡壕。其实这条防线更多的是心理安慰而不是实际防御,因为德军在1940年不费吹灰之力就突破了马奇诺防线。历史和法国人开了一个玩笑,凡尔赛和约的直接目的是削弱德国,使其放弃战争,但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却是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和平秩序的设计上犹豫不决,政治精英对美国世界霸权新角色的意见分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和平谈判中充分暴露出来。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达成的和平协议包含许多旨在永久削弱德意志帝国的条款,这使得和平协议有些先天不足。这项和平条约未能化干戈为玉帛,但它使输家在获得机会后立即推翻了最初的和平条约,并发动了新的战争。在德国人眼里,WINNER的要求不仅残忍,而且时刻提醒着德国人失败的耻辱。德国战争赔款总额达到1320亿金马克,66年还清,外加每年出口值的26%。直到2010年,今天的德国仍然承受着这笔巨额赔款的冲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92年,重新统一的德国政府支付了最后一笔国际债券的利息,这笔债券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行的,目的是筹集资金偿还其盟国的战争赔款。相对于金额,德国人最痛苦的是还款期长。随着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到来,战败屈辱的心理问题成为影响德国人生规划的生存问题。从1918年到1929年,由于美国的投资,德国经济几乎无法应对。1929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外国投资者撤资,外国资本的迅速外逃直接将德国拖入了大萧条的漩涡中心。海因里希·布鲁宁总理的通货紧缩政策加剧了经济形势的恶化,德国失业人数一度超过600万。虽然德国在1918年宣布战败投降,但德国士兵并不服气。对于法国人依靠美国成为WINNER的行为,当时的德国士兵不仅心理上不满意,还增加了很多贪婪。至少,希特勒自信地认为,如果他再次发动战争,征服法国,他就能度过难关。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呼韩邪 王昭君为何嫁给呼韩邪单于 王昭君是怎么死的下一篇:彭妙计 彭妙计案件详细过程:一年杀害77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