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乾隆五世同堂 乾隆皇帝弘历的父母兄弟及其妻子儿女的介绍

导语:弘历的父亲弘历的父亲是雍正皇帝。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因为母亲出身贫微,没有抚养雍正的资格。在雍正满月后,康熙交由佟贵妃抚养。雍正长大后,跟随父亲四处巡查。雍正皇帝康熙一心想立胤礽为太子,在当太子期间,胤礽表现不好,

弘历的父亲

弘历的父亲是雍正皇帝。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因为母亲出身贫微,没有抚养雍正的资格。在雍正满月后,康熙交由佟贵妃抚养。雍正长大后,跟随父亲四处巡查。

雍正皇帝

康熙一心想立胤礽为太子,在当太子期间,胤礽表现不好,康熙剥夺了他的太子之位。随后,康熙决定复立胤礽为太子,雍正为雍亲王。康熙对胤礽太子之位进行了两立两废,这一行为引起了其他皇子对太子之位的争夺。此时雍正沉着、冷静,并和其他兄弟都能维持很好的关系。加上,胤禛常年学习道家思想,很多事情不予计较,在康熙看来,胤禛具备大将之范。康熙晚年后,立胤禛为太子。

康熙去世后,雍正继位,成为大清王朝第五位皇帝。雍正即位后,为了维护和巩固政权,雍正排除异己,将其它兄弟进行了打击,重用十三阿哥。雍正从康熙皇帝立储问题上得到了经验教训,他开创了密建储位法。意思就是说,皇帝在立储君之选时,将继承人的名字写好,放入“正大光明”牌匾之后,现任皇帝去世后,相关大臣便可拿出来宣读继承人。除此之外,为了保险起见,他还将立储密旨放入内府,这样做方便核对。雍正的这个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兄弟手足相残的悲剧,同时为立储一事树立了新的制度规范。

雍正在位期间,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出台了强有力的措施,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弘历的生母是谁

关于弘历生母之谜,民间流传多个版本。但是根据实际考察和推敲,弘历的生母是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钮祜禄氏为四品典仪官的女儿,因为父亲爵位不高,钮祜禄氏嫁给胤禛时,号为格格。

孝圣宪皇后剧照

康熙皇帝去世后,雍正即位,册封钮祜禄氏为熹妃,八年后,册封为熹贵妃。康熙年间,雍正感染上瘟疫,病情十分严重,钮祜禄氏为照顾雍正,在床前悉心照料。经过这件事后,雍正感动之余,对钮祜禄氏越发喜爱。在钮祜禄氏20岁时,在雍和宫产下弘历。弘历十岁时,雍正带他去康熙帝处侍奉康熙,当时康熙帝在圆明园设立了宴会,康熙帝看着弘历聪明伶俐,对弘历很是疼爱,认为弘历是位值得培养的栋梁,便将弘历从雍和宫接到皇宫去读书,亲自辅导弘历的课业,康熙帝说,弘历长大之后必是有福之人,并夸赞弘历母亲钮祜禄氏将来必享大福,雍正听后自然很是开心,之后愈发宠爱钮祜禄氏。

雍正即位后,钮祜禄氏先后被册封为熹妃和熹贵妃,地位只在皇后之下。

雍正皇帝去世后,弘历即位,成为大清王朝第六位皇帝。将母亲熹贵妃尊称为皇太后,非常敬重她,只要皇太后有任何要求,弘历总是竭尽全能地满足她,除此之外,乾隆在位期间,去地方考察民情,期间都让母亲一同前往,在皇太后生辰之时,乾隆皇帝必定要大兴举办。皇太后八十岁时,为了庆祝她的生辰,乾隆皇帝穿着鲜艳亮丽的衣服为母亲庆祝,并让子孙都来个皇太后请安。皇太后在世时,享尽了荣华富贵,并体会到了五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而孝圣宪皇后也被后人称为是最享福的皇后,终年八十六岁。

弘历的兄弟

雍正一生共育有十子,但是活到成年后的皇子们只有四位,分别是弘时、弘历、弘昼和弘瞻。

弘时剧照

弘时是雍正的第三个儿子,即为弘历的哥哥,弘时生于1704年,母亲是齐妃。根据记载,弘时狂放不羁,因为行为和处事险酿大错。雍正得知后,将他的宗籍进行了剥夺,后来,弘时于1727年去世,享年二十四岁。

弘昼是雍正皇帝的第5个儿子,是乾隆皇帝弘历的弟弟。在弘昼21岁时,雍正将其封为和亲王,足以证明弘昼深得雍正的喜爱。

雍正去世后,弘昼的哥哥弘历登基,即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对弘昼格外重用,先后任命他为正白旗和镶黄旗都统,并且令他处理雍和宫事务,帮助乾隆皇帝处理政事,为大清王朝的发展建言献策。弘昼喜好大办丧事,并对祭品有独一无二的钟爱,在家大办丧宴,喜欢听丧乐、时常将棺材放于正堂之上。让丧乐仪仗队敲锣打鼓,让家人和侍卫站立两旁掩面哭泣,自己则坐于大堂之上,边吃祭品,边玩乐。而生活上的不良行径,让当时的百姓大呼其为“荒唐王爷。”

弘瞻是弘历最小的弟弟,生于1733年,弘历成为皇帝时,弘瞻年幼,弘历对于他很是喜爱。弘瞻长大后,乾隆委以重任。弘瞻借以职位和身份之便,大量敛财,乾隆知道后,决定罢免弘瞻的职位,将他贬为贝勒。弘瞻被革职后,闷闷不乐,最终一病不起。于1765年去世,享年33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辽圣宗 辽圣宗之母萧太后有女儿吗下一篇:溥仪和光绪是什么关系 光绪与同治、溥仪的关系 光绪究竟长什么样

文章评论