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单福 忠义仁孝并存却被命运作弄之三国人物徐庶

导语:忠义孝仁并存之徐庶,一颗光辉消陨的将星,被命运捉弄的人才,唯有长叹。这一期我们来讲讲——徐庶。想必熟读《三国演义》的童鞋们对这个人都不会感到陌生,按说徐庶这个人在书中的戏份并不算多,可偏偏这些不多的戏份却能让读者大开眼界,

忠义孝仁并存之徐庶,一颗光辉消陨的将星,被命运捉弄的人才,唯有长叹。

这一期我们来讲讲——徐庶。想必熟读《三国演义》的童鞋们对这个人都不会感到陌生,按说徐庶这个人在书中的戏份并不算多,可偏偏这些不多的戏份却能让读者大开眼界,每场戏份都足以载入史册。被在新野的刘备招揽为军事,初次上阵就击破曹操派遣的吕旷、吕翔。之后袭来的曹仁和李典也因曹仁所设的“八门金锁阵”被破而败退。欲得其才的曹操便抓捕其母以假信诱骗其至曹操阵营。满是孝心的徐庶并没有看穿假信,发誓不为曹操提供任何计策后离开刘备处。其临别之际,推荐诸葛亮为其后任。后来徐庶之母感叹自己误子前途而自杀。可以说,这个人是刘备至割据势力成为军阀以来遇到的第一个真正谋士,摇摇扇子语出计谋斗破千军,或者说,这个人是刘备军中唯一出谋能有所成的幕僚。按说这样的人应该是个地道的文人,身娇体弱,连鸡都杀不了,走两步子就喊累,跟个没出嫁的女孩子似的。

可徐庶这个人不但是个文人,还是武人,说白了,就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徐庶,原名福,《三国演义》里又说他名为单福,真不知道他老妈是怎么想的,取个名都这么随便,好俗好渣的名,是希望儿子天天有福么……他是原颍川郡长社县人,而颍川郡又坐落于东汉十三州之兖州,兖州这片区域可不得了,三国很多知名人物都出之于这里,像文人类戏志才、郭嘉、荀彧、吕蒙、孟建、丰玖公,还有武人类典韦、许褚,以及汉末军阀之一的袁绍袁术等人都出之于此,那道理就如同江南地区多美女,可以说兖州是一块生产人才的宝地。

“汝、颍这个地方的奇才甚多……”这是大奸雄也是能主的曹操说过的话,徐福也不例外,他人不但聪明,还从小就开始学习击剑,也就是会用剑,是个向文和武全面发展的人。由于汉代男性平日佩剑在身,所以剑有“君子武备”和“可以爱身”之誉,故在器械比武中,斗剑最为常见。

击剑是汉代人十分喜爱的项目,在年少时习剑也是一时之风气,如司马相如少时“学击剑”;东方朔“十五学击剑”等着名人物在年少之时都习剑。着录在史册的剑术名家中有以“善击剑,学用剑,立名天下”张仲和曲成侯,也有留下“能观千剑而后识器”明眼的王君大,在古代,剑对人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

而且在汉代武吏应试项目中也有剑法,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学剑活动的普及。

汉代的“剑客“,正如当时人对它的称呼,所使用的一种重要武器是剑。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剑可以追溯到殷末西周初期。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剑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武器。由于南方地区水网纵横,地多林莽,适合锋利轻硬的短兵器,因为,周建急速和对剑法的研究在当时的吴、越两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里诞生了欧冶子、干将、莫邪等着名的铸剑大师,诞生了越女等剑术名家;也诞生了极其锋利的宝剑——在湖北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至今还锐利如新。到了汉代,剑在大部分时期里,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引人注目的器物。剑是官吏身上重要的配物,就如玉器于君子之身。不仅在平日里,而且在公堂议事、甚至进入皇宫都随身佩剑。剑是普通人家常见的物品,对于男子来说,身上的剑即是护身的武器,也是尊严的象征。

居延汉简中有“买马牛持刀剑”的简文,汉乐府诗《东门行》写道:“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重无斗储,还视桁上无县衣。拔剑出门去,儿女牵衣啼。”《汉书·五行志下之上》记载,汉成帝年间,精神病患者王班”带剑入北司马门殿东门”。这些都是关于汉代平民男子携剑的描写。另据《汉书·隽不疑传》,隽不疑在见直指使者暴胜之时拒绝解下佩戴在身上的玉柄剑,并说:“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剑对于汉代男子的价值于此可见。

而宝剑也变成了人际往来中的一种贵重礼品,或是辟邪的利器。如孔休探视王莽病情,王莽送孔玉具宝剑表示感谢,他为了给友人报仇,并不是找警察叔叔报案或者叫上兄弟去抄家伙去仇人的家,而仗着他自己的剑术一个人跑去杀仇人,杀了人后就披头散发用泥土抹面逃走,不知是人告密怎么的,还是他伪装得不到位,结果被官吏抓了回来。官吏问他的姓名,他装沉默不说话,跟现代那些嫌疑犯一个模样,无论官员怎么威逼利诱,我选择沉默,反正我身上有生命健康权,你对我用刑不得,有本事你打我你打我啊!小心我出去后告你。结果有很多嫌疑犯得不到应有的伏法,放出去后便接着危害社会。唉,我也不好评论些什么,就觉得这个世道说不清道不明,对此,感到有些无能为力。

可在古代里可没有什么生命健康权,更何况是在兵戈四起路有冻死骨的汉末年间?官吏无须管他沉默还是不沉默,直接把人押上囚车,然后囚车前面敲锣打鼓走在热闹的集市上,让集市里的人相认,放到现代的电视剧里,又叫做‘游街示众’,现在徐福这个人出名了。

