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闯关东历史 解读: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

导语:300多年前,齐鲁的农民推着车,扛着担子,用两条腿开辟了一条充满血泪的路。一个“闯”字煮了他们的人生,塑造了他们的性格。电视剧《闯关东》再现了当年的移民潮。李杰300多年前,一波“闯关东”席卷山东。齐鲁农民推着车,扛着担子

300多年前,齐鲁的农民推着车,扛着担子,用两条腿开辟了一条充满血泪的路。一个“闯”字煮了他们的人生,塑造了他们的性格。

电视剧《闯关东》再现了当年的移民潮。

李杰

300多年前,一波“闯关东”席卷山东。齐鲁农民推着车,扛着担子,开辟了一条充满血泪的路。一个“闯”字煮了他们的人生,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当时,当光芒逐渐冲淡这段历史的时候,一部电视剧《闯关东》复活了人们尘封的记忆。英雄朱开山似乎是他们时代的背影。

“闯关东”人的后代现在过得怎么样?真的像朱开山一样睿智、勇敢、忠诚、正直吗?.....记者沿着“闯关东”的路线走进了这个群体。

无论是200多年前的周氏兄弟,还是近50年前的尹静海、钱塘,他们就像一群“西部牛仔”驰骋在东北三省的雪原上,扛枪、骑马、砸世界;他们大块大块地吃肉,大碗喝酒,充满了国家的正义;他们那段辛酸而又激动人心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山东人的英雄品质。

从两兄弟到千村

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冒险乘船到关东河,从山东出海,漂流到大连,从现在的旅顺、锦州沿海登陆,然后北上寻找良田。因此,大连是“过关东河”过程中的重要中转站。

在大连旅顺口区,有一个叫周家外子的村子。大多数村民都姓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周文成。经过几代人的繁衍,周的子孙把这个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子变成了一个两千多人的大村子。如今,村民们已经脱离了祖先的农耕生活。在这里,记者找到了该村修族谱的负责人周。

周住在一栋三层小楼里,建筑风格类似于欧洲别墅。周笑着说:“村里现在以加工业为主,开了很多工厂。村民的口袋鼓鼓的。和当时的祖先相比,我们现在都是有钱人。”

周点了一支烟,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他沉思着,打开了一个尘封了两百多年的记忆——

公元1715年,也就是清康熙五十四年,登州首府门楼村的周德新、周德春兄弟因生活拮据,决定离家“东游”。

"关外有黄金、沃土、人参和貂皮."让周兄弟听着很有诱惑力。于是,两人赚了一笔钱,找了一条小渔船,准备坐船去海关。

当时没有机械化的船只,没有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没有雷达,没有探照灯,甚至没有船舱休息,只有小舢板,船夫有多年的航海经验。

出海前,周氏兄弟并不知道他们将面临一场生死攸关的冒险。据相关资料显示,自清朝入关以来,许多乘船“去关东”的人因海风变化而漂流到朝鲜和日本;至于那些在海上翻船的,就更难数了。

大海无情,海浪随时会把大海里的船掀翻,哪怕只是一场普通的季风变化,都可能让周氏兄弟永远回不了老家。然而,他们已经抱着必须走的信念,几次恳求船老板。“就算死也值得,送我们去海关就是了。”野性被感动了,在一个有风的夜晚,他们悄悄地离开了登州首府的码头。

周氏兄弟很幸运,安全到达了北海的旅顺口。当周氏兄弟饥寒交迫地踏上旅顺口的沙滩时,他们得到了一个新名字——“海南走失”。

周氏兄弟随后定居旅顺口村,结婚生子,耕田种地,织布织布女工,到老有所养。如果我们看这条人生轨迹,或许周氏兄弟的《闯关东》是平淡的。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周氏兄弟的冒险精神被他们的孙子周继承和发扬光大。

公元1776年,周带着妻子屈氏来到周家围子。当时,周家围甚至还不是一个村庄,只有一个叫蔡的居民住在那里。因此,周和他的妻子在这里定居,开垦土地,种植土地,生儿育女。直到嘉庆十四年,周有五个儿子,十多个孙子,形成了一个大家庭。

周保存着当年的家书,上面写着:“周,因家庭大,生活不便,宁愿彼此分开,与分到两间草房……嘉庆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当年,周用两百多万字就拆散了一个大家庭。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种分离,才真正创造了周家围子村百年辉煌。

周的孩子们开始创建自己的家庭。结果,它逐渐繁荣起来,新的生命诞生了,新的土地被开垦了,人们再次加入了它。

从“闯关东”的周氏兄弟到旅顺,再到周这一代,周家繁衍了12代。1971年,村里拆除了墓地,并拆除了周家所有的坟墓。年轻的周突然有了顾虑:“我们老周家的坟茔拆了以后,儿孙们到哪里去找祖宗呢?”

