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韦莲司 胡适让韦莲司体验到了“知己”的快乐

导语:当时的美国大学生,正如胡适所说,“大多不读书,不识字,说话难听,思想扎实。”胡适的到来,让魏连思第一次体验到了“人生有知己”的快乐,就像一个大师找到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匹敌的对手,为什么不欣喜若狂呢?刹那间,他心中所有的防线都

当时的美国大学生,正如胡适所说,“大多不读书,不识字,说话难听,思想扎实。”胡适的到来,让魏连思第一次体验到了“人生有知己”的快乐,就像一个大师找到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匹敌的对手,为什么不欣喜若狂呢?刹那间,他心中所有的防线都被打开了。

当年,胡适和魏连思都很年轻

作者|潘建兵

胡适的大学恋情

1910年9月,胡适作为第二批考上庚子赔款公费赴美留学的学生之一,来到纽约北部伊萨卡的康奈尔大学。这是胡适留学七年、留美267年的开始,也是这位未来大师“漫漫自由路”的第一步。

伊萨卡四面环山,风景优美。康奈尔大学藏在山上的树上,真的是谈恋爱的好地方。年轻的胡适英俊潇洒,学识渊博,喜欢他的女生也不少。但他入学后,始终以柳下惠精神洁身自好,大学四年也没有在感情上留下任何涟漪,可谓“四大一”空,直到1914年遇到魏连思。

1914年6月8日,胡适第一次拜访魏连思。魏富是耶鲁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教授。在教授家吃饭时,胡适第一次和魏连思小姐接触。这时,她正在纽约艺术学校学习,暑假回来了。魏连思不凡的演讲、豪爽的性格、“不媚俗”的性格给胡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他鼓起勇气罕见地拜访了一个女孩。

胡适与魏连思的第一次“约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一见钟情”来形容可能略显夸张,但两人确实被对方的才华和学识所折服,一段跨越近半个世纪的简单友谊就此开始。

魏连思是一个家境不错,举止端庄的白人女孩。如果按照现在的流行语,她可以被称为“白”。虽然她在年龄上比胡适大六岁,但像胡适这样从小失去父亲,由丧偶的母亲抚养长大的男人,最容易有恋母情结。那时候胡适还年轻,他的嫂子关系正适合他。除此之外,胡适还钦佩魏连思的高尚品格、丰富学识和深刻见解。他对魏连思的感情是一种以尊重为主的爱。

韦莲思对胡适的感情也是真挚而热烈的。以她的才华和长相,倒在石榴裙下的男生也不少。熬夜到二三十岁的老姑娘还把空闺房独守,唯一的原因就是眼高于顶,看不上那些追求者。当时的美国大学生,正如胡适所说,“大多不读书,不识字,说话难听,思想扎实。”胡适的到来,让魏连思第一次体验到了“人生有知己”的快乐,就像一个大师找到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匹敌的对手,为什么不欣喜若狂呢?刹那间,他心中所有的防线都被打开了。

经过炎炎夏日的孵化,胡适与魏连思之间的感情早已准备好了搬家,终于在秋天到来时破壳而出。因此,在胡适今年的《秋日记》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与魏连思同行的记录。中国人视爱情为结果,喜欢关起门来谈爱情,而西方人视爱情为过程,喜欢在路上谈爱情。因此,胡适在此期间经常与魏连思同行。看看1914年10月20日:

周六周日和威廉丝女士一起出去,沿着湖边走。大风天很好。这条路向东弯曲,到达埃特纳村几英里,然后掉头,经过林家村返回。下了好几天雨,谜一样的今天开始了,落叶铺满小路,山中夕阳西下,凉风吹人;秋天很深。这是一天三个小时的旅行,所以我没有意识到为时已晚...当我回到女士家时,已经六点了,也就是说,我在那里吃饭。晚饭后,围坐在火炉旁,一直聊到九点。

看,这是一首《秋天的低语》。这是一种快乐。11月3日,胡适的日记里又有一篇文章《魏女士与月光》,已近深秋,但萧瑟的秋风阻挡不了深深的爱意。虽然胡适已经和江冬秀订婚,但从爱情的角度来说,这是他的第一次经历,魏连思也是如此。初恋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尤其是初恋的对象还没有成为结婚对象的时候。

他们深情款款,甚至有点形影不离。虽然他们就读的学校相距不远,但10天后胡适还是不愿意回到纽约:

有一天,我和一位女士穿过大学街,看到一棵垂柳,在风中翩翩起舞,徘徊了很久。......日本的女士在中国古代有“折柳送人”的习俗,所以诗人雍有不同的意图。宇易女士今天要去纽约,所以她把垂柳当成别云。

胡适还在上海写了他的早期诗歌《秋柳》,寄给了魏连思:

