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鞣尸 湿尸为什么不腐

导语:湿尸,在中国古代各个时代的尸体中比较常见,是由于棺材是密封的,埋在很深的土壤中,浸泡在棺材液中。体表潮湿,颗粒小,皮肤上有散在结节,内脏表面有少量脂肪酸盐颗粒。因此,很难说它属于树脂蜡的范畴。当然,晒黑和木乃伊化的区别更大

湿尸,在中国古代各个时代的尸体中比较常见,是由于棺材是密封的,埋在很深的土壤中,浸泡在棺材液中。体表潮湿,颗粒小,皮肤上有散在结节,内脏表面有少量脂肪酸盐颗粒。因此,很难说它属于树脂蜡的范畴。当然,晒黑和木乃伊化的区别更大。身体很瘦。

这些非典型尸蜡有的伴有部分脱钙或无明显脱钙,有学者提出这些尸体属于特殊类型。参考国内关于古尸研究的报道,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古尸不能明确分类,如“非典型尸蜡”或尸蜡与鞣制尸体的混合型。

所以可以认为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分类,这种古尸出土时是否有可能浸泡在棺液中,且其形态完整,内脏完整,身体丰满,仍有弹性,四肢关节仍能活动;解剖时,肌肉组织组织良好,血管和神经完整。显微镜下组织结构保存良好,部分组织中可见细胞结构。这类古尸的皮肤表面也可能有少量脂肪酸盐结节,骨骼或多或少脱钙,称为“湿尸”。大多数湿尸属于Hiderigami。

因此,从古代尸体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来看,湿尸的保存优于干尸。

历史记录

据史料记载,辛追是西汉长沙丞相李苍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享年50岁左右。1972年辛追墓出土时,全身湿润,皮肤完全覆盖,头发还在,指趾线条清晰,肌肉还富有弹性。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

明代的湿尸

2011年3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将明代廉洁女尸抬出棺外。这口开棺的棺材外层通过倒水保存得很好。开棺时,女尸被裹尸布、被子和衣服紧紧包裹着,几乎全部浸在黄褐色的棺液中。尸体僵硬,皮肤完好,五官、头发、睫毛清晰可见。女性身体长约1.5米。用手按脚踝,发现皮肤有弹性。女尸头的帽子背面还有一个蓝色,脚上的布鞋底的缝眼还是一如既往的清晰。棺材用糯米和石灰浆保存,说明是一个大房子,但女尸全身都是棉布做的,没有发现丝绸等奢华的衣服看起来像平民。

清代湿尸

很少有人知道2001年在安徽砀山出土的清代女性尸体。这具传说中的女尸,面色红润,皮肤极富弹性,长袍华丽,脖子上有两处刀伤,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连续几年,虽然专家们对资料的调查和对老地方的走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直到现在,这名女子的身份仍然是个谜。为了了解传说中的女尸,记者赶赴萧县走访。据小仙博物馆馆长苏兆平介绍,2001年3月,在砀山城西梨园社区,一台挖掘机工作时,在地下4米多深的地方突然发现一座清代古墓。

该墓为大型双棺墓,两棺相距一米,均为南北向。第一口棺材位于东方,是一口大型的“三套棺材”。外面有两个棺材,里面有一个棺材。棺材由柏木制成,有青铜漆、楠木棺和橙色漆。外框部分腐朽,中框长291厘米,宽218厘米,高149厘米。内棺长241厘米,宽70厘米,高75厘米。内棺和中棺之间有两层厚度约40厘米的石灰,外棺外面有一层厚度30厘米的粘土。2号棺材是西方的单人棺材,棺材里的尸体已经腐烂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腓特烈二世 七年战争:腓特烈二世能否称得上“大帝”下一篇:李丹慧 沈志华:想写的太多 差的是时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