按照剧情的发展,在人游着游着的时候,应该会几种情况出现:一,忽然跑出一群侠客手里抄着家伙来势汹汹劫走徐福,这是绿林片。二,有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子穿着素服踉跄踉跄地跑到囚车前,大哭着:“死鬼,你还欠我几辆银子没还啊,你要死了我找谁要啊。”这是恶搞片。三,在集市街道两边卖东西的小贩子们忽然一掀铺面,抄起刀剑跟最近的捕快对砍,然后原本干净整洁的街道变得一片狼藉,徐福被囚在车里看戏……这是武打片。四,就在囚车快到转角处的时候,这时飞奔来一匹快马,停在囚车前,马上的那个人从怀里抽出一面亮闪闪的金牌,说某某王爷有请,速速放人,这是官场片……

只是,在那个时候,这四种情况都没出现,徐福被押在囚车游了一天的街,放到现代,这是很耻辱的事,耻辱到能让自己去跳楼的事情,可对于徐福来讲,这并不算什么,为什么?因为他的杀人动机。

在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个时代孔孟之学当道,即儒学。而在儒学的主要思想里,“孝”之一字是放在首位,很多人也是通过“孝”出名,拿孝炒作让自己名声四起,是真孝还是假孝并不好说,但有人说,汉代的孝是中国历代历朝中最虚伪的也是最腐朽,那些儒者通通都是腐儒,整天把孝啊,道德啊挂在嘴边,放在兵荒马乱的乱世,这些孝这些道德就是个p!简直就是把自己当成别人刀俎下的鱼肉,能不能现实一点?但不得不说的是,无论是真孝还是假孝,只要会炒作,就绝对能够出名,成为所谓的名士,更何况‘举孝廉’是平民子弟能当官的唯一方法,你要想出人头地就只能选择当官,你要当官你就需要孝需要名声,说到底不过是为了自己。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能理解啦。

除了“孝”能出名外,还有呢?那就是“义”,在汉代,义是唯一能够和孝平起平坐的表现。而这里的义又分为很多种,第一种,轻财济穷,交结友人的义,第二种,不惧强豪,刚烈豪迈的义,像敢跟手握重兵性格残忍的董卓叫板的名将卢植。第三种,见事勇为,救危解难的义等。徐福就是第三种,在这些“义”表现中,也是第三种“义”最为普遍也最容易得到世人的认可,比如任侠尚义的典韦、三国义绝的关羽。详情去查阅书籍,在这里我就不累赘了。

“义”意味着在朋友及其家人困苦危难时挺身而出,全力相助,无论这困苦为难是由自然因素造成,还是来自社会政治因素。即使是交往不多的人,一旦以朋友之道想通,也在生活中履践友情之道。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在汉代人所普遍认同的报恩意识。汉代人认为,“恩”虽有大小,其意义却并无不同,即使是一餐饭的恩德,也应报答。报恩不仅具有道德的未来意义,还被附着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无疑强化了报恩的内涵。

而且,对于汉代人来说,交友也是一种责任。

汉代社会看中的交友之道是以“义”相系,现代世界里亦是如此。“义”作为朋友相知相交的首要前提浸满着坦诚与真挚。洛阳人庆鸿慷慨好义,与其素未平生的名士廉范毫无犹豫与之结为生死之交。“义”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把一个又一个年龄、地位、地域相近或差异颇大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对友谊的叛卖的谴责,甚至超越了现实的政治价值。在西汉平定诸吕叛乱时,郦寄把掌握禁卫军大权的好友吕禄偏出城外,周勃等人得以调动军队消灭吕氏家族。尽管人们对吕氏集团没有好感,但仍然送给立了“大功”的郦寄一个分量很重的评词:“卖友”。其中的轻蔑与厌恶是不言而喻的。

在汉代,还有一条原则是有仇不报非君子。

交友尚义和报恩的另一极端便是“复仇”,但这种行为不是对前者的否定,而是与前者互为支撑,体现了汉代人的一种重要人生态度。

复仇现象在世界各名族历史上都曾出现过,仇杀行为在汉代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也屡见不鲜。

复仇的范围集中在三种类型上:为亲族血恨的宗亲类,为主人及上司复仇的主从类,为老师和友人报仇的师友类。复仇行为聚焦于这三类,体现出伦理纲常思想与下面就要谈及的汉代人自尊性格的结合。

为朋友复仇是对友情忠诚的一个标志,为友报仇的事迹不绝史册:东汉人董子张父仇未报自己却染病不起,他面对前来探视的友人郅恽唏嘘不已,郅恽看出朋友的心事,在最短的时间里为其杀了仇人,并把仇人的首级带到友人病榻前,让其欣慰离世。

用汉代社会的准则来说,徐福是一个很重“义”的人,还是一名君子,他很好履行了交友这一责任。

但有人曾跟我说过一句话:这个世上根本没有比武,只是双方向找个借口打架而已,也根本没有辩论,只是双方想找个借口吵架而已,其实两者并无区别。现在想一想这一句话自己有些感慨。

同样,为友报仇只不过是给自己找个杀人的借口罢了,或者说是史官是为了美化人物的一种手法罢了。西汉初年的韩信不就是一个例子么,他带兵包围了项羽,让一代霸王乌江自刎,可以看出韩信是一个很牛逼的人。可在谈起他过去的时候,胯下之辱,跑去蹭饭,被老太婆耻笑。现在他牛逼起来了,世人会说,瞧这个人,胯下之辱只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是一种隐忍,大人物就该这样,真值得我学习。

若是韩信没有牛逼起来呢?会说多少人说:“这个人啊,就是垃圾,还跑去钻人家的裤裆,耻辱啊,要是我早就找来一根面条上吊了,我去学他就是我眼瞎了。”

对此,我只想说八个字,世态炎凉、人心难测。

好像说偏了,回到主题:徐福是为了“义”而杀人,在那时,这是一种荣耀,给别人带来的是,这个人很重义气,是个担当起交友责任的人,也是一个能为友人报仇的君子,一定要结交,看以后谁敢得罪我!让徐大兄弟替我把他咔嚓了。而给徐福自己带来的是:押入囚车,杀人偿命!