从那天起,看着祖先留下的“家书”,周寻根的念头一天比一天强烈。“我想知道我的祖先是谁,他们来自哪里,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和继承祖先的性格和精神。”

周开始了寻根之旅。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自己过去走过的寻根路线:曲阜、蓬莱、青岛...每次去一个地方,都要问当地人——“这里有邓州富门楼村吗?”结果令他失望,毫无头绪。

1984年,已经是一万元家庭的周,仍然没有放弃寻根。“当时那些叫我‘烧包’的人都说我傻,什么都有,”但周并不在意。1989年,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叫周克玉的山东人,看到了一棵保存多年的家谱。他兴奋地翻开泛黄的小册子,发现了一行让他兴奋的文字——“康熙五十四年,周德春的周德新兄弟渡海,定居旅顺双岛夏佳村。”

血腥的人死在另一个国家

1940年春,山东省宾县。由于大部分土地是盐碱地,每年春天总是千里之外。今年特别严重,农民几乎没有收成。当时日本侵略者正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扫荡,很多农民不敢出门种地,怕被日本人带走当劳工。

宾县农民尹典坐在家里发愁,不能种庄稼,待在家里无事可做。长此以往,他的生活恐怕不会继续下去了。他和妻子欧商量说:“反正都死了。不如去关东看看能不能找到活路。”

带着这样的想法,尹殿起拿着杆子和三岁的儿子尹静海,和妻子一起走上了“闯关东”的道路。

电杆篮里的三岁宝宝现在已经70岁了。尹静海不想回忆历史。他说哈尔滨的生活是“一生的恐怖事件”。

“我妈曾经跟我说,在‘关东’的时候,我基本上每天都会遇到十几个像我们这样的难民。”尹静海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几乎赤足走到东北。“因为路途遥远,我父亲的鞋子很快就破了。当时没有条件补鞋,只好赤脚走。当你饿的时候,在附近的地里找一些生玉米吃几口来充饥;渴了就找个水坑喝水。”尹静海一家在“闯关东”的路上走了整整一年。

“走出山海关,父亲坚持往前走,走进哈尔滨。我们定居的地方是在一个贫民窟。”最开始,颜典为了做一顿饭,成立了“闯关东”,但到了关外,他意识到这里虽然有肥沃的土壤,但他每天都生活在日本鬼子的铁蹄之下。“当时,东三省已经成为日本在中国的重工业生产基地。除了被抓去当劳工,他们还必须认真遵守日本鬼子制定的严苛‘规定’。”

当时尹静海只有四岁,但他所见所闻却成了他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记忆。“太残忍了!日本人拿着棍子打邻居的头。邻居的脸上全是血。我印象非常深刻。”说到这里,尹静海痛苦地闭上眼睛,久久没有说话。

尹静海记得他们的邻居都是山东人,生活并不顺利;特别是1940年以后,大部分移民靠打工谋生。“父亲就是这些‘农民工’中的一员。他以前是个小贩,每天要走街串巷,卖一些针来维持生计。冬天,去河边拉犁耙。

所谓犁耙,是东北地区特有的雪橇。人们坐在上面,人们把雪橇从河的一端拉到另一端。“这是一项特别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我父亲在黎明前离开了。他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才能回家,但挣不了多少钱。”

为了谋生,尹殿起甚至打起了有钱人的“主意”。“在农历正月初一和十五,有钱人会在河里放一些莲花灯笼,灯笼上有很多食物。父亲趁着天黑,悄悄下河去捞莲灯,把莲灯里的食物带回家。有几次,父亲深夜遇到日本人,每次都被打得鼻青脸肿。”说到这里,尹静海的眼睛红了。