曾见萧叟千树摧,犹有余垂柳抚人。

当你谈论柔软和软弱时,你会随着西风起舞一次。

如此温柔敏感的胡适,似乎大半辈子都没有和江冬秀生活在一起。

胡适和江冬秀拜访了韦连思

1950年6月,江冬秀从香港出发前往美国,住在胡适租住的纽约东81街104号公寓。这位小脚女士在美国主要靠打麻将生活,她还学会了看武侠小说。

1953年4月18日,魏连思附了一封信给胡适,诚恳地邀请夫妻俩去伊萨卡。从信的语气来看,她有些尴尬:“我希望我的极端无礼没有引起不可理解的误会……”

魏连思有点低估了江冬秀。收到信后,对方笑着答应。胡太太虽然没文化,但见识不低。胡适这么多年没有感情出轨,但只要不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她都视而不见。这也是夫妻俩能够白头偕老的重要原因。另外,现在大家都老了,时间足够淡化所有的委屈。既然韦莲思不在乎,作为赢家,她在江冬秀还在乎什么?

今年7月6日,胡适和江冬秀来到叶舍家高第路322号余伟,在韦连思的盛情款待下“舒舒服服”住了27天,终于“有点舍不得离开”。韦莲思和江冬秀,这一对情敌相见不仅没有特别嫉妒,反而像一对姐妹一样深情。估计一生崇尚包容的胡适会有些惊讶。时间的长河,消耗了所有的戾气,只留下彼此之间最纯粹的爱。两年后,魏连思再次邀请胡适夫妇去伊萨卡,但由于胡适的身体原因,他们没能成行。

1958年4月6日,胡适离开美国,回到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从那以后,他们经常互赠礼物,交换信件和电报。1959年12月11日,魏连思在一封祝贺胡适诞辰的信中,提议用毕生积蓄的数千美元为胡适成立基金会,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胡适重要著作的英文翻译出版,作为胡适68岁诞辰的礼物。虽然胡适不希望魏连思为自己付出一切,在答辩时打太极,用“让我考虑一下”的话搪塞过去,但相信魏连思的深情足以让胡适感动和感慨万千。

73岁的威廉斯生病了。她为自己的家做了安排,计划卖掉房子,然后搬到英国的巴巴多斯岛安度晚年。在离开美国之前,她最后的愿望是再次见到胡适。1960年9月6日上午,这个机会在华盛顿实现了。

1960年9月,魏连思最后一次见面,是胡适晚年最不愉快的时期。原因是,纠缠胡适晚年的“雷震自由中国案”就发生在这个时候。9月4日,胡适在华盛顿出席“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第49届董事会年会。那一天,有消息说台湾省警方逮捕了《自由中国》半月刊的雷震。在不安和无奈的情况下,胡适于9月6日上午在华盛顿与魏连思、蒋梦麟等人共进早餐。

这次见面后,74岁的魏连思终于告别了自己的出生和成长,给了她爱和幻想,幸福和痛苦。胡适亲自去码头为她送行。由于信息的缺乏,我们很难核实他们最终分开的日期,也无法知道他们最终是“牵手看泪”还是彼此吐露了什么。然而,从魏连思离职后的信中,我们可以知道,胡适最后时刻的“无私、体贴”关怀再次惊动了这位74岁的姑娘。

1962年2月24日下午6时,在中央研究院“欢迎新院士招待会”结束时,胡适突发心脏病去世。胡适死后,3月2日举行了公祭。葬礼结束后,灵柩暂时安葬在中央研究院,直到10月15日。今年10月1日,在得知胡适下葬的日子后,魏连思给胡适之的儿子胡祖望写了一封信,委托对方在一位老朋友的墓前献上一个“不起眼的小”花篮。花篮里放了十朵花。“每五朵花装一束,也许可以用洁白芬芳的水仙花或类似的花”;此外,固执的她,还是“想捐一笔钱作为把你父亲的文章翻译出版成英文的费用。不说出来,直接汇给中央研究院做基金就行了。”。魏连思想用这种方式来纪念她和胡适之间的“五十年友谊”。虽然她不能亲自来,但这段感情已经说明了一切。

魏连思为胡适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整理胡适写给她的信。1965年,魏连思把胡适50年来寄给她的所有信件都寄到了台湾江冬秀,成为今天研究胡适不可或缺的材料。“一位80岁的老太太整理了和她一起生活了50年的信件,现在她把这些信寄给了千里之外的作家的妻子。这里有半个世纪的深情和五十年的孤独。多少悲伤,多少欢乐,多少聚散,都伴随着寄信,变成空沉默!”

胡适离开时,魏连思独自面对加勒比海的“汪洋大海,苍穹无边”,看着潮起潮落。虽然有暴风雨,但里面很安静。在巴巴多斯,魏连思结束了没有胡适的最后九年,享年85岁。

来源:本文节选自东方出版社《民国爱情》。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陈纳德 陈纳德为娶中国女记者和美国妻子离婚下一篇:百鸟朝凤表达的寓意 《百鸟朝凤图》赏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