东汉末年虽然开始进入乱世,但对律法还是很重视的,杀了人的达官贵人有背景需要上报朝廷,除此之外杀人者统统扣押放入死牢,等待秋后问斩,杀人就要偿命。要是现代的法律能有这样的自觉,那中国会不会真正富强起来?缓刑这种东西就是为了减刑做铺垫而已。

只是,复仇行为是广泛的,对复仇行为的同情和支持也同样是广泛和普遍的。《公羊》学和《春秋》学都肯定了复仇行为,为复仇的合法性奠立了法理基础。后人有讲:“汉时官不禁报怨,民家皆作高楼致其上,有急则上楼,击以告邑里令救助也”的说法,虽不准确,但汉代四百年,许多地方官员不顾法律约范,从宽从轻处理甚至释放复仇者。郅恽为友复仇后,只经短期扣押便被县令释放。

在汉代,刺客和刺杀行为基本上不受社会道德观念的制约,诸如“正义“与”邪恶“都不排斥刺杀。

可让当时的人感到奇怪的是,徐福得不到释放,因为他为友人杀的并不是普通人,而是当地豪族,至少不是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游街示众只是在走程序,毕竟字面上的工作还是要做滴。那字面工作做完了呢?官吏不可能把游过街示过众的囚犯扔在牢狱里然后过一段时间后释放,无数的历史事件证明,被游街示众的囚犯不是在游着游着的时候被Ta的小伙伴救走了,就是在游完后押到刑场送去见阎罗王。

身在囚车内的徐福应该明白这一点,所以被押在囚车内的他想了很多了,想起了家中的老母,想起了正当建功立业的自己,想起了这个步入乱世的汉朝。如果说在这之前徐福是一个只懂得打打杀杀的武人,此刻的他已经在结茧等待蜕变,只为名留青史,他可是要成为凤凰一样的人呐,唯有历经苦难,投入火中,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浴火重生,成为光芒万丈的神鸟,忽然想起了“故天将降大任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这一句话。

也许老天爷看到了他的决心,还是他的义真得打动了人心,在游街示众的时候,有人认出了他,但没有指证出来,装没看见。然后被关押在牢房里的他被打通关节的同伴偷偷解救了出来,在汉代,官吏是很重视律法。但也很重视一种名字叫做“金钱”的东西,听说有这种东西,能够让鬼推磨,对于人类来说,金钱就是万能的,什么人心什么健康,那种玄乎不清的东西只不过是穷人的自慰罢了,有钱,至少还有人听你,没钱,呵呵,有钱,你生病了至少还能上医院,没钱,呵呵。现在懂了没?

钱是好东西,不要就是傻子,犯不着为了一个“普通”人而跟钱过不去,我想当时的官员就是这样想的。

因此,徐福被救了出来,为了不再被官吏捉到,他改了名南下荆州,开始了他的新生之路。

而徐福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已经从一个只懂得兄弟义气仗着一把长剑骄狂的剑客,一个为友报仇杀人后被游街示众的死囚,变成了能坚强面对一切困难的战士,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

死劫都经历过来,你说还有什么是比死亡更让人觉得可怕的?更让人觉得无能为力的呢?

对于很多人来说,心是最柔弱的地方,它特别容易受到伤害,爱情的背叛、亲情的失去、友情的丢失等等。这些都将是重重的打击,心就像是一个花瓶,哪怕是轻轻碰一下,它就碎了。所以很多人在受到这些打击后,不是怨天尤人、得过且过,就是醉生梦死恨不得就此死去。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一样在面临着这些打击,但选择着的不是对打击低头,而是选择不屈服!他们不甘心低头,他们不相信摆在自己面前是一个已经决定的结局,就算真是如此,他们也要改变它!

天若妒我,天亦可灭!

只是,需要自己能够觉醒起来。

在打击面前是自暴自弃?还是奋起觉醒?徐福毫无疑问是后一种人。

每个人的觉醒都需要一个过程,无论长短,但必须在刻苦铭心的失去过后才能明白、经历过后才能领悟。往日的玄幻色彩已成今日不堪的现实,我想,我该崛起了,是该时候拿回曾经属于自己的那份荣誉了,头顶着光环,即使光环的颜色不再深亮,我也不容许别人身上有它的影子!

如果说,在为友报仇前,徐福还是一个只知道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少年”,在他经过这一次事件再次获得新生时,他已经是一个有自信战胜一切的人,因为他想明白了,也想通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这一次死劫之后,徐福把心这个最脆弱的地方变成了最强大的力量的来源。

即使你拥有人人羡慕的荣貌、博览群书的才学、挥霍不尽的财富,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当人与死亡擦肩而过,便可发现自己的灵魂与身体都得到了升华。忘了是哪位名人说的。

但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一句话很好的应验在徐福的身上,不,应该更改为徐庶了。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徐庶出逃要南下荆州,而不是北上冀州,或者东奔徐州,再不行借道入益州也可以啊,大不了去凉州也成,反正东汉十三州,除却兖州和荆州,其它州他都不可以去吗?难不成荆州有他的亲戚?