转眼间,家住哈尔滨的尹静海8岁了。在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的同时,尹殿起的内心也是五味杂陈。他希望让儿子上学,但只能让一家三口每天勉强填饱肚子。

就在这时,一个翻译和一些日本鬼子来到了尹典,提出要送尹静海去学习。”父亲半信半疑,事后才知道,这所谓读书,就是读日语书,学日语单词。我儿子不是应该是日本人吗?我父亲心中升起一股无名的怒火。"

血淋淋的山东男人尹殿起,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让妻子带着孩子逃回山东。“快把你儿子带回来,让他去他奶奶家。”颜殿起对妻子说。

“但是你呢?”俄罗斯的蓝秀不禁为她的丈夫担忧。在东北这几年,虽然丈夫总是压抑自己的火爆脾气,但总会有憋不住火的时候。

“放心吧,我不会做傻事的。我一个人在这里会赚更多的钱。让我们盖一栋新房子,让我儿子学习。”最后,俄国人蓝秀打了丈夫,带着儿子踏上了回老家的路。谁知道这其中的区别,尹静海再也没有见过父亲。

“在哈尔滨,如果一个外国人没有家庭独自谋生,就会被日本鬼子当成难民。”因此,俄国蓝秀离开后不久,几个日本士兵就把尹殿起当成难民,逮捕了他,并把他送到矿井里当矿工。

“当时,舅舅和舅妈也冒险去了哈尔滨。这些事情后来告诉了他们的母亲。我父亲在矿上工作。一年正月十五,日本人让矿工们聚在一起吃饭。当我父亲吃饭时,他唱了一首小歌。正月十八日,我父亲刚刚……”尹静海再也说不出来了,哭不出来了。“我叔叔估计可能是我父亲当时唱歌讽刺日本兵,他们杀了他……”

尹静海拿出一张黄色的照片,照片中的他只有四五岁。“这是我们家唯一的合影。”他伸出纤瘦的手指,轻轻地抚摸着泛黄的照片,感叹道:“‘闯关东’是我们民族不能忘记的历史。对我来说,我想忘记,但我难忘。”

从“过关东”到过山东

2008年2月20日18时12分,由牡丹江开往济南的1452次列车准时到达济南火车站。虽然是终点站,但是车上的乘客还是满的。他们大部分来自东北三省,也有一部分来山东工作。

“现在山东发展很快。爷爷要‘去关东’,我们就回山东了。”一位刚下火车的中年男子告诉记者。虽然春运高峰已经过去,但开往山东的火车和如此大的客流在过去是罕见的。这也预示着今年有更多的东北人“冒险进入山东”。

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东三省“闯关东”的后裔已经有了回归的趋势。

家住山东省高密市的寇钱塘就是其中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和家人从黑龙江省伊春市回到山东高密。此前,寇钱堂在宜春友谊林场工作了40年。改革开放前,口钱塘老家地少人多,生活艰难。9岁时,家乡遭遇自然灾害,父亲只身踏上了关东路。1956年,15岁的寇谦堂坐火车去关外,投靠父亲。

对于钱钱塘来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林场里的山东老乡。“70%左右的人是山东人,漳口是山东话,生活习惯和山东一样。”寇钱堂告诉记者,林场里有两种山东人,一种是多年前随祖辈定居宜春的老山东人,另一种是和自己一样的新移民,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山东人,大家对家乡的想法都是一样的。

改革开放后,山东经济发展迅速。林场里的寇钱堂等山东村民纷纷带着妻儿回到山东老家,形成了“返乡潮”。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的一位学者认为,“返乡”现象早在1979年就已经形成。“1979年是山东人口迁移的拐点。1979年以前,山东移民人口多于移民人口。但1979年以后,山东的移民人口开始逐渐增加。每年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尤其是烟台、威海等地区,近年来很多楼盘都被东北人买走了。2000年左右,东北的很多农民工开始涌入山东。”

据山东省统计局相关人士分析,20多年前,持续300多年的山东人“过关东”现象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是“返乡潮”的兴起;在这场“返乡潮”中,有一股更为凶猛的“打工潮”。他们真的来山东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网恋见光死是什么意思 见光死的本意和网络意思下一篇:和网友见面要注意什么 网恋需要注意什么事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