在解释之前,我先来讲一讲荆州,它位于春秋时期所言的楚地,司马迁把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和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都称之为楚,并划分为西楚、东楚和南楚三个板块,这显然是西汉中前期人的看法。汉代班固笔下的楚地大致相当《史记》中的西楚和南楚,而其中的南楚则包含了大部分的荆州之地,之中又分为荆北和荆南,荆北是一片广袤的土地,包括了今湖北、湖南、汉中及河南省东南方向的汝南。因为长江横穿,水路发达,各种各样的鱼类和稻米是此处居民最普遍的食材,在加上气候湿润温暖,林木生长地格外的茂盛,为当地百姓提供了狩猎与伐木的机会。虽然这里很少有巨富者,人们积蓄有限,但却无衣食之忧。人们普遍崇拜巫鬼,民风彪悍,人的身材都不算高,但显得精干,就是性情有些急躁,从汉初就流行着“楚人沐猴而冠”的谚语。

而荆南则我们现在所说的‘粤’,司马迁南楚的南端也延及这一地区,包括今两广和越南北部,不过我觉得越南北部应该属于东汉十三州的交州。而这里濒临大海,气候炎热,人们的生活与习性也被涂抹上浓重的海洋文化色彩。这里没有北方内地随处可见的马匹,有的是亚热带地区常见的犀牛、大象、翠鸟、蟒蛇等动物,有的是内地难以见到的五光十色的玳瑁、珠玑和龙眼、荔枝、甘蔗。农田上生长的作物是禾稻芝麻。正因为如此,内地的商人经常光顾这片土地,使番禺成为中国南方的商业都会。

值得一提的是,荆南的当地民风受到吴越崇尚武力的影响,百姓喜好用剑,不畏死亡,民风强悍。

如果用阴阳学知识解释,荆州是灵气所钟更是群星所聚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水’,俗话说得好,有山的地方必有德者,有水的地方必有智者。可以说,荆州是唯一能与兖州人才媲美的地方!知名点就是隐居于此的诸葛孔明和他的岳父黄承彦,还有他妻子奇女黄月英,以及庞德公和凤雏庞统,还有水镜先生司马微和白眉马良,这是荆北,而荆南有廖立,费祎,蒋琬等人,而武人中有魏延、黄忠、黄盖等人,这几个人的名头够响吧。

徐庶为什么要南下客居荆州原因就在于此,因为他的“折节向学”。荆州有很多名士和才人,和他们聚在一块,一定能增长自己的学识,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哪怕无所作为,在荆州之地隐居下来,观山望水,晨时读书昏时舞剑,不亦乐乎?

不过在他在离开兖州前往荆州的同时,他带上了他的好朋友,颍川的石广元。

石韬,字广元,白面长须,兼具了书生和武人的特点。与徐庶同郡。在徐庶遇难的时候,也是他尽力去救助。徐庶要南下的时候,他也随行在侧,放到现代来说,他们就是一对好基友,都不是普通人。

两人到达荆州襄阳后,遍访当地名士和才人,并拜师增长自身的学问。就这样,他们遇到了卧龙诸葛孔明,还有从汝南来的孟公威,以及孔明的好友崔州平,五个人都是才子,让后人可惜的是,《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是以曹刘孙,周瑜诸葛亮为主线,孟崔石徐四人很尴尬地打了酱油,特别是崔州平,连名是什么都不清楚,留下的史料少之又少,他老爹崔烈都比他出名多了。但仍不能否定四人的才能!能和不世出的才人诸葛亮在一起的人能是普通人?虽然被孔明的主角光环给遮盖住了,我想,这挺让人郁闷的。

而司马微和黄承彦也时常指导这五个人。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三人在精熟方面颇下功力,唯独诸葛亮独观其大概情形,每天清晨、傍晚,诸葛亮从容抱膝长啸,他对三个人说:“你们三个人为官仕进,可到刺史郡守一级。”三人问他能到什么级别,孔明笑而不语。

要我说,孔明这么说很伤朋友的心,谁都不会满足于仕途在固定位置上,只要人不死就该往上冲!而且郡守刺史在汉代官爵中只位列第二阶位,还是第二阶位中最低级别的!要知道,除却皇帝,汉代官场上共有九大阶位的官爵。

《魏略》中记载:徐庶,先名福,与同郡石韬相亲爱。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及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石韬俱来北。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做中郎将、御史中丞。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魏略》中记载:徐庶,原名福,和同郡的石韬最为亲近。初平年间,中原发生战争,徐福就与石韬南下客居荆州,到荆州后又和诸葛亮特别友善。乃至荆州内附曹操,诸葛亮随刘备而去,徐福与石韬一并北归曹操。到了黄初年间,石韬历任郡守、典农校尉等官职,徐福官至左中郎将、御史中丞。太和年间,诸葛亮出兵陇右,听到徐庶、石韬为官仅仅如此,叹道:“魏国难道人才很多吗?为什么二人不被重用呢?”

石广元就被诸葛亮猜对了,真的只到了郡守。而徐庶比较争气,到了御史中丞,这一职位可是第三阶位中最高级别的,比刺史牛逼多了,御史中丞,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郡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按劾卿奏章。完全就是一个副宰相,是个实权职务。可也仅仅如此,连身在蜀国做丞相的诸葛亮都为他们俩可惜。

可能有读者在上表的资料中提出疑问,为什么徐福和石涛一并北归曹操呢?和《三国演义》写得不一样啊。我想说的是,《魏略》是魏国史官写的,而史官又是曹家的,如果是你,你敢写曹操的丑事吗?而《三国演义》是小说,很多情节都是虚构出来。所以两者的可信度都不高。我应该从徐庶称为刘备军中谋士后的战绩来解释:

①次日鸣鼓进军,布成一个阵势,使人问玄德曰:“识吾阵势?”单福便上高处观看毕,谓玄德曰:“此八门金锁阵也。八门者: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如从生门、景门、开门而入则吉;从伤门、惊门、休门而入则伤;从杜门、死门而入则亡。今八门虽布得整齐,只是中间通欠主持。如同东南角上生门击入,往正西景门而出,其阵必乱。”玄德传令,教军士把住阵角,命赵云引五百军从东南而入,径往西出。云得令,挺枪跃马,引兵径投东南角上,呐喊杀入中军。曹仁便投北走,云不追赶,却突出西门,又从西杀转东南角上来。曹仁军打乱。玄德麾军冲击,曹兵大败而退。单福命休追赶,收军自回……

②却说单福正与玄德在寨中议事,忽信风骤起。福曰:“今夜曹仁必来劫寨。”玄德曰:“何以敌之?”福笑曰:“吾已预算定了。”遂密密分拨已毕。至二更,曹仁兵将近寨,只见寨中四围火起,烧着寨栅。曹仁知有准备,急令退军。赵云掩杀过来,仁不及收兵回寨,急望北河而走。将到河边,才欲寻船渡河,岸上一彪军杀到,为首大将,乃张飞也。曹仁死战,李典保护曹仁下船渡河。曹军大半淹死水中。曹仁渡过河面,上岸奔至樊城,令人叫门。只见城上一声鼓响,一将引军而出,大喝曰:“吾已取樊城多时矣!”众惊视之,乃关云长也。仁大惊,拔马便走,云长追杀过来,曹仁又折了好些军马,星夜投许昌。于路打听,方知有单福为军师,设谋定计。

③统拜别,至江边,正欲下船,忽见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晓得庞统魂飞魄散……却说庞统闻言,吃了一惊,急回视其人,原来却是徐庶。

这是徐庶在《三国演义》里的三次闪光点,并不算多,一眼识破曹仁摆的八门金锁阵,不但破了阵,还顺道取了樊城,在刘备面前大屌特屌一番后便再无表演的机会,因为被曹操骗去了。演义里说他在赤壁战役跟曹操一同出征,并识破凤雏庞统的连环计,却无心相告曹操,而是采用的庞统的计谋找借口远离赤壁战场,直至在曹丕称帝后,坐到了御史中丞这个位置上。

真正的历史里徐庶究竟有没有这些功绩恐怕也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能清楚,但我们后人可以知道,徐庶对刘备军势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可谓是刘备军中前期第二号大人物,其中的影响不言而喻。

单单是徐庶要离开前往许都的时候,刘备就置酒送别,送了又送,一送连送四次,牵住徐元直的手,不让他离去,当地还留下了“四别徐庶”的佳话。要是我能受到这样的待遇,肯定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的确,徐庶和我一样也被刘备的所作所为感动到了,在临走之际,他举荐了诸葛孔明,为三国走势书上了浓重的一笔。在一些野史中写到,其实早在刘备寄居新野的时候,诸葛孔明就有投奔之意,只是他不清楚刘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就先让徐庶前去仕官,而他则根据徐庶汇报的情况来决定自己所要侍奉的主公为谁,结果刘备让他很满意,就等徐庶找个机会让刘备前往请他出山,然后和徐庶一起辅佐刘备,如果真得能如愿,那么三国历史就要改写了,一个卧龙就够曹操吃不消了,再加上一个并不弱于卧龙的徐庶,那还得了?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徐庶的离去让刘备的三请计划不得不提前,不然都身负才能的孔明元直携手合作,恐怕赤壁之战也会推迟很久,再者说,荆州肯定也不会这么容易就投降于曹操,至少在两人的争取下,多多少少能争取回一些根据地,有生力量能大大增加,当然,这些都只是如果,只是历史没有如果,要有如果,那叫未来。不过,这也都是后话。

我来说说徐庶的第一个闪光点:曹仁摆的那个阵,名为‘八门金锁阵’,也许你不太熟悉这个阵法,没关系,它跟‘八卦阵’拉得上关系,准确点说,它就是八卦阵的前身,只是比八卦阵更灵活,更具有主动性,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操控性需要极强,调控需要面面俱到,不然不攻自破,不用敌军进来掠阵就已经散掉了。

‘八门金锁阵’和‘八卦阵’,顾名思义就是八个方位的战阵,只是八卦阵是由八个小阵组合成一个大阵,阵中有阵,营中有营,角落相连,曲折相当,要说作用就比金锁强太多了。这里的“八”就是‘奇门遁甲’中的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一门都有着不同作用,且一环扣一环,身在阵中的敌军稍稍走错一步,在乱军当中根本走不出来,死了都不知道,它就如同是一架会移动的绞肉机,你进去后没有好办法就再也出不来了,只能死在乱军刀剑之下。

也正是战阵的厉害,调控起来也比较难,八门金锁阵和八卦阵注重的就是兵卒的合作性,正所谓五根手指大开一点杀伤力都没有,如果五根手指相握成拳,然后再戴上铁制的拳套,那杀伤力想一想都觉得可怕,和之前比起来绝对是翻倍,结成战阵克敌的道理亦是如此。

而且我还要提的是,要摆这个阵,你除了会练兵会带兵外,还要懂得一些旁门左道,也就是奇门遁甲,再通俗一点就是阴阳学,《三国演义》可能是虚构出来,而阴阳学可未必了,所谓的阴阳术数之学来源悠久,其内容庞杂,其中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权谋机断等。这些玩意儿在现在看来是旁门左道,那些所谓的君子之流往往不屑一顾,而这里的君子指的就是那些腐儒。

但实际上,阴阳学中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分析,是前人社会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阴阳学也没有你想得那么神,什么飞天遁地,掐手指就能知道明天是下雨还是烈阳……这些只会出现在小说里,其实阴阳学就是变了异的数学,都需要‘算’,但算得不是数字,而是‘资讯’,比如天空乌云密布,只要是在正常情况下天空都会下雨,但仅仅是这么判断并不准确也不足够,你还要看风向风量,还有乌云的起沉程度,以及雷暴的亮度和频率,还要看当时的季节和其他因素,然后把这些资讯整合起来,取精华去糟糠,最后算出来天空会不会下雨,会下多大,要下多久,下过雨后会带来一些什么影响,自己需要准备些什么,除了伞自己还需不需要煲些姜汤来驱寒,我要准备什么东西度过这一个雨季等等,而这仅仅是阴阳学里的天文篇,还有其他的呢。

而且话说回来,学习这门学问的一般都不是什么正经人,正经人不学这些也学不到这些,阴阳学是最需要老师指导传授的知识,一个人去学习根本入不了其门,久久都无作为。更何况现代考试里并不考阴阳学,也就没多少人去学。但身怀此学之人往往有吞食天地之志、改朝换代之谋,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正是因为自身学识特殊,懂阴阳学的人一般都是隐匿身份,除非是遇到知己,才会倾言相尽。

此外,学这门学问还是有一定的生活保障的,搞不成阴谋还可以去摆摊算命实现再就业,或者当一个不需要天文望远镜的天文研究员,再或者一个位居高位心机极深的政客。在乱世里,这门学问是很吃香滴,但要在和平时代,便无所作为了。

在三国里,懂得阴阳学的,能说得出名字的,不超过五个人,徐庶就是其中一个,要破阵首先你就要识阵,要识阵就要懂得阵理,,要懂阵理,就要先懂得阵源,所以阵法、阴阳这些东西非大智大才之人还是不要学为好,不然把脑子弄疯了就不好了。

懂阴阳的人里,曹仁不算进在内,要学阴阳学最需要心机,他一个武人,别说心机了,脑子都不怎么好使,没学一会儿恐怕就歇菜了,而且这个八门金锁阵他摆得也不全,不然也不会被赵云领了几百人在阵内乱冲一阵后就废掉了,还有这个阵都没有用到阴阳学知识,单纯的靠士兵调度走准位置,完全就是套上阴阳学里的名号组出阵名,忽悠人用的。不然赵云别说冲阵了,他能靠近阵都不错了,有些阴阳战阵移动起来比骑兵还要快。

阴阳战阵之所闻名的地方,就是能让冲阵的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永远的躺在地上,详情请参见《政军典法·战阵之阴阳篇》,不然我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更何况我们的主角徐庶已经被晾在旁边多时了。

反正在徐庶的指挥下,赵云着实威风了一番,率领几百人冲了几千人乃至于万人组成的阵。在刘备军中,我想恐怕也只有赵云敢这样做了,一身是胆,再加上好枪术好坐骑,配上军师的调度,冲个摆得不全的阵有什么的?想赵子龙日后在百万军中到处乱冲七进七出都是小事情,冲个只有万人的阵,他只想说:“so easy。”

十一

在这里来个课外知识点:除了八门金锁阵之外,还有颠倒八门金锁阵,出之于孙武所作的《孙子兵法》中,而这个阵是单纯的战阵,跟阴阳学拉不着关系,并跟八门金锁阵的作用差不多,不过它还多出了一点,就是在此阵在遇到攻击时,能变成一字长蛇阵,从圆圈变成直线,形象一点就是从缩壳的乌龟变成慑人的毒蛇,从防御变成进攻,你敢来攻,我就敢反咬你一口,这个阵若是单对单很难破,没有其他部队的帮忙,还是早早走为好,说不定这一字长蛇阵滑行过来,给你一蛇吻,猛咬开部队的一个口子,然后游走乱阵,可全歼部队,除非你能及时的切断蛇身,让其首尾不能相顾,但难度很高。知道为什么说是毒蛇,而不是蟒蛇么?因为军队的进攻防御行进避让都需要指挥调度,可几万人你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调度得过来,你当以为控制一个人啊?一字长蛇阵看准就是这一点才研究出来的,当前头部队受到进攻的时候,若没有得到有效的指挥,而是一个劲的往后避让,很容易跟后头的部队交杂在一起,会造成前军已败的错觉,那时军心涣散,所有人都只顾着逃命,一点战斗力都没有,这不正和被毒蛇咬了之后等待死亡的结果一样么?那时就算不追击,肯定也会死很多人,有生力量大大减弱。

在第二个闪光点中,徐庶已经不是牛逼二字能够形容的人了!他一看到大风来了就知道对方敌将来劫营,我觉得用“神”字更能形容他,他学阴阳学都学到知天意了?我只能说,他好厉害。

其实徐庶是从观星中知天意的,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没错,诸葛孔明也会。或许你会问,哪来的星星给他观?但凡是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想要劫营必须选在日黑风高的夜晚,唯有这样才能做到出其不意,以一当十!那夜晚有什么?有星星喽。

在古代的冷兵器战争中,城墙攻坚战是到最后才会出现的,所以三国战争中一般都是旷野对垒战,那时候的环境也比现代好多了,云也没这么密这么浓这么多,当你走出营寨,抬头一望,漫天都是亮闪闪,如果不是飞来的万箭火矢,那就是数不清的星星了,众星的闪烁,连独月的光辉都能遮盖过去,只有在那时,才能发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了,啊,多壮观多闪亮。好了,不感慨了,不过想一想自己哪天牵着女朋友的芊芊玉手,并排躺在草地上,一起看夜幕中闪烁的星辰,陪你看星星也陪你数星星,好温馨好温暖。

回到主题,你要想观星知天意,你就要懂得天文学,在以前,天文学也隶属于阴阳学一列。

今天的人们对天文学的兴趣有限,可在当时,这可是一项了不起的本事,不是什么人都能学的,它又属于帝王之学的一种。地上的君主们觉得辽阔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虚荣,便把自己的命运和天上的星星联系在一起,出生的时候是天星下凡,即位的时候是紫微星闪耀,四方群星黯淡以示拜服,被人夺位是异星夺宫,红光布天,死的时候的是流星落地,够拉轰吧?

总而言之,都和星星有关,懂这门学问的何止是人才,简直就是奇才。

说老实话,徐庶这个人究竟怎么观星知天意的?我也想很学啊,我想算一算我什么时候能找到一个女朋友,是不是又高又瘦,身材苗条,凹凸有致,玲珑剔透,皮肤白皙?人是不是很聪明?很有钱?很体贴?很温柔?再者是不是很贤良?很完美?别跟我说世上没这种人啊,莫打击到我那幼小的心灵。

十二

而徐庶的第三个闪光点,就完全打击到曹操阵营中所有谋士的心灵了,在赤壁之战中,像荀攸贾诩,还有诸多知名谋士,貌似司马懿也在,竟然没有识破庞统的连环计,就徐庶一个人认出来了,连接下来要火攻破敌他都看出来,尼玛,我就不信当时船上的那些谋士们没看出来!是太自信了,还是太自负了?怪不得曹操脱逃后,召集谋士聚于营帐内,大哭郭奉孝不在一侧,明着是这样,暗着其实是在讽刺帐内谋士居然没有一个人醒悟过来,不由让人大为气结啊,我越来越相信,赤壁之战是曹操自己烧毁战船自己撤离的,不然说不过去,真的很没理由。

正是因为徐庶的厉害,引起了在许都的曹操的注意,也让曹操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大的威胁,刘备军势中历来只有猛将,而且个个都是精英,却没有谋士,这样就不能做出正确且有效的调度,纵然是老虎,也就不能完全发挥爪牙的威力,如今刘备得了徐庶这个大谋士,若是羽翼丰满起来,那可就麻烦了。

那就把他给骗过来,为我所用!就算不能为我所用,也不能为别人所用!挖个坑埋了他!利索一点。

在这里又将引出了一个故事,他的母亲徐母也因此而被记载在史书中。

徐元直为人至孝,幼丧其父,生计全由母亲操劳,更何况徐庶还不是独生子女,他还有一个弟弟徐康,所以徐母一个人撑起担子,对徐庶徐康两兄弟都很好,所以徐庶在看到伪造的书信后,恨不得立刻飞奔会许都见到母亲。而且在他南下荆州遍访名师增长学问的时候,徐母就由徐康在侧侍奉,但徐康从小身体就不好,再加上中原战乱四起,到处都是死人白骨,徐康比徐母先亡了,如今也没有亲人在一旁侍奉,更是在催促着徐庶返家。

而曹操也在给徐母做思想工作,只不过结果却大出他所料。

④徐母曰:“刘备何如人也?”操曰:“沛郡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也。”徐母厉声曰:“汝何虚诳之甚也!吾久闻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仁声素着,世之黄童、白叟、牧子、樵夫皆知其名,真当世之英雄也。吾儿辅之,得其主矣。汝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乃反以玄德为逆臣,欲使吾儿背明投暗,岂不自耻乎?”言讫,取石砚便打曹操。

我觉得很纳闷,他老妈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怎么知道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还知道他屈身下士,恭己待人?要知道那时可没有互联网报纸什么的,她老人家是怎么知道这些“天机”的,综合各种情况分析,她老人家很可能受到刘备在居于汝南时“打广告”的影响,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刘备每到一个地方,必然开仓放粮,慰问百姓,不扰民不掠夺,而自己则领关羽张飞二人到处拜访当地名士,更何况他还是汉室后裔,那时早已被汉献帝刘协册封,还唤为刘皇叔,根子正,牌子红,拥有正统力量,哪怕是三岁孩童,都歌谣能兴汉室唯有刘皇叔,当地的百姓也视他为自家人,送上牛羊粮食以作劳军之用。也正是因为他的仁德,所以他在失败了无数次后仍能站起来继续奋斗,可谓是打不死的小强。刘备至汝南溃败后投奔到刘表麾下后,花了很大一番功夫,对荆州风土人情与政治局势了然于胸。据说刘表临终前,曾托孤于他,并且还秘密嘱咐,倘若刘琦无能,可以取而代之,不要让荆州百姓吃苦。不少荆州百姓的口中也赞誉着刘皇叔。当阳之败,刘备不忍丢下百姓,几十万人扶老携幼相随渡江,每日与民一同颠簸十余里路而放弃去取江陵。

十三

“这是战场,你见过不需要牺牲就能够获胜的战争吗?这些老百姓不过是屁民罢了,就算死了修生养息几年又会有新的屁民!而战争就是会有牺牲,以让整个战场陷入绝境为代价去救人绝不可为,为了赢取胜利,你就需要放弃这些屁民,去争取那转瞬即逝的战机,战机失去了,就永远的失去了!”

“那要看是为什么而战……如果只是为了苟且活下去,我宁可失败。我想得就是要保护好这里的每一个人,那种为了自己能够活下来就不顾别人安危的事情,我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我承认,刘备是一名仁主,很会玩政治,在人心方面他把握得很到位,但在军事上,他就是一个十足的顽童!怪不得被曹操打得东跑西跑,他根本就不是统兵的能主,带民逃亡是最愚蠢的行为!想日后曹操败于赤壁,途经水洼烂地的时候,让伤兵躺于烂地中让骑兵践踏而过,为的就是不让后面的追兵赶上,刘备懂得什么叫逃亡吗?

也许在其他事迹可以做作,可在面对曹操数万轻骑兵的追击下,还是三国最强骑兵兵种虎豹骑,他竟然做出不顾自己安危,携同数十万百姓一同逃跑这样可笑的事情,这怎么也做作不出来,没有人会拿自己的命做赌注。

刘备就是这样一个傻瓜,可正是这样一位傻瓜,不但赢得了百姓的拥护,也赢得了一批誓死跟随的良臣猛将。

包括在日后荆南四郡太守发现他来,全都不战自降,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争相送水送食,极得民心。就连荆州首富,那位与官府关系密切合作采矿冶炼,拥有良田千顷的谢觉,都主动上门示好,奉送长矛弓弩千余件,就是因为刘备那可笑的仁德。

而徐母如此重大的决策,就是受到一个可笑的仁德和名声影响并最终做出,实在让人觉得啼笑皆非。

封建迷信害死人呐,或者说刘备太会打广告了,玩人心政治玩得太好了。

母亲被曹操挟持了,被孝道冲昏脑子智商大打折扣的徐庶没经过详细的思考,便急冲冲奔赴了许都,至此他再无表现的机会,此生枉过,彻底沦为历史尘埃。因为他对刘备发誓,自己入曹营后,绝对不会为曹操献上一计一策,留下了“身在曹营心在汉”和“徐元直无言对曹”等历史佳话,可以说,刘备对徐庶施于“仁”和“信”,徐庶则以“忠”和“义”作为回报。不然以徐庶的才能,在曹营里坐上很高的位置完全没有问题,更何况他作为刘备军势中的军师,对刘备军的兵力、钱粮,还有人事调度都知道得很清楚,若是他有心相告曹操,可能刘备撑不到赤壁之战那个时候了,所以我真为徐庶感到惋惜,多好的一个人才啊,却无所作为,这是智者对智者的惋惜和欣赏,而不是对才名的崇拜。

徐母也感慨自己误子前途,找了根绳子挂房梁上吊自杀了。

你知道能人一生中最怕的两件事是什么?一是抱负不实壮志难酬,二是自己愧对亲友。

十四

而这两件事徐庶同时面临了,甚至经历了。自己身在曹营,发誓不献一计一策,否则就是违背了“忠”,会遭天下人耻笑,也不能屈服于曹操的强势而降服刘备,否则就是违背了“义”,忠和义是共生关系,相互支持。其中关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取义而舍忠的人,也没有取忠而舍义的人,最重要的是,徐庶就是一个侠士,还是一名“任侠”,对“义”之一字看得很重,不然他也不会为友杀人了。

汉代对成为侠士的要求很高,不要以为会用剑就行了。

游侠虽然在战国时期出现,由于法律不严格,到了汉代,游侠习气“未之匡改也”。 所以,汉代游侠的风气仍然广泛流行,对社会的影响力非常大。

对于汉代“任”、“侠”的含义,当时人与后代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指出:侠者“虽时扞当时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若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富暴侵陵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东汉学者荀悦的阐说是:“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唐代学者颜师古的看法是:“侠之言挟也,以权、力侠辅人也。”“任,谓任使其气力。”还有一位生活在清末的人壮游分析了侠者的“相”与“概”:“重然诺轻生死,一言不合拔剑而起,一发不中屠腹以谢,侠之相也。友难伤而国难忿,财权轻而国权重。侠之概也。”

讲究信义是汉代游侠最重要的品行。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指出游侠的行为虽然有违国家的法规,但“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的精神却值得人们大大称道一番。事实却也如此,翻开汉代游侠的历史,人们可以清楚得看到,无论是在西汉还是在东汉,讲信义是游侠最基本的群体规范。同样,无论是在品行良好还是在有劣迹的侠者身上,信义都表现得十分突出。

新郑、淮阳、颍川、南阳、河内、汝南等中原地区是汉代侠者聚集地。其中,新郑是先秦郑国故土,当地民风男女交往松弛。淮阳是先秦陈国的故土,淮阳人也承袭了祖先重视祭祀鬼神的习俗。南阳、颍川是夏禹故土,民风原本朴实。但自秦灭韩国,把“不轨之民”迁到这里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崇尚奢侈,喜好经商,崇尚勇力。也正以为如此,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几百年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员的眼中,这里是很难治理的地区。要提的一点是,东汉政权就是以南阳、颍川的豪族为骨干的政治势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悍勇无畏是侠者散射出的威慑力量。“勇敢是一个人被激动而做同辈人所不敢做的危险之事的欲望。”近代英国哲学家斯宾诺莎为勇敢所下的这个定义,在汉代许多侠者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国志·魏书·阎温传》引注《魏略·勇侠传》中的鲍出,只身追击几十名“食人贼”,先后击杀近二十人。东汉开国名将祭遵勇敢尚义,年轻时结客击杀冒犯自己的官吏,获得了乡人的敬重。至于西汉中时期的姚氏、仇景等人,西汉后期的贾子光、赵季等人,东汉时的孙礼、甘宁等人,更是杀人不眨眼的侠者。

侠者视承诺为生命,把信义当做最高人生准则,面子感格外的强烈。

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操着一柄长剑去杀好友的仇人,按今天的社会准则,他就是一个流氓!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我心如松柏 七夕逆向告白句子大全 适合在七夕节发的表白情诗下一篇:我国海拔最高的湖 中国最高的湖泊是什么湖 喀顺湖/海拔5556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